黄靖 || 茅台记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9 14:24 1

摘要:常言道:穷来说有钱,老来说少年。古稀之年,脑海里常常浮现出青春的记忆。逮着机会,便津津乐道话当年。那日,兄弟俩小酌,以话佐酒,不知不觉扯到头一回喝茅台的感觉。

作者 黄靖

茅台记忆

常言道:穷来说有钱,老来说少年。古稀之年,脑海里常常浮现出青春的记忆。逮着机会,便津津乐道话当年。那日,兄弟俩小酌,以话佐酒,不知不觉扯到头一回喝茅台的感觉。

1972年夏,陕西省广播文工团受省委、省政府委托,赴铁道兵第十师慰问,身为师文化干事的我,受命全程服务。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师首长用茅台酒宴请慰问团。那是我初识茅台。方知此乃中国最贵的名酒,有国酒之誉,常用于招待外宾。以此待客,礼遇甚隆。

当年,乡村待客,能喝飞天洋河,算是上档次的。我那嗜酒如命的外公来了,家里买不起瓶装的洋河酒,母亲打发我去长安市供销社打半斤散装白酒。

那年月,一日三餐能填饱肚子尚属不易,何来闲钱喝酒。两个劳力挣工分,忙六张嘴吃饭,日子过得紧巴巴。父母虽善饮,但从不开杯。而我,要不是那次接待慰问团,或许终生与酒无缘。

我虽“不会喝酒”但眼瞅着慰问团人多势众,陪同的师首长有点招架不住,不得不舍命上阵。再说,敬酒也是我这个小干事义不容辞的职责。于是,拎起酒瓶,去主桌敬酒,五钱的酒杯,一仰脖子,一口闷,慰问团领导和主要演员一人敬一杯。一气干了六七杯,一点事没有。只觉热辣辣一条线,从嗓子眼直窜肠胃。辣,是茅台酒给我留下刻骨铭心的第一印象。由此开启漫长的喝酒生涯,以蒙气名动江湖。

说到这里,勾起弟弟记忆深处的一件往事。一拨靖江兵众筹喝茅台。那时,还没众筹之说,按乡村习俗,应称为打伙喝茅台,故事发生在1976年春节前夕的浙江省平阳县中队。

那时,茅台酒乃紧俏商品,凭票限量供应。像县常委、人武部政委那样级别的领导,过年才发一瓶茅台酒券。

那天,政委对公务员、靖江兵小施说:小施,把这张茅台酒票处理掉。其时,茅台酒市价72元一瓶。政委嫌贵,舍不得花那冤枉钱。

小施来自农村,为人朴实机灵。心想,凭票供应,寻常喝不到,送人怪可惜的。于是问几个靖江老乡:想不想喝茅台?尽管每月津贴只有六块钱,但这些远离父母,头一回在军营过年的小新兵们,居然兴奋异常,异口同声地说:喝!于是,每人缴一块钱,由小施操办。

那天夜里,十一个靖江兵带着各自的漱口杯,悄悄来到食堂,围坐一桌。小施打开茅台酒,小小心心地分酒。兵们就着一大包花生米,一小口一小口地咪着。喝这么好的酒,大姑娘上轿一一头一回。谁也说不出啥滋味,感觉只有一个:太贵了!有点心疼。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便是数十年。青春随风远逝,许多人和事珍珠般镶嵌心间。头一回喝茅台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酒是陈的香,潜藏于味蕾深处的茅台记忆,这会儿还觉得满口余香,回味无穷……

2025、3、18

黄靖 简介

黄靖江苏靖江人,1949年出生。

1968年3月入伍,随铁十师转战巴山蜀水、青藏高原,先后参加过成昆线、襄渝线、青藏线等铁路大动脉的建设。1983年1月转业。长期从事军队和地方的文化宣传工作◇曾任中共靖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靖江市文联主席。

业余坚持写作,已出版散文随笔集《山的况味》《铁色年华》《遥望昆仑》。

2004年2月赋闲,致力于弘扬宝卷文化。以宝卷活态传承为学术取向,边读书思考,边调查写作。2012年走出靖江,寻访十省(市),调查、考察各地活态传承的宝卷,艰辛探索现代文化语境下中国宝卷传承发展的一般规律。著有专著五种:《宝卷笔记》《宝卷民俗》《善化人生.靖江民间讲经》《解读靖江宝卷》《中国活宝卷调查》。《宝卷笔记》入选“泰州市建市二十周年二十本好书”《宝卷民俗》被评为古吴轩出版社“2013年度十本好书”;《解读靖江宝卷》荣获“江苏省文艺大奖.第五届民间文艺奖.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中国活宝卷调查》入选2018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获评“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入围作品和“江苏省文艺大奖.第六届民间文艺奖,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

现为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靖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来源:铁道兵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