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三阅兵已经落幕,但余波却并未散去。北京天安门广场的铁甲长龙与战机轰鸣,不仅震撼了世界,更让整个岛内掀起了不小的涟漪。在这场全球瞩目的大场面中,洪秀柱的身影尤其醒目。她并不是一个普通观礼嘉宾,而是曾经的国民党主席、台湾政坛重量级人物。她此行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受
九三阅兵已经落幕,但余波却并未散去。北京天安门广场的铁甲长龙与战机轰鸣,不仅震撼了世界,更让整个岛内掀起了不小的涟漪。在这场全球瞩目的大场面中,洪秀柱的身影尤其醒目。她并不是一个普通观礼嘉宾,而是曾经的国民党主席、台湾政坛重量级人物。她此行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受邀参会的层面,尤其当她在阅兵时说出的两句话——第一句是“抗战的记忆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记忆”,第二句是“两岸不能再有战争,和平才是民族真正的未来”。
这两句话既是她个人的心声,更是对岛内政局的一次有力回应。她既把历史放在两岸的共同记忆坐标上,又把未来放在两岸必须对话的逻辑里,而这恰恰戳中了民进党当局最忌讳的一点,承认两岸同属一个民族、共同背负过抗战记忆,就意味着“台独”话术的虚假性被当场拆穿。
而就在洪秀柱启程赴京之前,民进党当局还摆出一副“雷霆之势”,台陆委会多次放话要依法追究,绿营人士更是叫嚣“必须开罚、必须立威”,声势浩大得仿佛洪秀柱一落地,就会被政治清算。但九三阅兵结束后,岛内风向骤然变化。台陆委会副主委沈有忠的表态,已不再是剑拔弩张,而是退到“若立法机构愿意调查,我们才依法配合”的说辞,口气陡然软化。
要知道,台立法机构目前掌握在蓝白阵营手中,民进党根本没有实际操作的空间。所谓“依法”不过是把球踢给别人而已。可以说,民进党当局从最初的高调叫嚣,到如今的推诿搪塞,充分说明他们面对洪秀柱根本不敢动手,所谓“威胁”更多是一场纸老虎式的表演。
民进党口风的变化,其实透露出三重意味。第一,九三阅兵展现出的军事实力,让岛内的政治人物心里都清楚,解放军早已具备压倒性的优势。从东风61到空警600等装备,所传递的能力不仅仅是对台军的绝对压制,更是对外部干涉的强大震慑。换句话说,赖清德之流口口声声的“以武拒统”,在阅兵的巨大冲击下显得不堪一击。正因为如此,民进党当局哪怕再不情愿,也必须收敛动作,否则只会自取其辱。
第二,洪秀柱是光明正大地受邀出席纪念大会的,她的座位排在前排,本身就说明大陆给予了充分尊重。这种官方规格本身就是保护伞,民进党如果贸然追责,不仅触碰两岸关系的底线,更等于是挑战大陆的政治权威,后果不堪设想。第三,岛内社会舆论的反应,也让民进党当局投鼠忌器。九三阅兵在岛内媒体全程直播,数十万台湾民众实时观看,许多人直言“震撼”“自豪”,岛内舆论场充斥着对大陆实力的认可与对民族复兴的期待。在这种氛围下,如果民进党硬要“算账”,等于是与岛内主流民意作对。
因此,洪秀柱说的两句话,不仅仅是个人情怀的表达,而是对岛内政治格局的一次深刻冲击。她把“共同记忆”与“和平未来”作为两岸关系的关键词,实际上是告诉台湾社会,民进党越是鼓吹对抗,越是切割历史,就越显得虚伪和狭隘。而阅兵展示出的那种势不可挡,更是让民进党的口号显得格外苍白。正因为如此,民进党不得不转口风,从叫嚣要“依法究办”到“立法机构若要调查我们配合”,表面上是法律语言,实际上是政治退缩。
而大陆方面的回应更耐人寻味。面对民进党的动作,国台办明确表示,9月3日是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胜利日,台湾同胞在抗战中同样付出巨大牺牲。赖清德却在社交媒体上对纪念大会说三道四,美化侵略和挑动对立,这是“丧失民族立场,亵渎先烈”。这番表态直接“反将一军”。这不仅让民进党陷入进退维谷,也在岛内形成了强烈对比。一边是洪秀柱站在天安门广场上,与大陆共同缅怀抗战历史,强调民族和平。另一边是赖清德在社交媒体上含沙射影,歪曲抗战史煽动对立。凸显出民进党小动作的卑劣无耻。
总的来看,这场表面看似关于一个人的风波,实际上揭开了一个更深刻的真相,当民族复兴的列车已经不可阻挡,当两岸共同记忆逐渐在岛内社会回流,当大陆用实力与自信书写未来,民进党所谓的“台独叙事”,只会越来越苍白无力。洪秀柱敢说,两岸不能再有战争,因为她看到的是历史的血泪与未来的大势。民进党不敢动,只能推诿搪塞,因为他们知道再大的虚张声势,也挡不住这个势不可挡的时代洪流。
来源:顾正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