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平邑县柏林镇南孝义村老莱子故里,村民白纪奎家中收藏着一块门碑时刻,碑上刻有 “贤关圣域” 四个大字,字体雄浑大气,笔力苍劲。据白纪奎老人介绍说,这块石碑是他三十年前从贯庄村的一处石墙中发现的,十分喜爱考古研究的他立即雇车运回家中保护起来,并一直被视为家中珍宝
在平邑县柏林镇南孝义村老莱子故里,村民白纪奎家中收藏着一块门碑时刻,碑上刻有 “贤关圣域” 四个大字,字体雄浑大气,笔力苍劲。据白纪奎老人介绍说,这块石碑是他三十年前从贯庄村的一处石墙中发现的,十分喜爱考古研究的他立即雇车运回家中保护起来,并一直被视为家中珍宝妥善保存。石碑的来历,与当地曾经的文化地标 —— 东山书院息息相关。
一、东山书院的历史溯源
平邑县境内书院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宋代,1992年我在仲村镇政府上班时看到当时的《平邑县县志》写到,早在北宋时期,雷泽湖畔就出现了最早的义学,宋太宗闻之,欣然题笔“义学”二字,我当时在仲村镇双合村亲眼见过半截子写着义学的石碑。有据可查的是元代仲里狄家村(今仲村镇康家寨村)创办义学。著有《东山书院春秋》一书的作者康德京是书院创办者康恭后人,对于祖上创办东山书院义学的主要事迹,从小就耳熟能详。
他介绍说,东山书院始建于 1313 年(元皇庆二年),由狄里(今仲村镇康家寨)人康辅之等创办,书院始建师资雄厚,学子云集,学政修明,教习方法得当、规范,有鹿洞、鹅湖之会的遗风,造就了大批人才。明末,康家寨康氏家族家道中落,东山书院也随之萧条冷落,至清初,书院历400余年而倒塌。到了 1729 年(清雍正七年),贯庄贡生郭翘楚将康家寨义学移建于贯庄,并命名为东山书院。当时,第 68 代衍圣公孔传铎之胞弟、翰林院五经博士孔传鋕还专门作《移建东山书院记》,镌碑立于书院,足见当时对书院建设的重视。1805 年(清嘉庆十年),东山书院进行了重修,进一步完善了书院的建筑设施和教学环境。
在古代,书院作为重要的教育和学术研究场所,承担着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重任。东山书院历经元明清三朝,为蒙山费邑人才摇篮,成为地方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从其创建和发展历程来看,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地方乡绅、贤达为推动文化教育事业所做出的努力。
二、“贤关圣域” 的文化内涵探析
“贤关圣域” 四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分量的精神符号,其内涵如同深潭古井,既映照着古人对道德与学问的终极追求,又暗藏着社会对文明传承的秩序构建。
1、“关” 与 “域” 的空间隐喻
“关” 者,门户之要冲也。在古代地理语境中,关隘是划分疆域、守护安宁的屏障,如函谷关、雁门关,皆以险要之势扼守交通要道。“贤关” 将 “贤” 与 “关” 相连,构建出一道精神上的关卡 —— 唯有通过学识积累与品德淬炼,方能叩开这扇通往贤达之境的大门。它并非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壁垒,而是对求学者的考验与筛选,正如《礼记・学记》所言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强调进入学问之门需怀谦逊敬畏之心。
“域” 者,境界之疆界也。“圣域” 以 “域” 为界,划定了圣人之道所涵盖的精神疆域。这并非物理意义上的封闭空间,而是一种开放的文化场域 —— 孔子周游列国传播仁爱之道,孟子 “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 宣讲仁义,皆在拓展这方精神疆域的边界。它如同无形的磁场,吸引着后世学子以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的态度不断趋近。
2、与儒家教育体系的深层勾连
在书院与文庙这类儒家教育重地,“贤关圣域” 的出现绝非偶然。书院作为 “传道授业解惑” 的场所,其核心使命便是引导学子跨越 “贤关”、步入 “圣域”。宋代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时,立下 “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世之要”“接物之要”,实则为通过 “贤关” 绘制了清晰路径;明代王阳明在贵阳书院讲授 “心即理”,则是在 “圣域” 之内开辟新的精神维度。
文庙中 “贤关”“圣域” 的门制设置,更将这种教育理念具象化。门前 “文武官员至此下马” 的石碑,以制度性敬畏强化空间的神圣性 —— 无论官阶高低,进入此地皆需放下世俗身份,以平等姿态面对圣人之道。这种仪式感背后,是对教育公平的朴素追求:贤关向所有求学者敞开,圣域属于每一个心怀敬畏之人。
3、穿越时空的精神回响
“贤关圣域” 的内涵在当代依然焕发着生命力。它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攀登 ——“贤关” 象征着对卓越能力的追求,要求学子在专业领域精益求精;“圣域” 代表着对高尚品德的坚守,呼唤人们在利益面前保持道德操守。
白纪奎所藏石碑上的斑驳刻痕,恰是这种精神传承的见证。从元代东山书院的初创,到清代重修后的兴盛,再到今天被妥善收藏,“贤关圣域” 四字始终指引着人们:在通往贤达的道路上,既要勇往直前突破关卡,又要心怀敬畏守护精神疆域。这种平衡之道,正是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珍贵启示。
“贤关圣域” 这四个字在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刻的寓意。在诸多文庙建筑中,常常能看到 “贤关” 与 “圣域” 的设置。笔者在查阅有关资料时发现,位于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城区玉津镇南街的犍为文庙,其万仞宫墙东西两侧,便是进出文庙的东西两道大门 “贤关” 与 “圣域”。两门形制相同,为单檐歇山式,琉璃瓦屋面,玲珑精巧,华丽庄严,以前阶下各竖有 “文武官员此下马” 石碑,显示出文庙的尊严。位于在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老城东学巷的韩城文庙同样如此,在一重琉璃瓦下的朱红色万仞宫墙上,东面为 “圣域”,西面为 “贤关”,门边石碑刻着 “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时刻提醒着人们对这一圣地的敬重。
“贤关” 寓意着通向贤能的关口,象征着通过在书院的学习和修养,学子能够踏上成为贤才的道路。而 “圣域” 则代表着圣人的境界和领域,强调书院是传承圣人之道、培养高尚品德和学识的神圣之地。将 “贤关圣域” 刻于石碑,置于书院,是对书院教育目标和功能的一种高度概括,激励着学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在品德的修养上精进,以达到贤能和圣人的境界。进了这个地方里面就相当于圣域,就是神圣的地方,进了这道门就是修行的地方,修行贤圣。也就是说这里是清净威严之地。
行文至此,做为平邑县人,平邑县有此“贤关圣域”,感觉平邑县幸莫大焉,福莫大焉,意义大焉!
三、题写“贤关圣域”的书者清代费县知县夏谟允的基本情况
清乾隆七年(1742年),书院续修,费县知县夏谟允作《绪理书院记》并题“遇圣门”、“贤关圣域”和“近圣门”、“路礼门”两块大字石额门楣。经知县乔天保报请朝廷将东山书院载入《大清一统志》中。
关于夏谟允,根据落款“黔南仙山”考证为他应该家乡是贵州省黔南州贵定县中部,是一个由仙山村和枫香村合并而成的行政村,驻地仙山街上。根据明清贵州夏氏进士举人名录介绍,贵州建省时间较晚,始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据《民国贵州通志》记载,明清二朝,夏氏共有举人28人;进士4人,其中状元1人;武举2人。夏谟允是清平(今凯里市)人,他是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举人,大理寺詹事。
夏谟允的题字与孔子在费县的历史渊源密切相关。东山书院作为孔子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发展历程与夏谟允的治理理念紧密相连,体现了儒家思想在地方治理中的实践。
书院原建筑设施至1945年修建贯庄烈士林园时已大多倒塌损坏。书院旧址现多半为陵园烈士墓区。原书院中尚存石刻被掩埋,其中孔传鋕撰文《移建东山书院记》石碑2009年被移置蒙山万寿宫院内碑廊。
四、石碑对平邑县简介社会发展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白纪奎老人收藏的这块 “贤关圣域” 石碑,是东山书院曾经辉煌的见证者。尽管东山书院历尽沧桑,一言难尽。但这块石碑承载着书院的文化记忆。它见证了古代书院教育在平邑县的发展历程,为研究当地教育史提供了实物资料。从石碑的字体风格、雕刻工艺等方面,我们可以窥探到当时的文化艺术水平。其雄浑大气的字体,反映出清代书法艺术的特点,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书院文化的尊崇。
这块石碑同时还具有深厚的社会价值。它是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让后人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先辈们对教育的重视和对文化传承的执着。在平邑县上下同欲,打造“中国孝都、山东平邑”的今天,“贤关圣域” 石碑所蕴含的教育精神和文化价值尤其重要,希望平邑县在经济发展中,更好地重视文化历史底蕴,让“弦歌之都”弦歌不断,为平邑县经济社会发展展现更多的精神力量。
南孝义村口老莱子故里碑
作者姜晓彬简介:平邑县铜石镇姜家庄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临沂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平邑县作家协会主席、平邑县新联会副会长、山东省作家协会第三十三期高研班学员。先后策划创作浚河系列、慈善系列、 中国孝都----平邑县孝文化研究系列、第二届平邑石材博览会、平邑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平邑县兴水河棚户区改造等十余个系列文章,是最早提出论证平邑是中国孝都的提出者倡议者论证者实践者。是平邑县第六届道德模范,2017年度获得“山东好人”称号。曾用笔名姜亦辣等在报刊杂志发表散文新闻等作品多篇。
蒙阳记忆系列文章之三 平邑县作家协会出品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