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简爱》的结尾,也对末日充满期待。但即使是基督教视角,这也是残忍的--末日不到来,是神对人类的怜悯,为什么基督徒因为自己的痛苦和对天国的渴求,要葬送无辜人的未来?这或许是《简爱》的作者作为基督徒心中无法释怀的苦毒。
基督徒为了世界末日的到来--也是天堂的到来,努力的传福音,因为福音传遍全球,是末日到来的条件之一。
《简爱》的结尾,也对末日充满期待。但即使是基督教视角,这也是残忍的--末日不到来,是神对人类的怜悯,为什么基督徒因为自己的痛苦和对天国的渴求,要葬送无辜人的未来?这或许是《简爱》的作者作为基督徒心中无法释怀的苦毒。
--题记
目前世界上仍有相当多的人未曾听闻基督教,他们主要集中在地理、文化或政治环境特殊的地区和群体中。以下汇总了主要“未得之民”的分布区域、所属宗教文化背景及其面临的挑战,帮助你快速了解概况。
在南亚地区,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是主要的宗教文化背景。这里存在种姓制度、宗教民族主义以及严厉的反宣教法律,例如亵渎法等挑战。全球约3000个未得之民群体中,多达五分之三位于印度和巴基斯坦。
中东和北非地区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文化背景。这里面临政治限制、法律严厉、基督教被视为“西方宗教”以及文化隔阂等挑战。该地区属于“10/40之窗”内福音未及群体高度集中的地区。
中亚地区同样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文化背景,面临政治限制和文化保守等挑战。该地区位于“10/40之窗”和“丝路沿线”,是福音未及群体集中的地区。
在东亚部分地区,如西藏,藏传佛教是主要的宗教文化背景。这里地理闭塞、文化传统深厚,且存在语言差异等挑战。藏族是目前最大的未得之民群体之一。
“10/40之窗”是一个重要概念,特指北纬10度至40度之间的区域,涵盖了西非、中东、南亚一直到东亚的广阔地带。这个地区虽然仅占全球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却集中了全球相当比例的未得之民,全球97%列为“福音未及群体”的国家位于这窗之内。这里同时面临着贫困、政治限制和深厚的文化宗教壁垒等多重挑战。
“未得之民”通常指的是那些基督徒比例极低(通常不足2%)、缺乏本土教会、没有足够资源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接触福音的群体。他们可能不仅是没有听过耶稣的名字,更是生活在几乎没有任何基督教见证的环境中。
从全球概况来看,目前全球仍有相当数量的人口从未听过福音。全球有超过30亿人(或报告指出超过40%的人口)从未听过福音,超过6000个福音未及族群。地理、文化、政治和语言的障碍共同构成了福音传播的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许多宣教机构和教会正在采取多种策略向未得之民传播福音。包括差派宣教士进入未得之民地区学习语言、文化,建立关系,分享福音;进行圣经翻译,将圣经翻译成未得之民的母语;利用媒体事工,通过广播、互联网、音频、视频等媒体传播福音;开展人道主义援助与发展项目,通过教育、医疗、社区发展等服务见证基督的爱;以及提供祷告支持,为未得之民和宣教士祷告。
普通人也可以通过祷告、经济支持或直接参与宣教等方式发挥作用。
将福音传遍天下是基督教一项艰巨的使命。虽然挑战巨大,但许多组织和个体正为此付出努力。对于关注此事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增进了解,认识到仍有众多族群未曾听闻福音;尊重差异,理解福音传播面临的复杂地理、文化和政治背景;
附录:
你觉得哪些地区最难接受基督教?
综合现有资料与宣教研究界长期共识,可以把“最难把福音传进去、最难让当地人听见基督”的地方归纳为以下六类区域(不按难易排序,因为彼此差异太大,很难量化比较):
1. 阿拉伯半岛“空白点”——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卡塔尔等
- 特点:法律明文禁止改教、禁止公民拥有圣经,几乎不发放宗教签证,本土教会为零。
- 额外阻力:部族-君主政体与瓦哈比派宗教权威互相捆绑,社会监控严密;在也门还叠加内战、饥荒与多方极端组织割据,基督徒只能“隐形生存”。
2. 阿富汗与“瓦罕走廊—帕米尔”高原
- 特点:塔利班政权把“叛教”列为死罪;地理上山口海拔四千米以上,村落分散,语言支系复杂。
- 额外阻力:部族仇杀、毒品经济、跨国游击队活动,使外籍人道或文字事工几乎无法长期停留。
3. 索马里—非洲之角走廊
- 特点:全国估计基督徒少于0.1%,部族法(Xeer)与伊斯兰教法并行,公开承认信仰等同自动脱离部族保护。
- 额外阻力:青年党(Al-Shabaab)对“叛教者”公开处决;侨民回流把海外索马里语圣经视为“外国间谍材料”。
4. 北非“马格里布—撒哈拉”绿洲链(毛里塔尼亚、马里北部、尼日尔北部、阿尔及利亚南部)
- 特点:撒哈拉游牧部族与绿洲城邦交错,社会以部族荣誉和苏菲—萨拉菲混合网络为核心。
- 额外阻力:撒哈拉跨境广阔、政府行政真空;基地与伊斯兰国分支轮番绑架西方人,任何外来面孔都被当成“情报人员”。
5. 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恒河—印度河”平原上的深层种姓与部落群
- 特点:2 000多个官方列表以外的“表外部落”( Particularly Vulnerable Tribal Groups )仍操独立语言;印度教民族主义+地方亵渎法+穆斯林社区自治三重壁垒。
- 额外阻力:乡村“集体刑罚”——若有一家信主,整个微型种姓或部落会被切断水源、婚姻市场与社会救济。
6. 中国西南与缅甸北—老挝北交界的“汉藏—壮侗”语系深山村寨
- 特点:语言无文字、跨境流动、行政地图与实际聚落错位;外界对他们的人口估算误差可达 50%。
- 额外阻力:山高谷深、雨季塌方频繁;基层政府把“非本土宗教”归入境外渗透,登记聚会点几乎不可能。
如果再往上提炼,这些地区之所以“最难”,往往同时满足三条高压线:
① 政治高压——国家或事实政权立法禁止传教、禁止改教;
② 文化高压——身份认同与宗教重叠(如“阿拉伯=穆斯林”“普什图=穆斯林”“索马里=穆斯林”),改教被等同背叛民族;
③ 安全高压——战争、部族仇杀、极端组织或跨国毒品武装把任何外来者视为敌人。
只要三条高压线同时存在,福音传播就几乎只能依赖“关系式、口述式、移动式”微门徒链条,而传统意义上的差会、建堂、圣经翻译、短宣队都难以落地。因此,上面六片区域被多数研究机构一致列为“极难触及”(Extremely Hard to Access)中的最顶端。
来源:海棠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