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积极探索外语课程思政“四新”模式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9 12:21 1

摘要:湖南师范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要求,立足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创新育人模式,打造“领航”教师队伍,构建多元融通的课程矩阵,强化实践育人导向,积极探索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

湖南师范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要求,立足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创新育人模式,打造“领航”教师队伍,构建多元融通的课程矩阵,强化实践育人导向,积极探索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外语课程思政“四新”模式,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新理念:党建引领,思政铸魂。

外国语学院以“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和“全国研究生百个样板党支部”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旗帜领航”“弘道守正”等“五大工程”,不断强化党建在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一是根植三湘四水,将湖湘文化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开展红色资源专项调查和系统研究,推进红色资源与课程开发、教材建设相结合。先后开发“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专题”“湖湘文化传承传播”等10余门国家级、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打造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外语课程思政体系,推出“外语实践教学课程思政系列丛书”(6卷本),其中《外语课程思政案例集》汇集了国内20余所高校的近40篇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二是传承红色基因,强化党建活动的外语课程思政功能。与韶山毛泽东故居、湖南党史陈列馆、雷锋纪念馆等共建特色课程思政实践基地,打造“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沙龙”“与大使一起看天下”“与教授一起看天下”等特色党建育人品牌活动,采取主题研究、案例探讨、国情考察、志愿服务等做法,开展“语你同行”社区课堂、国别区域文化课堂,指导学生开展多语种党史宣讲、红色经典诵读等,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外语人才。

新格局:服务国家,联通世界。

一是紧密对接国家战略,推进国际传播和乡村振兴。外语学院与中国外文局、省委宣传部、科大讯飞、蓝思科技等政企单位合作,打造马栏山译制中心等科研实践平台,推进地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设立17个“乡村外语教育实践基地”,深入中西部民族地区好边远贫困地区中学开展定点定期志愿帮扶等科研实践活动。受湖南省委宣传部委托,承担了“中国·十八洞”中英文网站的英文翻译与审校工作,优化长沙和张家界等地国际语言环境,对外呈现了中国精准扶贫的生动实践与巨大成效。该网站上线仅8个月,总点击量已超过1000万次,其中英文版点击量超过700万次。同时,全方位服务习近平总书记为湖南擘画的“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组织师生积极参加中非经贸论坛、博鳌经安论坛、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等国际重大会议,组织翻译的《中非经贸合作案例集》等有效地助力了对外展现中国式现代化成就、地方高水平对外开放。二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形成内外联动的育人格局。学院常态化拥有一支20人左右的外国专家队伍,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美国特拉华大学等高校合作,推动师生交流、联合研究等项目,提升国际影响力。2021-2024年,共有105名学生参加对外交流项目。同时,引入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通过开放国家重大、重点等高层次项目以及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备案中心等10余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引导学生围绕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国别与区域热点等开展研究活动,将科研能力与文化自信、国际视野等并轨锻造,实现专业素养、政治品格和素质情感的同步提升。另外,通过举办洪堡跨学科研究中心“洪堡日”活动、精准国际传播高端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新动能:创新驱动,长效发展。一是注重科技赋能。借力数智技术的创新驱动优势,依托自主创设的国内首个智慧外语课程思政自主学习平台,多维整合课程视频、电子教材、案例分析等教学素材,并通过数字助教、智能学伴等新型机器辅助教学形态,利用大数据收集、分析和识别学生特点、意图、需求及偏好,打造个性化、智能化、沉浸式、体验式的虚拟学习情境,在更为广延的物理空间、生活空间中构建起课堂教育、实践教育、网络教育等多元化场域的综合育人体系,打破了课程思政时空限制,有效提升了课程思政的传播力、渗透力与引导力。二是培育“领航团队”。学院以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团队为核心,依托“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打造了一支专业化、年轻化、国际化的“领航团队”。在团队努力下,学院在全国高校第一个通过英语专业三级认证,团队成员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主编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荣获一等奖,课程思政全国优秀案例交流活动中获特等奖3次,湖南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3次。学院还积极参与制定《外语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等国家外语教育标准,通过课程思政教学培训和示范课程建设,全面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发展。

新方法:复合培养,实践育人。

一是构建贯通体系。外国语学院积极构建外语课程思政“本硕”培养体系,通过本科阶段构建“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外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发展路径。在这一模式下,学院推出了湖南省首个“英语+法学”双学士学位项目,培养涉外法治人才,以满足新时代对高端法律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设立了专门面向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锺书班”,以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培养为特色,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组织高端人才。明确贯通本硕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衔接,实现外语课程思政教育的一体化。二是创新实践教学。学院注重发掘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时代文化、乡土文化育人资源,依托韶山学校、橘子洲头、湖南省博物馆、雷锋纪念馆等红色场馆以及企业车间、田间地头等建设包括课内-课外、专业课-思政课在内的实践教学共同体,搭建多元立体的实践教学资源平台,让学生在知行统一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同时,通过项目制实践教学,以科研项目引领、平台拓展和品牌活动赋能,推动学生在研究中深化理论认知,在实践中践行社会责任。将文化自信、国际视野与社会责任感融入专业学习,实现从“学”到“行”的有机统一,全面提升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感染力,“做雷锋精神国际传播的种子”团队荣获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大赛银奖。

来源:湖南教育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