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万物生,养生正当时!中医大夫总结补阳6法:升阳气、提气血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9 12:31 1

摘要:参考文献:1. 《中医基础理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年第7版)2.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期刊,2022年第20卷第6期:“阳虚体质的现代调养方法与实践”3. 《中医杂志》2021年第62卷第8期:“阳虚证的临

参考文献:

1. 《中医基础理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年第7版)

2.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期刊,2022年第20卷第6期:“阳虚体质的现代调养方法与实践”

3. 《中医杂志》2021年第62卷第8期:“阳虚证的临床辨治与现代生理基础探讨”

春来了,就像Wi-Fi满格、流量不限,万物都在疯狂“加载”,人也该动起来了。

可偏偏这个时候,不少人却开启了“懒人模式”——困、累、冷、虚、懒,仿佛一夜之间从“人类高质量生活”掉进了“阳气掉线重灾区”。

你以为是春困?其实不是困,是阳气不够撑场面。你以为是心累?其实是气血不给力

你以为是年纪大了?大错特错,体内“发动机”没加油,再年轻也只能在床上躺平。

中医的老祖宗早就说了: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人要顺着这个时节,升阳气、提气血、补阳法,才不至于春天掉线、夏天断电、秋天失联、冬天瘫痪。

今天,我就站在中医的角度,结合现代人的“奇葩养生行为”,给你掰开揉碎讲清楚:补阳不靠瞎吃补药,升阳气也不是靠熬鸡汤。

中医大夫总结的这6个补阳法,才是春天该走的正道。

咱们不绕弯子,直接上干货。

现在很多人一听“阳气”,脑袋嗡的一声,以为是神神叨叨的玄学术语。

其实你身上的每一个“活着”的表现——走路有劲儿、说话响亮、脸色红润、吃嘛嘛香,背后都站着它。

阳气,就是你体内的“小太阳”,它负责升温、启动、运转。

没有它,你就像一辆没油的车,外壳再贵也只能原地发呆。

在现代医学的角度,它可以理解为代谢能力、神经活性、免疫状态的综合体现。阳虚的人,常常表现为:

· 手脚冰凉,夏天也像冰箱手。

· 精神萎靡,连打哈欠都没力气。

· 拉肚子、怕风、动不动就感冒。

· 女生月经量少、色淡,男生则...你懂的,阳气一虚,雄风难展。

而春天,正是阳气“升起来”的好时候,就像春耕时得翻土,不补阳,一年白忙。

误区一:穿得少,是我自由?

春风一吹,不少女孩子就解锁“露脚踝”模式,男生也迫不及待换上“短裤+低帮鞋”。

你以为你是潮人,其实你是“寒从足起”的模范生。

中医讲:头为诸阳之会,足为诸阴之本

春天外面温热,地面还寒,脚踝一凉,阳气就被吓回去了。

解决办法:春捂秋冻,春天别太急着脱!
尤其是脚踝、腰腹、膝盖这些“阳气重地”,该护的还是得护。

误区二:补阳等于吃羊肉火锅?

一到春天,不少人开始疯狂炖羊肉、煮姜汤、泡枸杞,仿佛吃进去的都是阳气本气。可问题是,你补的不是阳,是上火!

阳虚的人,补得太猛,反而会口苦咽干、便秘冒痘。

就像给电瓶车充电,电压太大,直接炸了。

解决办法:补阳不等于猛补,要根据体质来选法。

误区三:健身房撸铁就能升阳?

不否认,运动确实能激发阳气。

但你上来就是深蹲硬拉不讲武德,阳气还没升,就先把元气伤了。

补阳,讲究“动中得阳”。
不是爆发力,而是韵律感。

气血顺了,阳气才能“顺风车”上升。

误区四:熬夜才有生活?

别拿熬夜当自由,阳气最怕黑灯瞎火还不睡——阳入阴界,魂飞魄散。

你第二天醒来,哪是什么起床气,是阳气没回来。

说重点!6个补阳法,不用花大钱、不用吃补药,关键是:靠谱、有效、接地气。

每天起床第一件事,不要摸手机,而是——叩齿36下,提肛9次。

叩齿:上下牙齿轻轻相碰,刺激肾经,唤醒阳气。

提肛:像憋尿一样收缩肛门,激活会阴穴,是人体的“阳气开关”。

这套操作,古代叫“导引术”,现代叫“自我唤醒生理系统”,不花钱还保阳,划算得很。

中医说:“背为阳中之阳”。

现代医学也发现,背部有丰富的交感神经,晒太阳可以激活体内维他命D,还能调动免疫系统。

重点来了:晒背15分钟,胜过吃十斤枸杞。

但别中午暴晒,选择上午9点到11点最佳,不用脱光,穿薄衣服也能吸收阳光的“热情”。

关键字:晒背=充电,不晒=掉线

别再跳那种疯癫燃脂操了,阳气被吓跑了。

推荐你试一试古人留下来的“气养之道”——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

这类运动节奏缓慢、气息配合得当,能让肝气疏、肾气足,阳气自然升。

现代研究也表明:太极拳可降低血压、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

别再沉迷于养生壶里煮出来的“仙女水”“佛系茶”了,真的没那么神。

推荐三种水:

· 黄芪红枣水:提气补中,适合阳虚体质。

· 桂圆生姜水:温中散寒,适合手脚冰凉型。

· 艾叶泡脚水:晚上泡脚,促进血液循环,阳从脚起。

注意:不是人人都适合红枣,湿热体质慎用!

中医讲:“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每一种负面情绪,都是在“吞阳气如吃饭”。

你一生气,阳气就炸;你一焦虑,阳气就跑。

练练情绪免疫力,才是阳气的“防火墙”。

推荐:冥想、深呼吸、写日记,甚至大笑三声,也能“笑出阳气来”。

子时(晚上11点到1点)是阳气归根、肝胆修复的黄金档。

你不睡,它们就不修,你第二天就像没充电的手机,只剩5%。

睡前别玩手机,别脑补剧情,别带情绪上床。

试泡脚、听轻音乐、点艾条,阳气才能在梦里偷偷长出来。

别把“气血不足”当女孩子的专属话题。

气血,是人体的“物流系统”,阳气,是“供电系统”。

供电系统不正常,物流就瘫痪。

你脸色发黄、指甲发白、头发掉一把——是阳气带不动气血。

阳气升,气血就如水推舟,自然红润、精神百倍。

春天来了,你的身体也该“开机”了。

别再坐等天热了阳气不等人,错过了春天,就像错过了公交车,跑也追不上。

养阳气,不是老年人才干的事,而是每个“被现代生活掏空”的年轻人必须干的事。

不靠神药、不靠补品,靠的是日常的点滴积累、生活的精细调养。

叩齿提肛、晒背养阳、八段锦动气、艾叶泡脚、情绪平稳、早睡早起——这六法,才是真正的补阳正道。

春回万物生,养生正当时。

别再做“春日养生假动作”,用对方法,升阳气、提气血,整个人都能从“社畜模式”转成“仙人模式”。

阳气一升,气血自提,春天你不是养生,是重生。

来源:赵医师健康驿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