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的那天,老乡们来了不少。有送红薯干的,有塞草药包的,还有个老汉拉着他的袖子说:“先生,这山里蚊子多,到了新地方可别再熬夜琢磨事儿了。” 王阳明笑着点头,心里暖烘烘的 —— 这几年在龙场,他早把 “心学” 融进了柴米油盐,知道 “亲民” 不是空话,是真能跟老百
王阳明在龙场待了几年,把山洞住成了书房,把荒野讲成了课堂,日子虽清苦,心里却亮堂。这天,一纸调令送到龙场,要他离开贵州,往东去赴新职。
走的那天,老乡们来了不少。有送红薯干的,有塞草药包的,还有个老汉拉着他的袖子说:“先生,这山里蚊子多,到了新地方可别再熬夜琢磨事儿了。” 王阳明笑着点头,心里暖烘烘的 —— 这几年在龙场,他早把 “心学” 融进了柴米油盐,知道 “亲民” 不是空话,是真能跟老百姓坐在一条板凳上唠嗑。
一路向东,他先到了江西庐陵当知县。刚到任就发现,这地方的百姓愁眉苦脸的:官府催赋税催得急,老百姓交不上就被抓,衙门里的案子堆成了山,告状的比赶集的还多。下属劝他:“大人,按老规矩来,先把赋税催上来,案子往后压压,别给自己找事。”
王阳明却摇头:“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百姓要是饭都吃不上,交啥赋税?” 他没先开堂审案,反而带着人往乡下跑,跟种地的、做手艺的聊天。问清楚了,不是百姓故意不交税,是去年遭了灾,地里没收成。
他当即上书朝廷,请求缓征赋税,又把衙门里的案子捋了捋,小事当场调解,大事才开堂,还教百姓 “有矛盾先问问自己良心,别动不动就打官司”。没几个月,庐陵的税交齐了,衙门也清净了 —— 这就是他常说的 “知行合一”:知道百姓苦,就得真去帮他们解决,光在衙门里拍桌子没用。
正忙着理顺庐陵的事儿,京城传来个大消息:刘瑾倒台了!
这刘瑾可是当年把王阳明打板子、贬龙场的罪魁祸首,仗着皇帝宠信,在朝廷里横得不行。如今他一倒,不少人觉得王阳明该 “翻案” 了,说不定能回京城当大官。可王阳明听到消息,只是淡淡一笑,继续在庐陵教百姓种桑养蚕 —— 在他看来,官位高低不重要,能实实在在做事才重要。
果然,没过多久,朝廷又调他回京师任职。这下热闹了,京城的学者们早听说过 “龙场悟道” 的王阳明,纷纷找上门来。有人捧着朱熹的书问:“朱夫子说‘格物致知’,得一件一件琢磨事物的道理,您怎么说‘道理就在心里’?” 还有人扯着陆九渊的理论抬杠:“陆先生说‘心即理’,您这是不是跟他学的?”
王阳明不慌不忙,泡上茶跟大家聊:“别老纠结朱夫子和陆先生谁对谁错。就像两个人走路,一个说要先迈左脚,一个说先迈右脚,争得面红耳赤,忘了走路是为了到目的地。” 他拿起《大学》,指着 “格物致知” 说:“以前人把这四个字越解越复杂,其实简单 —— 格物就是正心,别让私欲搅乱了判断;致知就是明白自己的本心,知道啥该做啥不该做。”
他在京师的日子,不像个官员,倒像个 “思想主播”,不管是朝廷同僚还是年轻学子,谁来问他都耐心解答。有人说他 “不务正业”,他笑笑:“让更多人明白‘本心’的重要性,比升官发财实在多了。”
机会藏在 “做事” 里:他没纠结刘瑾倒台后 “该不该报复”,而是在庐陵踏实解决百姓难题,反而迎来更大机会。年轻人别总想着 “等风口”,把手头的事做好,风口自然会来。别被 “学派” 困住:他不纠结朱熹和陆九渊谁对谁错,只抓 “本心” 和 “实干” 的核心。现在我们也常被 “哪个行业好”“哪种方法对” 困扰,其实不如问自己 “我想解决啥问题”,目标清晰了,方法自然来。“出名” 不如 “出活”:他在京师传道,不是为了成 “网红”,而是想让更多人懂 “知行合一”。年轻人别沉迷 “流量”“虚名”,能实实在在帮人、做成事,才是真本事。来源:灿烂糯米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