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生上将回忆:战士崇敬徐向前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5 07:50 1

摘要:2001年11月8日,是徐向前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徐向前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深受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2001年11月8日,是徐向前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徐向前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深受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作为一名老战士,我参加过他指挥的许多战役战斗,直接接受过他的许多教诲和影响。1930年2月,我参加红军时还不满14岁。记得当年在转战鄂豫皖的日子里,几乎每一仗都能见到徐向前同志的身影。他经常和部队一起行军打仗,同甘共苦,对战士们的成长,潜移默化的作用可大了。

我第一次见到徐向前同志,是到部队的第三天。队伍转移,我看到一个干部站在路边上,有不少领导向他敬礼、报告,就问一个老兵:那是谁?老兵告诉我:是徐向前军长。从此,我记住了他的名字。

徐向前同志给部队讲话、作报告是常有的事,我们当战士的也能听到他的作战动员。部队驻下来,他就到下边来转,与战士聊天,征求大家对伙食的意见,有时他还亲自检查战士枪支、弹药的保管情况。

一次,他到我们班来,看到了我那支没有准星的枪,就问:这是谁的?

我说:“是我的。”

“你打过枪吗?”

“打过。”

“没有准星你怎么瞄准呀?”

我把枪拿过来说,让标尺的缺口对准枪管的正中,形成一个“三点成一线”,高低注意点就行了。当然,没有准星要打得很准也不可能。

我说完,他把枪接过去试了试,点了点头。然后,又摸了摸我的子弹带,里边只有几发子弹,其余都是高粱秆子,看起来鼓鼓的,他笑了笑,就走了。

徐向前同志在部队、在根据地内,名声很大,威望很高,战士们都很崇敬他。他的威信是从哪里来的?后来,他在《历史的回顾》中自己总结了两条:一是能带着部队打仗,不断取得胜利;二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指手画脚。这完全符合我们亲身感受过的印象。他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架子,不搞特殊化,不居功自傲,和群众打成一片。

我入伍后不久,徐向前同志率领红1师3次出击平汉路,指挥我们打了几个漂亮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1930年6月至9月,先是袭占杨家寨、设伏杨平口,消灭川军郭汝栋1个团又两个连;继而围攻花园镇,全歼守敌钱大钧部队1个团;接着又攻广水打信阳,给敌人以重大打击。

这几仗,仿佛整个战场都是我们安排的,冲能冲得上,攻能拿得下,千军万马厮杀的战场,让徐向前同志导演得有声有色。尤其是前两仗打得非常出色,接连消灭敌人正规部队两个整团,这是红军组建以来的头一回,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士气,也提高了徐向前同志的声望。我们交通排不光传达作战命令,还传送胜利消息,真是鼓舞人心。

那时,我虽是一名战士,但所接触到徐向前同志的一举一动,都深深地印在脑里,记在心里,从心底里敬佩他。徐向前同志把“指挥员身先士卒带头冲锋”作为一条硬规矩,并将这一条作为战斗总结时评价指挥员的首要标准。他自己立的规矩,自己身体力行,做出榜样。战斗中,他的指挥位置总是靠前。我们一看军长在前面,战斗士气顿长,个个奋勇向前。有一次,他正在前边指挥战斗,敌人的一发炮弹打在他前面三四米远爆炸开花,把周围的人都吓坏了,让他趴下,他却若无其事,照常在那里指挥。还有一次,由于指挥位置太靠前,一颗子弹打在他身上,幸好前面有层麦秸挡了一下,他又穿着棉衣,没打进去。他脱下棉衣看了看,弹头在棉衣里,没伤着。

徐向前同志培养部队“狠、硬、快、猛、活”的过硬作风,不只在战场上,而且非常重视平时的养成。战斗间隙,除了宣传、组织群众,配合苏维埃政府建立各级政权和各类群众团体之外,就抓部队的训练,练射击、投弹、刺杀、队列动作,还搞夜间训练,经常搞紧急集合。我入伍后不几天就赶上一次紧急集合,我以为真的要出发去打仗呢,弄得很紧张,跟着班长就往外跑,到了外面一看那架势,不像是去打仗,才平静下来,这时我才发现自己把子弹带丢下了。这使我接受了教训。从那以后,不管是平时训练,还是行军作战,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事。有一次,我们部队从麻城往黄安开进,当地群众说:麻城到黄安,九十当一百三,会走走天半,不会走走两天。徐向前同志不信这一套,他率领部队硬是一个夜晚从麻城赶到了黄安,打破了当地的习惯说法,比“会走”还会走。过硬的作风就是这样培养和锻炼出来的。

与战士同甘共苦,是徐向前同志赢得战士们崇敬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那时部队很苦,由于敌人严密封锁,盐运不进来,粮筹集不到,缺盐、缺粮、缺菜,日子就更苦了。我入伍三四年没盖过被子,有时弄到一条被单子,没几天就撕扯烂了,编成辫子编草鞋穿,倒是很耐穿。冬天,晚上冻得当“团长”是常有的事,实在冷得受不了就到外面跑一阵子,有时几个人凑到一起,烧一堆火烤一烤,这一夜就算过去了。这时徐向前同志的生活,比我们普通战士强不了多少,在物资奇缺的情况下,他不搞特殊化,也没有专门的伙夫和小灶,和大家一起吃苦,共同战胜困难。

徐向前同志指挥带领部队,打了不少大仗,取得了不少胜利。他巧妙运用长途奔袭、运动歼敌、夜袭孤军、围点打援等战法,奇取智夺,节节胜利。打得最漂亮的,是粉碎蒋介石亲自指挥的对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一、第三次重兵“围剿”。1930年年底至1931年春,红军集中作战八九次,歼灭蒋介石的“围剿”大军15000多人,活捉敌34师师长岳维峻,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捉到岳维峻那次,我们得了不少东西。战后听干部讲,岳维峻怕死,对徐向前同志说:“只要不杀我,我答应你们提出的一切条件。”岳维峻的太太也托人传话,要拿出几万元赎他。徐向前同志等红军领导人商量后提出要20万套军装。岳维峻的太太送来10万套军装和大批银元,这给部队解决了不少问题,我们穿衣、吃饭都有了很大改善。

粉碎敌人第三次“围剿”,是徐向前同志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后进行的。1931年11月至1932年6月,8个月时间里,先后打了黄安、商(城)潢(川)、苏家埠、潢(川)光(山)4大战役,打败敌人15个师的“围剿”,共歼敌6万多人。

在反“围剿”作战期间,我们传令兵干得非常起劲,传达作战命令,递送胜利消息,也直接参加了不少战斗。有一次打麻城外围的一个据点,叫陡坡山,是我们排当突击队。那是1932年的7、8月间,天气很热,我们冒着酷暑往上冲,很快就把据点里的敌人消灭了。打下据点后,发现河里有敌人的竹排队,正在运送给养,我们又往河里打,消灭了押运给养的敌人,缴获了四五个竹排的白面、大米,当时管这叫“洋面”、“洋米”。我长那么大,头一回吃上那么好的米和面。

徐向前同志关心群众、爱护下级,也是众所公认的。苏区“大肃反”时,他保护了不少干部战士。1931年9月开始,张国焘发动了白雀园“大肃反”。这次“大肃反”,冤枉了一大批好人,不到3个月时间,肃掉了2500多名干部战士,团以上干部十分之六七被逮捕、杀害。肃反那阵子我在营部当通信员,尽管是战士,心里也很紧张,不知道什么时候,上级派几个人来,拿着绳子,把部队集合起来,一宣布某某是“AB团”,某某是“第三党”,某某是“改组派”,还有什么“吃喝委员会”,宣布后不容分说就把人捆走。我们营的排以上干部,只剩下一个排长没被抓,其他都给抓走或撤换了,还抓走了一些战士,真是整天让人提心吊胆。被抓的人不承认,就搞逼供信。有一次,我看到把一个干部的两个手指头用麻绳捆起来,整得死去活来。肃反的总头是张国焘,他是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书记兼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大权独揽。徐向前同志当时是红4军军长,管作战。政委陈昌浩抓肃反,直接听命于张国焘,不同徐向前同志商量。许继慎、周维炯是红4军的两个师长,被陈昌浩当“反革命”抓起来,徐向前同志都不知道。徐向前同志的爱人程训宣是苏区的妇女干部,被说成是“改组派”抓起来,直到1937年到延安后,徐向前同志才知道爱人被杀的确切消息。肃反的事徐向前同志虽然不能过问,但有时抓人杀人,他碰上了都尽力保护同志免遭杀害。他的书记员周希汉,是他从张国焘的刀下拉回来的。陈锡联同志也是一个。有一次,陈锡联同志弄到几个铜板,拉着几个战友到街上买油饼吃,被人诬告组织“吃喝委员会”,将他抓了起来,张国焘下令要杀他,被徐向前同志碰上了,对张国焘说:“小鬼们嘴馋,懂得什么叫‘委员会’。”这才把他放了。从那以后,陈锡联同志常说:“是徐老总救了我。”

徐向前同志这样的事,红四方面军的干部谁都能讲出几个来。充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度党性原则和政治责任感,赢得了广大官兵的崇敬和敬爱。

来源:五色四藩大视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