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8日,缅甸发生7.9级强震,造成144人死亡、逾700人受伤,3万余人流离失所,数千栋建筑毁于一旦。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不仅震撼缅甸,也撼动整个东南亚,成为2025年迄今全球最强的地震。
文丨陆弃
3月28日,缅甸发生7.9级强震,造成144人死亡、逾700人受伤,3万余人流离失所,数千栋建筑毁于一旦。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不仅震撼缅甸,也撼动整个东南亚,成为2025年迄今全球最强的地震。
灾难发生的瞬间,大桥断裂、航班停飞、医院瘫痪、道路中断,整个中部地区交通、通信、医疗陷入全面瘫痪。尽管缅甸政府已紧急动员军队和消防力量,但面对如此规模的灾情,本国有限的人力物力根本无法满足救援需求。居民靠自己挖掘废墟,灾民在烈日与余震中苦苦等待一顶帐篷、一瓶干净的水、一盒抗生素。而在世界的另一端,灾情信息的传播却远远落后于实际的死亡与呼救。
此次缅甸强震,不过是全球灾害频发背景下的又一警钟。从今年年初南美洪灾到非洲干旱,再到亚洲森林火灾与地震,极端气候和地质活动已成为影响数亿人口生计与安全的常态性危机。但与灾害升级同步的,却并非救援体系的进步,而是援助能力的日益错位与迟缓。
以缅甸为例,联合国虽已紧急拨款500万美元援助,但相较于庞大的人道缺口,仅是杯水车薪。而西方国家及国际组织的回应,则被缅甸复杂的政治环境进一步迟滞。当地政局不稳,透明度低,使得缅甸常常被排除在全球灾害援助体系的优先圈之外。
这种“灾难不平等”并非个例。在过去十年中,多数发展中国家在重大灾害面前所暴露出的不是救援不足,而是援助冷落。除非成为媒体镜头的焦点,否则很难引发足够的国际动员与资源投入。这使得那些本就基础薄弱的国家,在灾难面前陷入信息闭塞、物资匮乏、组织混乱的三重困境。
此外,大多数国家在应急管理体系上的投入仍旧不足。灾难发生后,往往靠军队与志愿者支撑前线;灾后重建长期依赖外部捐助。缅甸、尼泊尔、阿富汗、海地等地多次出现“人道主义真空”——不是没有需求,而是没有能力传递、没有平台协调、没有资金支持。即使在亚洲相对经济条件较好的国家,面对超出常规的大型灾害,也频频暴露出装备短缺、预案缺失、响应机制不畅等问题。
当然还有区域协同机制的缺失。以此次缅甸地震为例,其波及泰国、越南、中国等多个邻国,但在信息共享、物资调度和跨境协调方面,几乎没有形成快速联动机制。在全球倡导“命运共同体”的今天,东南亚这一高风险地带,依然缺乏一个多边、常态、互联的灾害应对体系。这不仅加剧本国损失,也使灾难更容易跨境扩散,形成更大区域性冲击。
当然,也不能忽视在个别国家或地区应急能力的进步。例如,中国地震局在缅甸地震发生后,迅速启动跨境监测响应机制,调动云南、广西、贵州等地力量评估影响,并派工作队协助边境地区的受灾评估与风险防范。这种基于地理接壤的预警与支援机制,值得在更多区域推广。但整体来看,面对越来越频繁、破坏力越来越强的极端灾害,全球的应急治理水平仍显滞后,且发展极不平衡。
面对灾难,不只是需要一台直升机、一批药品、一支搜救队,更需要一套成熟的国家制度、一种高效的多边合作机制和一种真正的人道主义担当。缅甸地震后,部分医院因缺少麻药不得不拒收重伤员,机场跑道损毁导致救援物资被困在空中,灾民靠塑料布度夜的场景,与“全球援助快速化”“灾难应对智能化”的口号形成了鲜明反差。
从缅甸到世界,灾难不会因国界而止步。当强震发生在一个资源匮乏、系统薄弱、外援冷漠的国家,它带来的不只是地壳的撕裂,更是整个国际救援体系信任的断裂。如果不能借此机会重塑全球灾害应急逻辑,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准备”,从“媒体热度”转向“机制恒常”,那么今天在缅甸失守的,不只是一个国家的应急线,而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灾难时的底线。
来源:陆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