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站在G312线K1977+300处的路面灌缝现场,春风裹挟着沥青的温热气息扑面而来。我握着滚齿的手早已褪去初时的颤抖,仪器屏幕上滚动的数字正编织着静宁公路的养护密码。作为一名统计员,我时常觉得自己是站在数字与现实交汇处的摆渡人,用精密计算丈量脚下延伸的民生动脉
站在G312线K1977+300处的路面灌缝现场,春风裹挟着沥青的温热气息扑面而来。我握着滚齿的手早已褪去初时的颤抖,仪器屏幕上滚动的数字正编织着静宁公路的养护密码。作为一名统计员,我时常觉得自己是站在数字与现实交汇处的摆渡人,用精密计算丈量脚下延伸的民生动脉。
初识:180℃的沥青里淬炼的答案
四年前的那个夏天,我站在刚摊铺的沥青路面上,鞋底被烫得发软。180℃的黑色河流在压路机的轰鸣中翻涌,我的任务是记录每一处压路机碾压的尺寸,拍摄每一处坑槽填补的细节。汗水滴在记录板上,瞬间蒸成盐粒,老站长递给我一壶水:“小马,数据是路的病历本,得用眼睛替它说话。”
那时我不懂,为何要将青春嵌进滚齿与裂缝的毫厘之间。直到第一次参与春季徒步路况调查——背上相机、卷尺和记录本,与同事们沿着国道弯腰丈量。膝盖半跪在冻土上测量冻胀缝宽,手指被春寒割出裂口,却在一张张汇总表里,看清了道路的“呼吸”:那些数据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道路跳动的脉搏,是大地与车轮博弈的伤痕,是养路人写给未来的诊断书。
扎根:在数字与泥土的交界处生长
时光将最初的困惑酿成对数据的敬畏,我的工作状态也随之显露出双重属性:一重扎根在混凝土与沥青交织的养护现场,任凭风刀霜剑磨砺筋骨;另一重游走于数字洪流之间,在电子屏幕的冷光中解析着跳动的字节密码。
在养护现场,我是“追光者”——烈日下捕捉滚烫沥青的铺筑瞬间,暴雨中抢拍坑槽抢修的泥泞身影。镜头定格养路人弯如弓的脊梁,定格除雪车上凌晨三点结霜的探照灯,定格防滑料撒布时在空中划出的银色弧线。这些影像被编码成台账档案里的编号,却在某个深夜整理资料时,指尖摩挲过台账编号,看到老邓灌缝的背影在数据中复活,我不禁惊叹:原来每一串数字,都住着一个咬紧牙关的故事。
在办公室,我是“织网人”——“互联网+养护平台”不断刷新的养护数据像跳动的脉搏,公路技术评定系统的曲线图是公路的体检报告,交通调查数据流则编织成车流密码。同事笑称我是“会呼吸的数据库”,我却知道,这些代码背后,是无数人车轮下的平安。
破茧:捂热字节的修补日记
2023年六月,我和同事们走在G22青兰高速的路肩上,烈日,沥青,40℃,帽檐下的记录本被汗水洇透,黑色字迹晕成蓝色的河。我埋头写下“裂缝贴用量120米”——这是今天第14个修补点。作为“两个集中”油路修补工程的统计员,我的工作是用卷尺丈量每一处铣刨坑槽,记录修补面积精确到0.1平方米,计算裂缝贴如同裁缝量布般分段统计,再根据铣刨面积换算沥青用量——每页台账上跳动的数字,都是道路的“体检报告”。
当最后一方沥青在烈日下舒展成油亮的绸缎,两万余平方米的黑色经纬终于织就城市崭新的脉络。站在被汗水浸润了十五个昼夜的起点线,我举起震颤的手机镜头,热浪裹挟着滚烫的沥青气息撞进胸膛——那是机械轰鸣尚未散尽的余温,是午夜探照灯下蒸腾的执着,更是千万次压路机亲吻大地时,烙在时光深处的炽热勋章。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我的工作不是在表格里填数字,而是在为每一公里公路铸造隐形的铠甲。那些被沥青熏黑过的镜头、被汗水浸透的标志服、被Excel表格吞噬过的深夜,终于找到了答案——统计员的价值,在于让沉默的数据成为护路的烽火台,每一个0.1平方米的修补面积,都是数据向大地投递的平安符。
共生:沥青年轮与星夜长谈
四年时光,我的电脑硬盘存了24.85GB养护资料,柜子里摞着16本手写台账,云端同步着2920条动态数据。这些数据中,有37次防滑保畅记录、248处路面病害修复坐标……但比这些更珍贵的,是春日路况调查时老乡塞进怀里的水,是除雪后司机摇下车窗喊的那声“辛苦”,是看到自己调查标注的公路病害点修补一新时的震颤。
如今再到养护现场,180℃的热浪依旧灼人,但滚齿压过的纹路里,我听见了数据的另一种形态:那是养路工汗水滴落时的脆响,是裂缝愈合时的叹息,是千万次鼠标点击后,道路在星河下绵延的鼾声。
后记
从180℃沥青中淬炼的答案,到40℃烈日下晕染的修补日记,四年的数据长歌始终与路同频。
有人问,统计员为何要扎根一线?因为国省干线上的每一组数据,都是养路人用体温捂热的坐标;云端跳动的字节里,藏着一个时代对“脚下有路,心中有光”的集体注解。
来源:公路养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