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脉何处寻:新地标的文化使命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5 09:07 1

摘要:当暮色为3600年的夯土墙镀上金边,管城东大街的霓虹灯与商代城墙的夯土在时空中交汇。当4.5公里城垣全线贯通,这片“城摞城”的土地上,生长出属于未来的文明新形态。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回答——根脉的追寻,从来不是回到过去,而是让文明基因在当代土壤中

当暮色为3600年的夯土墙镀上金边,管城东大街的霓虹灯与商代城墙的夯土在时空中交汇。当4.5公里城垣全线贯通,这片“城摞城”的土地上,生长出属于未来的文明新形态。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回答——根脉的追寻,从来不是回到过去,而是让文明基因在当代土壤中永续生长。

古都新生:文脉激活发展新引擎

3600年未断的商代都城“亳都”城址,是郑州位列八大古都的核心支撑,作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战略支点,国际商都历史文化区自带有“以商立城、以文兴业”的精神密码——从商代“商贾往来”的诚信交易,到明清老街区“共生共荣”的商业生态,诚信、务实的基因早已深植于此。

如今,这片曾经的老城,已形成“外围旅游动线+内部精品文化街区”的双重新貌空间体系,11处文保单位与31处历史建筑重焕生机。“六街六片区”展露芳容,阜民里城市更新文旅融合项目、亳都·新象文商旅街区、北庆里1926商业街区等一批特色文旅街区惊艳亮相,成为兼具历史质感与现代活力的文化地标。

建设国际商都历史文化区,并非将根脉封存在博物馆的玻璃柜中,而是让文物助力现代城市活力:夜幕下,裸眼3D光影秀在商代城垣上再现“商汤立国”场景;杜岭方鼎的饕餮纹化作文创产品的设计灵感,战国陶片的纹饰成为国潮街区的装饰语言;非遗传承人指尖的糖画与直播电商的数据流在平等街交织,阜民里的年轻主播在城墙下架设补光灯,寻找流量热度与历史质感的平衡——这些文明基因在当代的活性表达,生动诠释了从商汤王建都的青铜礼器,到明清街巷的市井炊烟,文明的长河从未断流。

当“博物馆群+大遗址公园”的文明展示体系成为城市“会客厅”,其带来的不仅是文化认同,更是区域经济与民生福祉的“双提升”。顺城街的美食烟火气带动餐饮品牌集群,平等街的核雕、泥塑等非遗工作室带活整条胡同的商户,“15分钟便民生活圈”里,养老服务中心与文创市集比邻而居,文化的“流量”正转化为经济的“增量”与民生的“质量”。

这种“文化+商业+社区”的融合模式,让老城区跳出“就保护谈保护”的困局。借鉴西安大唐不夜城、成都太古里经验,片区以“文旅共兴”激活商业基因:亳都·新象首批进驻品牌的亮相,让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的融合更加具象化,也让郑州“城市文化名片”的商业界面逐渐清晰。

阜民里“郑州版宽窄巷子”凭借鲜明的国潮特色店铺集群实现人流量与销售额双增长,跃升为区域内文化消费的标杆项目。古老商都的商业基因在新时代土壤里,生长出“非遗经济”“国潮消费”等新业态,推动管城成为郑州文化中枢的核心承载区。

双向奔赴:居民与城市的文明契约

国际商都历史文化区所在的郑州管城区,是3600年前商代都城“亳都”的核心区域,为中国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商代早期都城遗址,奠定了夏商文明史的实证基础。然而,长期以来,这片区域因历史遗存密集与城市发展矛盾,成为郑州市中心城区最集中的老城旧貌,房屋老旧、基础设施薄弱、环境卫生脏乱,200余处文物资源与31处历史建筑被淹没于高楼与老城旧貌中,文化价值未被充分激活。国际商都历史文化区的建设,既是对3600年文明根脉的守护,也是对经济转型、民生改善与城市升级的综合回应。

为此,数万原居民默默肩负起搬迁的重担,以深明大义的选择诠释了可敬的牺牲精神。他们世代栖居的老街巷虽已斑驳,却承载着家族记忆与烟火温情。当城市更新的蓝图展开,这些居民没有固守一方私宅,而是忍痛挥别浸透生活痕迹的院落,亲手拆解邻里相闻的温情网络。有人放弃经营数十年的临街铺面,有人搬离祖辈守护的百年老宅,更有耄耋老人拄着拐杖,将最后的目光烙印在青砖黛瓦间。

正如62岁的退休职工高阿姨原本世代都在这片老城居住,当初固执不舍得搬离原居住地方,毕竟家里墙上有儿子的成长过程中的身高刻度线、院门口那棵能遮住半条街的老槐树。高阿姨回忆:当初从老城区搬走时,她用红布包起了老宅的青砖,如今安放在了商都阜园新家的阳台上。

为了国际商都历史文化片区的更新改造,在这个片区有很多像高阿姨这样的家庭,以小家成全大义的赤诚,如无声春雨浸润着文化复兴的土壤。如今高阿姨的帆布包里,除了新家的门禁卡,还多了非遗剪纸工具和《郑州商城遗址保护》,她说自己学好了之后,要在“玄鸟大道”旁,免费教孩子们用剪刀剪出“商”的故事。

95后的小李则将这份传承融入潮流——他将商代饕餮纹设计成潮牌服饰,在直播间售卖。老与少的接力,让文明根脉在创新中延续。正是这些平凡个体的退让与托举,让商都遗址终得抖落尘埃,将文明的星火交付未来。

共生范式:文化基因的当代解码

当考古队员的洛阳铲刺入土层,商代宫殿基址、铸铜作坊与战国铁农具的叠压,印证着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活的史书”。在这片承载着华夏文明主根脉的土地上,商都阜园的出现,恰似一场跨越三千年的文明接力,让沉睡的商文化基因在现代人居中重新苏醒。

商都阜园的景观轴线中,隐藏着一部微缩的商文明史。站在玄鸟大道的青铜浮雕前,触摸那些穿越三千年的纹饰,我们仿佛感知到先人“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和“诚信为本”的立世准则——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复刻,更是让商文明精髓融入当代生活,成为我们日常的注脚。

在这里,老人在桑林祈雨景观旁打太极,孩童在王亥服牛雕塑下听故事,寓意和谐与平衡家庭观的“伊尹调羹”的休憩区,散发着邻里温情——从老城旧貌到宜居社区,从文物孤岛到生活场景,根脉在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生活场景中,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情感纽带。

根脉何处寻?答案就在这“一步一景一文化”的家园里,在“一餐一饭、一朝一夕”的日常中,在每个郑州人血脉相传的“商”字印记中。

根脉的延续,从来不只是文物的保护,更是人的传承。他们带着老槐树的枝条与老宅的泥土离开故园,在商都阜园极具文化符号的新建小区里续写新的故事。他们追寻的不只是过去,更是带着根脉走向未来的勇气——这,就是新地标的文化使命。

守护根脉,就是守护我们走向未来的勇气。商都阜园,以商文化实景现房,致敬每一个追寻根脉的中原人。

来源:育人点滴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