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娃哈哈集团的一场“全域重整”引发行业震动——创始人宗庆后之女、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宗馥莉主导的“聚焦核心、剥离冗余”战略加速落地,多家长期亏损的子品牌、区域公司及非核心业务线被砍掉。这场被外界称为“断舍离”的改革,看似“大刀阔斧”,实则是对传统企业“
250905 娃哈哈全域重整:砍亏损业务与战略转身
2025年,娃哈哈集团的一场“全域重整”引发行业震动——创始人宗庆后之女、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宗馥莉主导的“聚焦核心、剥离冗余”战略加速落地,多家长期亏损的子品牌、区域公司及非核心业务线被砍掉。这场被外界称为“断舍离”的改革,看似“大刀阔斧”,实则是对传统企业“规模崇拜”的一次清醒纠偏,更是中国民营企业从“粗放扩张”向“质量增长”转型的典型样本。
宗馥莉的“砍”绝非盲目收缩,而是对娃哈哈生存环境的精准判断。
作为中国饮料行业的“老大哥”,娃哈哈曾凭借“联销体”模式(经销商持股绑定)和“农村包围城市”策略,用20年时间从校办企业成长为年营收超700亿元的巨头。但近年来,行业环境剧变:
·
消费需求迭代: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健康化、个性化、场景化需求崛起(如气泡水、低糖茶、植物基饮品),传统“大单品依赖”(如AD钙奶、营养快线)的增长逻辑失效;
·
竞争白热化:新消费品牌(如元气森林、喜茶)、跨界巨头(如农夫山泉、康师傅)及国际品牌(如可口可乐、百事)加速抢占市场,娃哈哈的市场份额从2010年的18%降至2023年的不足10%;
·
成本压力攀升:PET瓶原料价格上涨、物流成本高企、人力成本刚性增长,娃哈哈2022年净利润同比下滑15%,部分区域市场甚至出现“增收不增利”。
·
更关键的是,娃哈哈的“大而全”模式积累了大量低效资产:全国2000余家经销商中,部分区域代理因渠道老化、动销缓慢长期亏损;子品牌矩阵(如“娃哈哈童装”“娃哈哈白酒”)因定位模糊、资源分散,多数未能盈利;甚至连核心产品线中,部分低毛利、低增长的“僵尸产品”仍在占用研发、生产、营销资源。
宗馥莉曾公开表示:“企业要活下来,必须学会‘做减法’。那些不赚钱的业务,就像人体的‘坏死组织’,留着只会消耗养分。” 这场“砍亏损”行动,本质是为企业“止血”,为转型“腾空间”。
宗馥莉的“全域重整”并非简单关停,而是一套“精准识别-分类处置-资源重构”的系统工程,体现了对“有效增长”的深刻理解。
第一步:精准识别“亏损源”,避免“一刀切”。
娃哈哈成立了由财务、战略、市场部门组成的“业务健康度评估小组”,通过“三维度筛查”确定砍撤对象:
·
财务维度:连续2年毛利率<20%(行业平均25%-30%)、净利润率<5%的业务线;
·
市场维度:区域市场份额连续3年下滑、渠道动销率<60%(行业健康值>75%)的区域公司;
·
战略维度:与集团核心品类(饮料、食品)协同性弱、无法形成品牌增量的子品牌(如部分跨界尝试)。
·
例如,某西南区域公司因长期依赖低价促销、渠道库存积压,3年累计亏损超2亿元,被列入首批砍撤名单;而“娃哈哈AD钙奶”虽面临增长放缓,但因品牌认知度高、渠道渗透深,仍被保留并投入资源升级。
第二步:分类处置,最大化资产价值。
对筛选出的亏损业务,娃哈哈采取“关停并转”组合拳:
·
关停:无品牌价值、无市场潜力的“僵尸企业”(如部分小众饮料子品牌),直接注销;
·
·
合并:区域市场重叠、业务协同的子公司(如相邻省份的商贸公司),整合为省级运营中心,降低管理成本;
·
转让:具备一定市场基础但集团无力深耕的业务(如某地方白酒品牌),引入战略投资者或授权第三方运营;
·
转型:核心品类中低效的产品线(如低糖版营养快线),通过配方升级、包装迭代重新推向市场。
·
数据显示,2023年至今,娃哈哈已砍撤12家区域公司、7个子品牌,剥离资产超10亿元,但核心业务(饮料、食品)的研发投入反而增加了30%,资源向“高毛利、高增长”的新品(如“娃哈哈椰子水”“儿童营养粥”)集中。
宗馥莉的“砍亏损”行动,不仅让娃哈哈“活得更轻松”,更推动其向“高质量增长”迈进。这场改革的深层意义,远超一家企业的“自救”,更折射出中国民营企业的转型逻辑。
其一,“做减法”是“做加法”的前提。
传统企业常陷入“规模陷阱”——认为“业务越多,抗风险能力越强”,但事实上,分散的资源会稀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娃哈哈的“砍”本质是“聚焦”:将有限的资源(资金、渠道、品牌)集中于核心品类(饮料)与高潜力赛道(健康食品、植物基),反而提升了运营效率。2024年上半年,娃哈哈核心饮料业务营收同比增长8%,毛利率提升至28%(同比+3个百分点),验证了“减法”的有效性。
其二,“断舍离”需要“战略定力”。
砍亏损业务必然伴随阵痛:短期营收下滑、员工安置压力、经销商抵触。但宗馥莉的坚持,源于对“长期主义”的信仰。她曾在内部会议中表示:“我们不能为了今天的利润,牺牲明天的未来。” 这种定力,恰恰是许多民营企业缺失的——过度追求“规模增长”,忽视“质量增长”,最终陷入“越扩张越亏损”的恶性循环。
其三,“改革”要“刀刃向内”,更要“用户导向”。
娃哈哈的“砍”不是为砍而砍,而是以“用户需求”为核心。例如,砍撤部分区域公司后,将节省的费用投入到“数字化渠道建设”(如私域流量运营、社区团购),提升消费者触达效率;剥离低效子品牌后,将资源用于“产品创新”(如针对年轻人的“低糖气泡水”“植物基奶茶”),重新激活品牌活力。这种“用户思维”,让改革从“内部优化”升级为“外部价值创造”。
宗馥莉主导的“全域重整”,本质上是一场“企业体质的升级手术”。它告诉我们:在存量竞争时代,企业要想生存与发展,必须学会“做减法”——减去低效资产、减去冗余业务、减去思维惯性。这不是“保守”,而是“清醒”;不是“退缩”,而是“蓄力”。
从娃哈哈的实践看,“砍亏损”只是起点,其最终目标是通过“聚焦核心、优化资源、创新驱动”,实现从“规模驱动”到“价值驱动”的跨越。这场改革的成功,不仅关乎娃哈哈一家企业的命运,更为中国传统企业的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当“风口”不再,“深耕”才是永恒的主题;当“规模”见顶,“质量”才是致胜的关键。
正如宗馥莉所言:“企业的生命力,不在于做了多少事,而在于做对了多少事。” 为这场“断舍离”叫好,更是为中国企业的“清醒转型”叫好。
来源:汇全球看世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