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运用第五届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成果,让红色故事传播走向基层、走进群众,“胜利号角的回响”红色故事巡回宣讲活动近期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运用第五届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成果,让红色故事传播走向基层、走进群众,“胜利号角的回响”红色故事巡回宣讲活动近期陆续走进山西、辽宁、陕西、北京、江苏、海南等地,带领观众近距离感受红色精神的力量和情感的共鸣,持续营造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浓厚氛围。中国旅游报精选了宣讲活动中的8个红色故事,请看——
将军的口琴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几乎每一个抗联老兵都会哼唱。它的创作者,是抗联第一路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杨靖宇。
杨靖宇,一位身高超过1米9的大汉,铁血将军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他明白,口琴能吹曲儿,曲子能提振人心。口琴虽小,却是作用一点也不比钢枪小的第二支枪。每当战斗间隙,每当行军宿营,杨靖宇就手把手地教战士们学音阶,讲音符,吹口琴。没有口琴的战士就拿起吃饭用的盆和碗来敲打,有的战士干脆拍起手,跟着口琴的节拍合奏。
时间长了,这支简陋的“口琴乐队”,竟然把曲子合成圆满乐章。它激励着在密密的森林里、在高高的山岗上战斗的抗联官兵。
1939年冬,第一路军遭遇日伪军疯狂“围剿”。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里,部队早已断粮,充饥的杂草也几近无处寻找。茫茫雪地上,战士们紧紧依偎在一起,彼此温暖着……
忽然,一声琴音刺破沉寂。随之,一个战士轻轻哼唱起“我们是东北抗日联合军,创造出联合军的第一路军……”这声音哽咽微弱,却像星火一样,点燃了寂静的黑夜。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很快,整个队伍都跟着唱了起来。歌声从低吟变成呐喊,唤醒了战士们心中不灭的信仰,孤军并不孤独,绝境却不绝望。在那个至暗时刻,小小的口琴成了抗联官兵向死而生的精神武器。
恶劣的战斗环境,悬殊的力量对比,惨重的流血牺牲……艰难度过1940年春节,杨靖宇身边的战士越来越少。2月18日,最后两名警卫员也牺牲了……
2月23日,几个上山砍柴的村民,无意中发现了脸上、手上全是冻疮的杨靖宇。此时的杨靖宇,已经5天5夜没有吃饭。其中一个村民劝道:“投降吧!”杨靖宇凄然一笑:“老乡啊,如果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村民们哪里知道,如果杨靖宇投降,不仅可以脱离死境,而且能够得到日本人许诺的高官厚禄。
那一天,杨靖宇倒在了林海深处,中弹的右手鲜血直流,左手紧紧握着手枪。那一天,是正月十六。
残忍的敌人剖开杨靖宇的腹部。他们想弄明白,这个在冰天雪地中被围困整整40天的抗联将军究竟吃了什么,才会拥有如此顽强的战斗力?让敌人震惊的是,杨靖宇的胃里竟然没有一粒粮食,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
在杨靖宇将军为数不多的遗物里,有一支被磨得发亮的口琴。这支口琴,曾经陪伴抗联战士一次次走出绝境,可最终却没能留住将军的生命。将军将35岁的生命年轮镌刻在了这口琴之上,化作了精神火种永续传承。
将军的后人,如今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将军生前创建的队伍,现在是现代化的人民陆军序列中的“杨靖宇支队”。
而生活在白山黑水间的幸福的人们,正是杨靖宇和千千万万抗日英烈希望看到的模样。
红色电波中的胜利回响
“全中国的同胞们!日本侵略者在我们中国的神圣土地上已经横行霸道几年之久,虽然我们的武器薄弱,但我们的军队不怕牺牲,英勇杀敌……”
1940年12月30日晚上7时,一道红色电波划破冬日的夜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宣告诞生,第一篇广播稿,就是这篇主题鲜明的抗战评论。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从那个夜晚开始,来自中国共产党的声音,来自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英勇杀敌的报道,从延安发出,仿佛黑暗中的闪电,照亮中华民族前行的方向。
1940年,全民族抗战进入第4个年头。侵华日军疯狂扫荡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国民党统治区人心浮动、投降势力抬头。为打破敌人的舆论封锁,传递共产党人坚定抗日的主张,中共中央决定创办自己的广播电台。
当时的设备,是周恩来从苏联带回的一部功率仅为10千瓦的语言发射机,一部破旧的车头改造成的发电机,用以隔音的是几床毛毡和棉被。
在延安城西19公里的王皮湾村山崖上凿出的两孔石洞,成了播音室和发射间。而从重庆和上海来到延安的徐瑞章、姚文两个十七八岁的姑娘,成了最早的播音员。
新华广播电台的广播稿,是位于清凉山的新华社和解放日报提供的。那一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早,从清凉山出发的通信员,一次次用双手高举着广播稿,蹚过冰冷的延河水,一路奔跑着送到电台。徐瑞章回忆,每一次看到通信员冻得发紫的双手和挂在身上的冰碴子,总是忍不住泪水直流。
1941年春节,一曲《黄河大合唱》,随着电波从延安传向全国、传到海外——那是鲁迅艺术学院合唱团通过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实况直播。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咆哮的又何止是黄河?从嫩江、松花江,到长江、珠江,从延安播出的一曲曲激昂旋律,一篇篇抗日檄文,一条条鼓舞人心的报道,将全国抗日力量紧紧相连;中国共产党的声音传递到哪里,哪里就会凝聚起同仇敌忾、抗战到底的信心和力量。
日军的轰炸,国民党的干扰,阻挡不住红色电波穿云破雾。新华广播电台,奏响了全民抗战的最强音。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收听延安的广播后,冲破重重封锁与阻挠,从敌占区、从国统区奔赴延河两岸,奔赴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中,新华广播电台随党中央落脚西柏坡。1949年,又和党中央一起进驻北京。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的盛况,毛泽东主席的声音,随着红色电波响彻云霄、传遍世界。
从延安窑洞电台到如今的5G时代,整整85年过去,“为人民发声、为时代立言”的精神从未改变,穿越烽火的胜利号角化作新时代的中国声音越传越广、更加嘹亮。
“展儿”的青春抉择
在长沙博物馆的展厅里,陈列着这样一封家书——
父亲大人:
我决即刻赶五点钟的快车,有同学刘觉仙为伴,她邀我到浏阳乡下的家去玩两天,我打算到她家住两天即回板仓。今天无雨,又有伴,安全之致。不必挂念了。
敬祝健康!
展儿上
父亲大人:
我决即刻赶五点钟的快车,有同学刘觉仙为伴,她邀我到浏阳乡下的家去玩两天,我打算到她家住两天即回板仓。今天无雨,又有伴,安全之致。不必挂念了。
敬祝健康!
展儿上
谁能想到,这封看似向父亲报平安、承诺“两天即回”的信件,背后却是一位少女投身革命的“善意谎言”和青春抉择。
信的主人叫杨展,是杨开慧胞兄杨开智的长女。1920年,杨展出生于长沙。杨开慧就义的时候,10岁的杨展悲愤地呼喊:“我要去把姑姑背回来,为姑姑报仇!”
全民族抗战爆发,正在周南女中求学的杨展积极投入抗日宣传,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年,她刚满17岁。
她与远在延安的姑父毛泽东通信,讲述自己对抗日悲观者“讨厌极了”。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专门以“有个学生从湖南写信来说”引用了杨展的见闻和感受,这让杨展深受鼓舞。她下定决心:到延安去,到抗战前线去!
临行之前,杨展写下了故事开头的那封家书。
1938年8月,杨展几经周折来到延安,进入陕北公学。第二年,杨展作为华北学联骨干,奔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1941年秋,日军发动“铁壁合围”大扫荡,杨展所在队伍转移至太行山深处的滚龙沟。在被日伪军团团包围的危急时刻,杨展和几名队员担负起掩护大部队突围的任务,最终弹尽粮绝,杨展纵身跳下悬崖……21岁的青春,永远定格在了太行山上。
一年又一年,千里之外的长沙,父亲杨开智一直在等待自己的“展儿”回家。
1949年8月,长沙和平解放,一封来自北京的电报,送到了杨开智手中——“展儿于八年前在华北抗日战争中光荣地为国牺牲。她是数百万牺牲者之一,你们不必悲痛……”
发报人,是毛泽东主席。
捏着电报,杨开智热泪长流。他没有想到,11年的等待,等来的竟然是心心念念的展儿早已化作青山忠骨的消息。他悲痛,为失去爱女而悲痛;他自豪,为胜利的号角里有自己女儿滚烫的热血而自豪!
1981年,83岁的杨开智将这封珍藏了44年、读过无数次的信,捐献给了长沙博物馆。那一天,老人又一次回到板仓故居,走到妹妹杨开慧和外甥毛岸英的雕像前,他含泪问道:“可见到展儿了?”
老人知道,无论自己的妹妹、自己的外甥,还是自己的女儿,在生与死的选择面前,都做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无愧抉择。
何谓青春,青春何为?从“两天即回”到“不必悲痛”,便是最炽热的答案!这份青春的抉择里,虽然没有归期,但必定会有回响。
今天,当年轻的解放军官兵勇敢地走向祖国的万里边关,当新一代大学生执着地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他们所作出的,正是与当年的杨展同样的选择。
脊梁
这是今年7月,重庆果园港口的一个画面:一艘满载货物的万吨级巨轮缓缓启航,驶向远方。
而我眼前的航道上,仿佛还有一艘伤痕累累的“民生”号货船,穿越硝烟逆流而上,向重庆奔来。那是87年前惊心动魄的时刻——
1938年10月,宜昌码头秋风呜咽。民生公司创始人卢作孚伫立江边眉头紧锁:广州、武汉相继沦陷,日军正在逼近宜昌。可码头上,关乎国家命脉的10万吨工业设备怎么办?亟待转移的3万多骨肉同胞怎么办?
空中是成群的日军战机,前方是险恶的三峡航道,更加致命的是,再过40天就是枯水期,大规模船运将再无可能,怎么办?怎么办?
别无选择!卢作孚跳上一只木箱大声疾呼:“同胞们!眼前这些机器都是从上海、南京抢运来的,如果落入日寇之手,就会变成射向我们的炮弹!民生公司定会拼死抢运,但此刻我们需要人手、需要肩膀,把它们扛上船,谁能上!”
“我来!”一名伤兵高举起紧握的拳头。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也能扛!”一位身着长衫的教书先生句句铿锵!
我来!我也来!还有我,还有我……
一场抢运战,在那个沉沉黑夜,打响了!
卢作孚将宜昌至重庆航线划分为三段,根据不同的水位、流速调配船只,征调850艘民间木船昼夜抢运,遇到浅滩则改用人力!这是一排排川江纤夫用弯成弓状的脊梁,在陡峭的江岸上,拉拽出的“生命航道”……
日军战机俯冲而下,燃烧弹轰然炸响,瞬间血染江滩!浓烈的硝烟中,一名纤夫踉跄着扑向染血的纤绳,“继续——拉!”幸存的纤夫们再次绷紧纤绳——吼着撼人心魄的号子,迎着随时降临的炸弹,一寸一寸坚定地向前挪动!
回望那些日子,我们看到的已经不再是弯曲的脊背,而是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
40个昼夜,千名船员、万名纤夫,将全部人员和物资奇迹般运到了大后方。这些设备每月可以造出30万枚手榴弹、7万枚迫击炮弹、6000枚飞机炸弹……为全民族持久抗战筑起一道钢铁长城!
毛泽东同志高度赞誉卢作孚是中国实业界4个不能忘记的人之一。
不能忘,也不会忘!是他们用生命热血,抢出了战时中国的信心和精神,抢出了一个民族的希望和未来!
80多年过去,当年浴血保存下来的工业火种早已在巴渝大地形成燎原之势。如今,183个智能工厂、1096个数字化车间,让重庆加速奔跑——60秒,一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汽车产量稳居全国前列!13秒,一台笔记本电脑完成组装,电脑产量连续十年全球第一!
当年的长江天堑,已经随着三峡大坝的建成化为了通途。重庆果园港的汽笛声,回荡着过往历史,更奏响着崭新的时代:中欧班列与长江黄金水道在此握手,东盟冷链专列与陆海新通道在此相拥,“钢铁驼队”正把中国“西部制造”和“西部创造”源源不断地运往全球。
每一次凝望这段江面,我总会想起那些带着汗水、渗着血水的脊背,总能感受到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伟大抗战精神的血脉奔涌。
这,就是脊梁,是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弯曲的脊梁!
敢问路在何方
在美丽的云南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云南十八怪”,其中有一怪说的是“火车没有汽车快”,那是因为云南山高谷深、江河纵横,修条路十分不易。然而,在这千沟万壑之间,却蜿蜒着一条承载了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的抗战大动脉——这,便是滇缅公路。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沿海沿江相继沦陷,国际援华物资,几乎全部依赖昆明至缅甸之间的生命通道运输。可是,在这里修一条路,谈何容易?这里是中国地形最为复杂的区域之一,前方,有高耸入云的横断山脉阻拦;后方,有汹涌澎湃的澜沧江、怒江相隔;周围尽是瘴疠横行的原始森林。而且,比缺资金、缺设备更难的是缺人,全国都在抗战,云南的青壮年也在前线,谁来修这条路?
在腾冲的滇西抗战纪念馆里,有这么一尊蜡像:一个女人背着年幼的孩子在敲打石头。它取材自当时的一张照片。从1937年12月到1938年8月,云南的20多万各族人民组成了筑路大军投身滇缅公路建设,而这20多万人里,80%就是这样的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自带锄、镐、锹、锤,硬是在崇山峻岭间筑起一条1146公里的高原公路!9个月的风餐露宿,9个月的生死鏖战,每向前一公里,就有3个同胞倒在路上,化作“生命路标”。这条公路的每一寸路基、每一段弯道,都浸透着云南人民的血汗,都镌刻着中华民族的倔强与不屈。
路通了,“谁来运”又成了难题。当时的中国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培训出大量司机和修理工,怎么办?1939年,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发出号召,来自东南亚各国的3200余名南洋华侨青年远渡重洋,准备为祖国抢运战略物资,他们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南侨机工。
这群年轻人,告别了家里优渥舒适的生活,有的留下家书与父母不辞而别,有的在临行前,得到了亲友的理解和支持。白清泉是回国抗日的第一批南侨机工中的一员,友人给他的离别赠言写道:“中国不会亡,祝你努力,抗战到底,握住最后的胜利。”在新加坡过着优渥生活的张智源报名参加时,他的叔公鼓励他:“为民族谋解放,跃万里赴司机。”马来西亚华侨教师白雪娇告别父母时说:“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是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3年间,3200名技工、1000多辆汽车夜以继日、车轮滚滚,抢运了50多万吨军需物资,为中国抗战赢得了生死攸关的物资保障。但面对塌方、瘟疫,还有敌军丧心病狂的轰炸,最终,1000多名机工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中华民族,没有什么比这四个字更让中华儿女热血沸腾!滇缅公路,是一条中华儿女联合起来抗击外侮之路,更是一条追求民族自由、民族解放、民族团结之路。胜利的号角,不会因岁月的冲刷而消散;精神的丰碑,在时间的流淌中熠熠生辉。硝烟散去,这条路越走越宽阔。如今的云南,全省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万公里,位居全国第二,“山间铃响马帮来”“火车没有汽车快”的历史一去不复返!而滇缅公路在一次次升级改造中,承载起了连接国内外交通要道的重任,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里光彩夺目。
翻山跨江河,云岭变通途,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我们都是王家川
这是一张抗战时期的报纸,上面刊登有一篇报道:《王家川没有死》。王家川是谁?这是怎么回事?
1939年5月的一个午后,平山团政治处驻地,急匆匆跑来一个面容黝黑的青年,莽莽撞撞地说:“俺叫王家川!俺要参军!” “王家川?”这个名字一出口,在场的所有人都愣住了。
平山团——八路军第120师359旅718团,因拥有众多的河北平山籍战士而得名。9天前,第359旅717团在地处恒山、太行山、燕山三山交汇处的蔚县上下细腰涧遭遇日军重兵围攻,平山团紧急驰援。
战场上硝烟弥漫,爆炸声、厮杀声连成一片。一名年轻的战士振臂高呼:“同志们,你们向南包抄,这儿有我,快!快!”子弹打光,他一跃而起,端着步枪冲入敌群!刺刀带着复仇的火焰,一次次刺穿敌人的胸膛!一个,两个,三个,就在他戳向第八个日军的时候——敌人的刺刀也刺入了他的腹部。高大的身躯倒在了血泊之中。这个年轻的战士就是王家川,牺牲时年仅19岁。然而,眼前这个自称王家川的青年又是谁呢?
原来,他是王家川的弟弟——王三子。三子说:“俺娘说,俺哥牺牲了,让俺来替他,俺就叫王家川!俺要是再牺牲了,家里还有个16岁的弟弟,让他也参军,也叫王家川。俺们村里还有上百个青年,他们都叫王家川,平山的王家川是死不完的!”这个动人的故事,刊登在了敌后根据地的报纸上。从那时起,王家川不再只是一个英雄的名字,而是成千上万抗日军民向死而生、共赴国难的精神象征。
1939年9月19日的《抗敌报》上,一篇题为《补充军队动员,平山完成一千一百余名》的报道格外醒目。抗战期间,只有20多万人口的平山县,为八路军输送了12065名热血儿女,7.5万人参加抗日武装。与王家川一样留下姓名的抗日英烈就有5000多人。赫赫有名的平山团,被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赞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他们的团结如钢铁,他们的意志如钢铁,在转战南北的征途上前赴后继,挥洒热血。
1943年春,西北战地服务团小分队来到平山,深深为平山团的故事、为一个个王家川式的平山子弟的事迹所感动。一部名为《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剧应运而生,一首同名歌曲从此由热土平山唱遍了全中国,从烽火抗战唱到了新时代。这是凝聚力量的激昂战歌,更是跨越时空的精神号角。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镇北庄村全体党员回信说:“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中国共产党百年史是一部团结带领人民为美好生活共同奋斗的历史,西柏坡的干部群众对此体会更深。”
是啊,团结就是力量。从平山到河北到整个中国,新时代的王家川们众志成城、团结奋斗。他们,是人工智能实验室里的科研人员,是深海探测船上的工程师,是乡村振兴一线的驻村干部。他们或许平凡,但当团结成为信念、当奋斗成为习惯,就没有翻不过的山,就没有迈不过的坎,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英雄从未远去,精神永世长存。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团结一心,接续奋进,因为——我们都是王家川。
铁血少年营
他们是一群年龄永远定格在十六七岁的孩子;他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孤悬敌后、坚持抗战,东北抗联中最年轻的战士。他们顶着日寇的弹雨冲锋,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行,宁可死也绝不后退。他们没有留下名字,却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永不磨灭的番号“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一师少年营”。
九一八事变后,不甘屈辱的中国人民就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国恨家仇,让孩子们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枪,走向了抗日战场。正是因为作战勇猛,打仗不怕死,这群娃娃兵打出了东北人的骨气,打出了中国人的血性,打出了威震南满响当当的名号:“铁血少年营”。
1936年6月,为了能与关内的党组织取得联系,抗联第一军第一师奉命西征,少年营引领部队在大山中穿梭。当进入本溪草河口附近时,追来的日伪军把大家死死困住,为了掩护大部队,几名小战士突出重围,引开敌人,壮烈牺牲……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或许小战士们想到了这些:
“报告营长,俺们不能归队了,咱没有孬种,都是迎着子弹倒下的,没给咱们营丢脸。”
“后来,老乡们把我们埋在了一片枫树林下,俺想你们了!”
“营长,你说等往后打跑了敌人,日子好了,到那会儿人们还能不能记得我?”
我们记得,我们永远记得!今天每当人们从那里走过,老乡们都会指着那片火红的枫树林说:“看,那就是咱少年营牺牲的地方!”
草河口突围后,日伪军继续疯狂围剿,在经历一场场恶战到达海城境内时,少年营从出发时的70人减员到27人。小战士们被围在一个石头砬子上,战斗从早晨9时一直打到第二天凌晨3时多,水米未进,弹尽粮绝。阵地上只剩下19岁的连长张泉山和两名小战士,他们知道这是最后的时刻了。砸碎手里的枪,手挽着手,他们带着牺牲战友的遗体一起跳下了30多米高的山涧…
多年以后,幸存下来的张泉山回忆起这段经历热泪盈眶,他说:“那个时候来不及多想,就觉得咱死活都不能落在敌人手里,得对得起先走的弟兄们、对得起铁血的名号。我还记得当时小张跟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连长,我有点怕…疼…’小曹平时就不咋爱说话,那天他一声不吭跪在地上好半天,突然喊了一句:‘娘,不用等我了!’”
“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这句标语是抗联战士在深山密营中刻写的誓言。
如今我们过上好日子了,这盛世正如你们所愿。当年你们用单薄的身躯撑起破碎的山河,这用血肉筑起的长城,我们将用信念继续浇铸。因为铭记,所以你们永远活着;因为传承,所以中国永远年轻!
战旗
啪嗒……啪嗒……啪嗒……
这是黄豆落入粗瓷碗的声音。82年前,在这面布满弹孔的战旗下,有这样一种特殊的计数方式,一颗黄豆就是一条消逝的鲜活生命,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1943年3月,日军对我苏北淮海抗日根据地进行清剿合围,1600余名日伪军携带着重武器,向江苏淮阴的刘老庄扑来。新四军3师19团4连奉命在此掩护党政军机关和村民转移。连长果断下令:乡亲们还没有撤完,快,把阵地前推到村外的断头沟去!就算是死也要钉在这里。全连没有丝毫犹豫,跳进壕沟,打响了阻击战。
战斗从清晨一直打到了天黑。早已安全撤离的乡亲们,焦急地等了一天,望着远处不断升起的浓烟,他们不敢去想,这82个孩子怎么能挡得住1600多个鬼子啊!硝烟散尽,满目疮痍的战场上,战士们有的身体被刺刀贯穿,却怒目圆睁;有的肠子流了一地,还死死地掐着敌人的脖子;有的满身是血,却紧紧咬着敌人的耳朵!任务完成了,可4连82个人全没了。
乡亲们扛来门板、拿来被子,流着泪收敛烈士们的遗骸。一个大娘说:“这些孩子啊,多来自北方,他们回不了家了,咱就把他们头朝北放,也好让他们的英灵早点回家。”
一颗、两颗、三颗……乡亲们每收敛一具遗体,就往碗里放一颗黄豆,可数到最后,怎么84颗呢?仔细辨认,那是2名遍体鳞伤的战士和敌人死死地缠抱在一起,怎么掰都掰不开!82条鲜活的生命,如今就变成这样小小的一捧黄豆!消息传出,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拍案而起:“无一投降者、无一生还者,呜呼、壮矣!”
战斗结束仅3天,新四军决定重建连队。本以为加入一支全员牺牲的部队老百姓会有顾虑。可消息传来,四里八乡的乡亲们一下子把征集点挤满了,父送子、妻送郎、姐送弟上战场。看着乡亲们争先恐后的样子,部队犯了难。
“家里是独子的、父母无人照料的,还没成家生娃的,请回去吧”,没有一个人动。一个老大爷颤颤巍巍地走到前头,紧紧握住部队同志的手。“就让他们去吧!那82个孩子,我们都不知道叫啥,但知道他们是为了啥……刘老庄的孩子们也要像他们一样,继续打鬼子!”
从此,新四军多了一个英雄的称号、人民军队多了一面血染的战旗——“刘老庄连”!
82年风雨沧桑,这面由82位英灵凝聚的英雄战旗,始终高高飘扬。在抗震救灾的废墟上,她见证着绿色迷彩托起生命的希望;在练兵备战的演兵场,她见证着一代代官兵百炼成钢;在国际维和的战位上,她见证着中国军人的铁血担当……
战旗所指、热血所向,不畏强敌、敢打必胜!当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千千万万个刘老庄连必将挺身而出、护我山河无恙!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