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帝王陵还有哪些没有被盗掘?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9 13:13 1

摘要:先说夏朝,关于夏朝君主的陵墓,都不要说去确定有没有被盗掘过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一座确定是或疑似是夏朝君主的陵墓。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夏朝晚期都城的二里头遗址,目前考古发掘已经60多年了,虽然发现了一些高等级墓葬,但是仍然没有找到夏朝君主的陵墓。

从夏朝到清朝这4000年左右的时间,出现过数百位帝王,留下了数百座帝王陵,那么这些帝王陵有哪些是迄今为止还没有被盗掘过的呢?

先说夏朝,关于夏朝君主的陵墓,都不要说去确定有没有被盗掘过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一座确定是或疑似是夏朝君主的陵墓。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夏朝晚期都城的二里头遗址,目前考古发掘已经60多年了,虽然发现了一些高等级墓葬,但是仍然没有找到夏朝君主的陵墓。

二里头遗址

关于商朝君主的陵墓,盘庚迁殷之前的商朝前期的君主的陵墓迄今为止也没有被发现过,由于商朝前期屡次迁都,而一般情况下君主的陵墓都会在都城附近,所以这些陵墓应该并不是固定在一处的。

盘庚迁殷之后,殷成为了商朝后期的都城,历经200多年,有12位商王。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有一片区域是王陵区,著名的后母戊鼎(之前叫司母戊鼎)就出土于这里,在王陵区的西区发现了8座带有四条墓道的大墓,被确定为是商王的陵墓,但是已经无法确定这些大墓各自属于哪一位商王了。

安阳殷墟王陵区

这些大墓已经全部被盗掘,最早被盗的时间应该是在西周早期,也有认为是西周中期的,推测为可能是商朝灭亡后,居住在此地的周人盗掘的。

西周12位君主,从周武王到周幽王,他们的陵墓没有一个被发现的。现在大家在陕西咸阳看到的所谓周陵,什么周文王陵、周武王陵啊,早就被考古证明是假的了。史书记载,周天子死后葬在了 “毕” 这个地方,可是毕在哪里,没说,但肯定是在西周都城镐京附近,也就是在今天陕西的西安、咸阳、宝鸡这三个市里。

考古工作者花费了大量精力去寻找西周王陵,可是一无所获。周天子的墓葬不封不树,地面上没有封土堆等明显标志,再加上已经过去3000多年了,很难找到。而且关中墓葬众多,历来是盗墓的重灾区,加上古代频繁的战乱,也许早就被盗了,最早可能在西周末年,犬戎攻陷镐京后,陵墓的相关信息也毁灭了,所以更难寻找了。

2004年,在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的周公庙遗址发现了一处西周大型墓葬群,其中有一些高等级墓葬,被有的人认为是周天子陵墓。不过,更多的学者认为应该是周公家族墓,西周王陵还得继续寻找。

位于周公庙遗址的西周大型墓葬群

与西周王陵难觅踪迹不同,东周王陵已经被找到了,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这是东周都城,东周时期的20多位周天子被分别葬在周山、王城、金村三个陵区,其中在王城陵区发现了著名的“天子驾六”大型车马陪葬坑,被认为是某位周天子的陪葬坑。不过,已经无法将这些陵墓与东周的各位天子一一对应了。尽管有些学者给出了推测,但也仅仅是推测而已。

这些陵墓基本上也都被盗了,其中最著名的盗墓事件是金村大墓被盗事件,1928年至1932年间,洛阳金村的8座周天子陵墓陆续被盗掘,大部分文物流失海外。

秦汉时期的帝陵全都被盗掘过,而目前确定地宫还保存完好的只有一座——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虽然史书记载秦始皇陵在历史上曾多次被盗,比如项羽、石虎、黄巢等等,在考古发掘时在封土中还发现有盗洞,但是经过现代科学技术的勘测,考古学者认为秦始皇陵封土下面的地宫安然无恙,没有被盗的迹象。史书记载的秦始皇陵的多次被盗,盗掘的应该只是位于地面上的陵园,还有一些陪葬墓。

秦始皇陵

秦二世被赵高胁迫自杀后,赵高以百姓的礼节将其葬在了杜南宜春苑中,因此他没有帝陵。清朝乾隆时的陕西巡抚毕沅经过考察后,推定秦二世的墓在现在的西安市雁塔区曲江池附近,还立了一块碑,上面写着“秦二世皇帝陵”,这就是我们今天在西安看到的秦二世的墓,但其实是假的。

西汉14位皇帝,除了前少帝、后少帝、海昏侯刘贺因为被废均没有帝陵外,共有11座帝陵,其中9座位于汉长安城以北的咸阳原上(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最西边是汉武帝的茂陵,最东边是汉景帝的阳陵,一字排开。

剩下的2座位于汉长安城的东南,汉文帝的霸陵在白鹿原,汉宣帝的杜陵在杜东原,这两个在今天的西安市。霸陵大家可能比较熟悉了,前几年找到了霸陵的真正所在地江村大墓,当时这个消息特别火。

在西汉灭亡十几年后,除霸陵、杜陵外,其余西汉帝陵全部被攻入长安的赤眉军盗掘,到了西晋末年,霸陵、杜陵也被盗掘,西汉诸座帝陵后来又历经其他人盗墓、战乱毁坏等,现在大部分帝陵基本上就只剩下那个高大的封土堆了。

东汉14位皇帝,除了前少帝刘懿死后被新即位的汉顺帝以诸王之礼安葬、后少帝刘辩被董卓所废均未建陵外,一共12座帝陵,除汉献帝的禅陵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外,其余11座帝陵均位于洛阳市,分为南北两个陵区。

北陵区在洛阳城北的邙山,今洛阳市孟津区境内,有5座帝陵:汉光武帝原陵、汉安帝恭陵、汉顺帝宪陵、汉冲帝怀陵、汉灵帝文陵;南陵区在洛阳城东南的万安山北麓,今洛阳市洛龙区和偃师区境内,有6座帝陵:汉明帝显节陵、汉章帝敬陵、汉和帝慎陵、汉殇帝康陵、汉质帝静陵、汉桓帝宣陵。

不过,这11座东汉帝陵目前还无法完全确认其准确位置和所对应的皇帝,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考证,也进行了相应的考古发掘,还提出了一些推测,但也无法形成定论。

这些帝陵第一次被盗是在东汉末年,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临走前,一把火把洛阳给烧了,还派吕布把东汉帝陵全给盗掘了,以获取墓中财宝。除此之外的汉献帝的禅陵,准确位置倒是知道,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于有没有被盗过,我没查到相关资料,不过我估计够呛。

三国时期曹魏有5位皇帝,其中曹芳被废、曹髦被杀后以诸侯王之礼安葬,曹奂是亡国之君,均都没有帝陵,因此曹魏只有两座帝陵:魏文帝曹丕的首阳陵和魏明帝曹叡的高平陵。首阳陵位于洛阳市偃师区邙山的首阳山上,但是具体位置不知道。高平陵位于洛阳市洛龙区的万安山一带,具体位置也不清楚,前几年的考古发掘,推测西朱村M2墓地为高平陵所在地。这样的话,位于洛阳市汝阳县的那个高平陵也许就不是真的了。

蜀汉2位皇帝,刘禅是亡国之君,没有帝陵,刘备的惠陵一般认为在四川成都武侯祠,当然也有不同意见,认为那里并非是刘备真正的陵墓,至于有没有被盗过,则不太清楚。

东吴4位皇帝,除孙亮被废、孙皓亡国之君均没有帝陵外,孙权的蒋陵一般认为位于南京的梅花山,现在是在明孝陵景区内,但是还没有通过考古进行实证,存疑。孙休的定陵的具体位置不清楚,有学者推测是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的“天子坟”。

西晋4位皇帝,晋怀帝、晋愍帝都被汉赵所俘虏,没有帝陵。晋武帝峻阳陵被推测在洛阳市偃师区南蔡庄村北的一处山坡上。晋惠帝太阳陵,只知道在洛阳的邙山,不知道具体位置。

西晋帝陵的第一次被盗掘,是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汉赵将领刘曜攻入洛阳后,把西晋的诸座帝陵都给挖了。这次遭难的恐怕不只是晋武帝、晋惠帝的陵墓,还有追封的宣帝司马懿高原陵、景帝司马师峻平陵、文帝司马昭崇阳陵。

东晋11位皇帝,除了晋海西公被桓温所废没有帝陵外,共有10座帝陵,都葬在了都城建邺(今南京)附近,分为三个陵区,晋元帝建平陵、晋明帝武平陵、晋成帝兴平陵、晋哀帝安平陵葬在了鸡笼山南麓,晋康帝崇平陵、晋简文帝高平陵、晋孝武帝隆平陵、晋安帝休平陵、晋恭帝冲平陵葬在了钟山南麓,只有晋穆帝的永平陵葬在了幕府山南麓,他最特殊,而且他也是东晋帝陵中唯一一个有封土的。

这些帝陵目前无法确认其具体位置,不过在南京市发现了一些墓葬,被推测为是东晋一些皇帝的陵墓,已经全部被盗。

曹魏、晋朝的帝陵之所以难以确认,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封不树,地面上几乎没有明显的标志。魏文帝曹丕有感于两汉帝陵被盗掘殆尽,觉得就是由于厚葬导致的,弄那么大个封土堆和大量的地面陵园建筑,太招摇了,那不找盗吗。因此,他立下了规矩不封不树,不建陵园、取消封土,后来晋朝也继承了曹魏的这个制度。

与东晋并立的占据北方的十六国,朝代众多、更替频繁、战乱不断,很多君主或被废或死于非命,从而没有建帝王陵,有的即使建了帝王陵,目前也只知道陵墓名字和大概位置,具体位置已经不可考了,只有少数帝王陵能找到确切位置。那个时期战乱频繁,加上距今时间过长,很多陵墓恐怕也难以避免在当时或后世被盗的命运。

苻坚墓

南朝四个政权,宋齐梁陈,20多位皇帝,只有15座帝陵,南朝四朝均定都于今天的南京,因此其帝陵也都分布在南京及其附近地区。

刘宋、陈朝的帝陵集中分布在南京,即宋武帝初宁陵、宋文帝长宁陵、宋孝武帝景宁陵、宋明帝高宁陵、宋顺帝遂宁陵、陈武帝万安陵、陈文帝永宁陵、陈宣帝显宁陵。南齐、南梁的帝陵集中分布在镇江丹阳,即齐高帝泰安陵、齐武帝景安陵、齐明帝兴安陵、齐和帝恭安陵、梁武帝修陵、梁简文帝庄陵、梁元帝颍陵。

梁武帝修陵石刻

这些帝陵中有的能确定其具体位置,有的已经不可考了,只能推测却无法证实,但是无论是已确定是的还是疑似是的,基本上都被盗掘了。

北朝五个政权,其中北魏前中期定都今山西大同,6位皇帝,除了拓跋余被杀后以诸侯王的礼仪安葬,没有帝陵外,一共5座帝陵,分布在云中金陵、盛乐金陵这两处地方,其具体位置现在不可考,只能推测为是在山西的朔州市、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托克托县与和林格尔县这些地方。

北魏迁都洛阳后,有帝陵5座,分别是孝文帝长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静陵、孝武帝云陵,前四座都在洛阳,具体位置也已经知道了,全都被盗过。孝武帝云陵在陕西,因为孝武帝和高欢不和,从洛阳跑到长安投奔宇文泰去了,被宇文泰毒杀后就葬在了长安附近,具体位置不可考,推测是在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

东魏1位皇帝,孝静帝元善见,因为是亡国之君,所以没有帝陵,但是有具体的墓葬,在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境内,不知道有没有被盗过。

西魏3位皇帝,只有1座帝陵——文帝的永陵,第二位皇帝元钦被宇文泰杀后也葬在了永陵,他没有独立的帝陵,恭帝是亡国之君也没有帝陵。文帝的永陵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不知道是否被盗,但是地面建筑基本都被毁坏了。

北齐6位皇帝,除高殷被废、高纬与高恒是亡国之君均没有帝陵外,有3座帝陵,即文宣帝高洋武宁陵、孝昭帝高演文靖陵、武成帝高湛永平陵,磁县湾漳壁画墓被推测为很可能是武宁陵,已经被盗了。其余两个帝陵只能推测是在武宁陵附近,具体位置还没有可靠的线索。

北周5位皇帝,每位都有一座帝陵,其中孝闵帝宇文觉的静陵、武帝宇文邕的孝陵已经被找到了,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都已经被盗了。

北魏孝闵帝宇文觉静陵

隋朝3位皇帝,隋文帝泰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杨陵区,经过了考古调查和勘探,地面建筑几乎无存,由于地宫并未发掘,墓室情况不得而知,不知道是否被盗过。隋炀帝的墓在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曹庄,可能都不能称之为帝陵,由于隋炀帝被杀,所以没有营建帝陵,而是草草下葬,后来多次迁葬,但是陵墓也不大,已经被盗了。隋恭帝庄陵据说在陕西省咸阳市乾县阳洪乡乳台村南500米处,有一处封土堆,可是存疑。

唐朝20位皇帝,20座帝陵,其中18座帝陵都在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渭南市境内,最西边是唐高宗的乾陵,最东边是唐玄宗的泰陵,在渭河以北的北山山脉各山峰的南麓,一字排开,东西绵延150余公里,号称“关中十八唐帝陵”,与其南侧的西汉十一座帝陵组成了平行线。

我们经常听到说唐朝帝陵与汉朝帝陵不同,唐朝是因山为陵,二者最明显的区别是,唐朝帝陵没有高大的封土,准确来说是大部分唐朝帝陵如此,不能一概而论,像唐高祖献陵、唐敬宗庄陵、唐武宗端陵、唐僖宗靖陵四座帝陵是积土为陵的。

关中的这18座唐帝陵,其中17座已经被盗掘过多次了,晚唐时期的黄巢、五代时期的温韬,都大规模盗掘过,只有乾陵幸免于难,这是公认的唯一一座地宫没有被盗掘的。不过,近年来,也看到一些消息,说是唐太宗的昭陵的地宫也没有被盗过,不知真假。

乾陵

唐朝末年迁都洛阳,因此唐朝最后两位皇帝的帝陵就没在关中了,其中唐昭宗的和陵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已经被盗了。唐哀帝的温陵在山东省菏泽市,但是具体位于哪里,现在还没有发现。

五代五个王朝,14位皇帝,9座帝陵,其中后梁太祖朱温宣陵、后唐庄宗李存勖雍陵、后唐明宗李嗣源徽陵、后晋高祖石敬瑭显陵位于洛阳,后汉高祖刘知远睿陵、后汉隐帝刘承祐颍陵位于许昌禹州,后周太祖郭威嵩陵、后周世宗柴荣庆陵、后周恭帝柴宗训顺陵位于郑州新郑,其中后唐庄宗李存勖的雍陵还未找到准确位置。这些陵墓基本上都被盗掘了。

十国,十个国家,9个位于南方,君主称帝、称王不一,除了被废和亡国之君外,基本上都建有陵墓,目前被确定位置、被发现的,大概有10个:前蜀高祖王建永陵,位于四川成都。后蜀高祖孟知祥和陵,位于四川成都。南唐烈祖李昪钦陵、南唐元宗李璟顺陵,这父子俩的陵墓合称南唐二陵,位于南京市江宁区。吴越开国君主钱镠的墓、吴越第二代君主钱元瓘的墓,位于杭州。南汉德宗刘隐德陵、南汉高祖刘䶮康陵、南汉中宗刘晟昭陵,位于广州。闽国太祖王审知的宣陵,在福建福州。以上这些陵墓全部被盗掘了。

钱镠墓

北宋9位皇帝,7座帝陵,全部位于河南巩义,分别是:宋太祖的永昌陵、宋太宗的永熙陵、宋真宗的永定陵、宋仁宗的永昭陵、宋英宗的永厚陵、宋神宗的永裕陵、宋哲宗的永泰陵。常见的一种说法是把宋太祖之父赵弘殷的永安陵算上,俗称“七帝八陵”。

宋徽宗和宋钦宗在靖康之变后,被金军掳掠到了东北,客死异乡,未能在此地建造帝陵。宋徽宗去世后,其遗骸被运到南宋,由宋高宗将其葬在绍兴,陵墓命名为永佑陵。宋钦宗去世后,在金世宗统治时期,将其葬在了北宋的帝陵区,当然这个陵墓规格肯定不是按照帝陵规制建的,名为永献陵,现在已经找不到具体位置了。

北宋的这7座帝陵全部被盗,遭到了毁灭性打击,金朝灭亡北宋后,盗掘了北宋帝陵,此后金朝扶持的伪齐皇帝刘豫也派人盗掘过。

南宋9位皇帝,除了宋恭帝投降元朝、赵昺被陆秀夫背着跳海,均未能建造帝陵外,共有7座帝陵,宋高宗永思陵、宋孝宗永阜陵、宋光宗永崇陵、宋宁宗永茂陵、宋理宗永穆陵、宋度宗永绍陵,均位于浙江绍兴。宋端宗在躲避元军追击的逃亡途中病死,葬在了崖山,为永福陵,在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以当时南宋面临的艰难境遇而言,恐怕就是个普通墓葬,只是冠以帝陵的称呼而已,具体位置不可考。

南宋六陵

南宋帝陵十分简朴、规模小、埋葬浅,没有地宫,陵墓称为攒宫,南宋皇帝借此昭示,并非正式埋葬,只是暂时安置,等日后恢复中原,再归葬巩义。

不过,这个美好的愿望并没有实现,南宋灭亡后不久,元朝负责掌管江南佛教事务的僧人杨琏真迦带人将绍兴的南宋帝陵全部盗掘,明代时曾修复,后来历经世事变迁,现在地表建筑荡然无存,成了一片茶园,以至于现在连各帝陵位次、该对应哪位皇帝都有些弄不太清了。

辽朝9位皇帝,除了辽穆宗被刺杀后附葬于其父辽太宗的怀陵,天祚帝是亡国之君附葬于辽景宗的乾陵外,其余皇帝都有自己完备独立的陵寝。辽太祖葬在祖陵,辽太宗葬在怀陵,辽圣宗、辽兴宗、辽道宗葬在庆陵,这些帝陵全都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境内。辽世宗的显陵、辽景宗的乾陵在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医巫闾山中。

辽代帝陵的首次被盗掘是在辽朝末年和灭亡后,女真人出于报复心理对诸座帝陵进行了疯狂盗掘,后来民国时期被当地官员、军阀、外国人等盗掘。

西夏10位皇帝,神宗、献宗、末帝似乎未建帝陵,其余7座帝陵,位于宁夏银川贺兰山东麓,景宗泰陵、毅宗安陵、惠宗献陵、崇宗显陵、仁宗寿陵、桓宗庄陵、襄宗康陵,加上夏景宗李元昊称帝后追尊祖父李继迁为太祖,建有裕陵,追尊父亲李德明为太宗,建有嘉陵,一共是9座。

但是由于西夏灭亡后,一般认为是由于蒙古对西夏帝陵实行了毁灭性盗掘、破坏,后世也有盗掘,以至于这9座陵墓对应的墓主人是谁已经成为了谜团。后来通过考古调查,也只能判定7号陵为仁宗寿陵,其他陵墓仍然无法一一对应,只能做出一些推测,比如其中3号陵规模最为庞大、保存最好,推测为是西夏开国之君李元昊的泰陵。

金朝9位皇帝,只有5座帝陵,因为金熙宗被杀、金海陵王被杀、卫绍王被废、金哀宗是亡国之君均未能营建帝陵。一开始金朝定都上京(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因此金太祖、金太宗就葬在这附近,后来金海陵王迁都北京,将二人的陵墓也迁往北京,位于今天北京市房山区,分别为睿陵、恭陵,后来金世宗、金章宗也葬在这里,分别为兴陵、道陵。金朝末年,金宣宗迁都开封,去世后葬在了开封附近。

金陵主陵区

金陵第一次被大规模毁坏应该是在明朝末年,当时明朝与后金交战接连失利,天启皇帝认为是金朝帝陵风水绝佳才助力了后金的崛起,因此派人对金陵进行了大规模破坏。民国时期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金陵又遭到了破坏和盗掘,导致金朝各个帝陵的具体位置以及对应的皇帝成谜,现在通过考古已经确定了一些。

元朝所有皇帝的帝陵至今没有一座被发现的,元朝皇帝采用秘葬形成,不封不树,地面上没有任何标志。史书记载元朝皇帝死后均葬于起辇谷,但是没说起辇谷的位置。根据一些学者的考证,认为这个地方应该是在蒙古国肯特山脉南麓的克鲁伦河上游一带,苏联、蒙古国、中国、日本、美国等多个国家的考古学家或探险队,都在这个地方寻找过,均一无所获,因此元朝帝陵是不是被盗掘过,也无法确定。

明朝16位皇帝,除了建文帝朱允炆、景泰帝朱祁钰外,其余14位皇帝均有帝陵。明朝起初定都南京,因此明太祖朱元璋就葬在了南京钟山,即明孝陵。明成祖朱棣时迁都北京,此后明朝所有皇帝的陵墓就都在北京了,一共13座,合称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

这14座帝陵,只有崇祯帝思陵的地宫在民国时期被盗掘过,万历皇帝的定陵则是在1956年被主动考古发掘过,由于当时的时代背景、还有文物保护技术不足等原因,导致出土后的大量文物被毁,成为了中国考古史上一大悲剧,留下了极其惨痛的教训,自此考古界有了一条规定:不得主动发掘帝王陵。

清朝12位皇帝,除了宣统皇帝是亡国之君没有帝陵外,一共11座帝陵,分布在三个陵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位于沈阳,这是关外陵区;顺治的孝陵、康熙的景陵、乾隆的裕陵、咸丰的定陵、同治的惠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合称清东陵;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光绪的崇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合称清西陵。

其中康熙的景陵、乾隆的裕陵、咸丰的定陵、同治的惠陵、光绪的崇陵均被盗掘过,就是清东陵中只有顺治的孝陵没被盗过,清西陵中只有光绪的崇陵被盗过。

根据以上梳理的历朝历代的帝王陵的情况可以看出,在已确定位置的帝王陵中绝大部分都被盗掘了。还有一些帝王陵无法被找到,但可以想见其被盗掘的几率非常大,之前一些无法确定位置的帝王陵被考古工作者找到后,发现基本上都被盗了。还有一些则是知道其具体位置,但是暂时无法确认是否被盗过。

现在能确定没被盗掘过地宫的帝王陵非常少,秦始皇陵、唐高宗乾陵、明孝陵、除崇祯帝思陵外的其余明十三陵、清朝盛京二陵、顺治帝孝陵、除光绪帝崇陵外的清西陵诸陵,可能也就这么20多个了。

而且这些确定没被盗过地宫的帝王陵也只是地宫没被盗过,但是其地面陵园建筑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破坏,真的是印证了魏文帝曹丕说的那句话:“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

搜索「头条深一度」,看更多深度好文

参考文献:

张帆《殷墟西北冈王陵区大墓综合研究》

胡进驻《略论殷墟王陵制度的形成》

彭曦、王晓敏《周公庙遗址与西周史研究》

徐昭峰《东周王城的王陵分区与辨析》

高凤、徐卫民《秦汉帝陵制度研究综述》

焦南峰《西汉帝陵考古发掘研究的历史及收获》

徐卫民、曾丽荣《东汉帝陵制度研究》

钱国祥《东汉洛阳帝陵的布局与归属辨析》

严辉《洛阳东汉帝陵地望问题研究综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故城工作队《西晋帝陵勘察记》

蒋赞初《南京东晋帝陵考》

王志高、周维林《关于东晋帝陵的两个问题》

赵胤、宰韦正《南朝陵寝制度之渊源》

颜斌《丹阳齐梁皇陵初探》

古鸿飞《北魏金陵初探》

马忠理《磁县北朝墓群东魏北齐陵墓兆域考》

冉万里《隋代帝陵制度研究》

王双怀《关中唐陵的地理分布及其特征》

王玲珍、李德方《洛阳五代帝陵的调查与研究》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郑市文物局《河南新郑后周皇陵考古调查勘探简报》

李蜀蕾《十国墓葬初步研究》

王咸秋《洛阳陵墓考古百年收获》

刘毅《宋代皇陵制度研究》

刘毅《南宋绍兴攒宫位次研究》

郑承燕《辽代陵寝制度研究》

刘毅《关于辽代皇陵的几点认识》

姜子强《金朝陵寝制度研究》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金陵遗址调查与研究》

田广林《元朝帝陵葬地探索的回顾与思考》

刘毅《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

徐广源《清东陵史话》

徐广源《清西陵史话》

来源:长河飞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