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元节是中华民族四大祭祀节日之一,是中华儿女祭拜祖先和祈求先人庇佑的传统民间节日。中元节文化,表达的是亲情的感召和血脉的延伸,彰显的是对自然的遵循和敬畏的传承,成为中华民族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交融中,立足中元节文化的沃土,从缅怀先祖到感恩教育、从慎
中元节是中华民族四大祭祀节日之一,是中华儿女祭拜祖先和祈求先人庇佑的传统民间节日。中元节文化,表达的是亲情的感召和血脉的延伸,彰显的是对自然的遵循和敬畏的传承,成为中华民族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交融中,立足中元节文化的沃土,从缅怀先祖到感恩教育、从慎终追远到珍爱生命、从焚香烧纸到文明祭祀等三个方面,剖析中元节文化的现实意义,营造全社会孝老爱亲、向善而行的良好氛围,推动中元节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从缅怀先祖到感恩教育
中元节最早可以追溯至上古时期先人“秋尝祭祖”的民间习俗,是集祭拜先祖与农事丰收时节于一体的节日。在传统农耕社会,时序更替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致使人们对自然界具有极强的依赖性。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根据天时物候、阴阳消长循环之理进行祭祀,便有了祭祀祖先神灵的习俗,以期盼农作物丰收。祭拜先祖神灵在四季皆有,但初秋的“秋尝”尤为重要。通过这种仪式,缅怀先祖遗德,感恩先祖庇佑使得农作物有了好的收成。起初,“秋尝祭祖”日期并不固定,唐朝中后期正式确立在“中元节”,为农历每年七月十五日。
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中元节文化洋溢着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深厚意蕴,深深影响着世代中华儿女的思想行为,继而演变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感恩文化。中元节是儒家祭祀先祖的节日,彰显着儒家对先祖业绩的追忆,展示着儒家对先祖惠泽的感恩。同时,中元节是道教祭祀自然神祇的节日,突显出道教的仁爱观念,体现着道教感恩自然神祇之情。此外,中元节是佛教举行盂兰盆法会的节日,表达着佛教济度众生的慈悲情怀,传递着佛教报答父母养育的慈爱之恩。尽管儒、释、道三家文化对中元节习俗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在长期融合交汇中最终形成了中元节文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中元节祭祀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感恩教育。通过祭祖礼神,表达出古人礼敬先祖、缅怀先祖、感恩先祖的情怀,传递着古人认识自然、顺应自然、敬畏自然的朴素认知。即说,个体生命源自对先祖血脉的延续,当下的生活根植于先祖的付出与神灵的护佑。因此,既要缅怀先祖的精神,又要感恩先祖的恩德,还要酬谢神灵的庇佑。简言之,中元节文化兼具缅怀先祖和感恩教育的双重功能。
在传统与现代交融中创新中元节文化,必须把中元节中单纯的传统祭祀文化创造性地转化成感恩文化,实现中元节文化从缅怀先祖到感恩教育的现代转型,赋予中元节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激活中元节文化的生命力。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勇于创新中元节祭拜先祖的形式,把对先祖的缅怀追思转化为对父母长辈的善待、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的认同,让感恩观念在现代人的心灵深处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感恩教育真正成为推动中华新文明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从慎终追远到珍爱生命
中元节文化根植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沃土,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蕴含着慎终追远的精神基石。所谓“慎终”,是指谨慎对待死亡,庄重处理后事,蕴含着对生命闭环的敬畏;所谓“追远”,是指追念先祖,回望来路,彰显着对家族历史的追溯、对亲情血脉的延续、对人类精神的超越。慎终追远体现着中华祭祀文化的核心要义,表达着中华儿女对先人的追思、对生命的敬畏。
在中元节祭祖仪式中,无论上坟扫墓,或是焚香烧纸,或是恭敬磕头等,都表达着对先人的思念与感恩,体现着后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珍爱。从本质上讲,慎终是后人对生命有限的接纳、对生命归宿的认知;同时,也是后人对逝者的敬重、对生命的尊重。然而,必须清晰认识到,个体生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家族血脉链条上的一环,这便是中华民族传统祭祀文化中追远的意义所在。究其原因在于,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无数相互交错的个体生命形成了家族,而个体生命都对家族的延续有所贡献。虽然所有的生命最终都必然走向死亡,但死亡并不是终点,而是情感与意义的传承节点。古人认为,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逝者从“阳世”到“阴世”的转变。即说,人的肉体虽已不复存在,但人的精神仍然在无形中影响着后世子孙。因此,唯有尊重与敬畏先人,方能明白自身的弱小、生命的可贵、人生的价值;唯有缅怀和追思先人,方能明白我们脚下的土地是先人汗水浇灌的、我们的精神底色是先人智慧塑造的、我们的身体生命是先人血脉延伸的。
在传统与现代交融中创新中元节文化,必须把中元节的祭祀文化从慎终追远上升到敬畏生命的高度,开展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教育活动。慎终追远蕴含的生命教育意蕴,与现代社会所追求的万物共生具有高度契合性,为现代社会的人文关怀提供了传统养分。珍爱生命是精神信仰的动力源泉,是自我超越的前提基础。为此,我们既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又要敬畏人世间所有的生命,在关爱他人、奉献社会中体验共生的意义,在自己与外界联结中感受生命的温度。这是中元节传统文化向现代社会创造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我们坚守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三、从焚香烧纸到文明祭祀
焚香烧纸的传统祭祀,从古至今都是人们表达哀思的重要方式,是人们内心情感的具象化体现。传统农耕社会中,人们在村头、路边或十字路口,画个圆圈,并在圆圈内焚香招魂,然后烧些纸钱供先人使用。人们认为,燃香时屡屡升起的青烟是阴阳两隔沟通的媒介,烧纸时向上飘浮的纸灰是人们意愿传达给神灵的象征。这种简朴而又肃穆的仪式,将人们祭拜祖先的抽象意蕴转化为具体生动的方式,使得人们的孝亲意愿有了可传递的渠道。这个时候,不仅天、地、神、人可以阴阳互通,而且先祖和后代可以“相聚”“对话”,从而呈现出一种既沉重又热闹、既悲戚又欢喜的奇怪情形。
时至今日,焚香烧纸依然是中元节主要的祭祀仪式。然而,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焚香烧纸的习俗日渐显露出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方面。尤其是焚香烧纸时,使用的明火容易引发安全隐患,产生的烟雾容易导致空气污染,过度的焚烧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等。因此,这些传统习俗引发的现实问题,呼唤着从焚香烧纸到文明祭祀的现代转型。但是,这种转型并不是对传统习俗的否定,而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在坚持孝亲敬祖的前提下,探讨更加合理、科学的祭祀仪式,促使中元节祭祀变得更加环保、文明,使得人们的祭祀意愿更加纯粹、立体。唯有如此,才能让中元节文化植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中,使中元节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同现实文化相融通,从而闪烁出历史的光芒,投射出时代的气息。
在传统与现代交融中创新中元节文化,重点在要守住拜祖感恩的主线,创新祭祀拜祖形式。比如,使用鲜花绿植,来代替坟前的焚香烧纸;把写有心愿的黄丝带挂在树枝上,以表达对先人的缅怀之情;创建“云祭祀”平台,让异地祭拜先祖变成可能。尤其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赋能于传统祭祀文化以崭新的形式。在虚拟空间中,人们可以云漫步至先祖墓前,表达追思、倾诉心声、期盼好运,实现传统节日与现代文化的共振互鸣,推动中元节文化在坚守与创新中迈上新阶段。
结语
需要指出的是,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创新中元节文化,并不是对历史的割裂或否定,而是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彰显其时代魅力,激活其内在活力。这就呼唤我们,必须以敬畏之心守护好中元节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时俱进地补充、拓展、完善中元节文化,推动中元节文化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让中元节在现代文明与科学技术的交织中成为连接过去与开拓未来的文化纽带。
【作者:曹根记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理工大学太行发展研究院 本文系2024年高校思政课优秀课程资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优秀课程、2023年度河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专项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研究》(项目号:SKSZYB23-02)阶段性成果】
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