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迷信!明日七月十五,记得:1不穿、2不洗、3不晚、4不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5 08:07 1

摘要:“上界秋光净,中元夜气清”,时间过得真快,明日9月6日,农历七月十五,我们将正式迎来一年一度的“中元节”。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以及重阳节并称我国“四大祭祖节日”。所谓“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在古人看来,对待逝者应如同对待生者一般尽心尽力,即使亲

“上界秋光净,中元夜气清”,时间过得真快,明日9月6日,农历七月十五,我们将正式迎来一年一度的“中元节”。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以及重阳节并称我国“四大祭祖节日”。所谓“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在古人看来,对待逝者应如同对待生者一般尽心尽力,即使亲人已去世多年,仍需以他们在世时的态度持续缅怀,孝道的最高境界。而中元节就是一个以“孝”为核心的节日,这天人们会通过供奉酒食、焚香烧纸等祭祀方式来缅怀逝者

七月十五是“中元节”

中元节最早起源于古代的“秋尝祭祖”。在先秦时期,农历七月恰逢秋收前后,此时人们会用新米、时令果实祭拜祖先,以此表达对先灵庇佑的感恩,又祈求来年五谷丰登。这一习俗被固定于农历七月十五,也是因为此时秋气新至、阴气渐盛,被古人视为祭祀祖先的最佳时间。

一直到东汉后,道教兴起。在道教文化中,宇宙分为天、地、水三界,由“三官大帝”掌管。地官赦罪之日定于“七月十五”,传说此日地门大开,有主之魂会回家团圆,而无主之魂则由道士进行“放河灯”、“施孤”等仪式济度。因此道教将中元节视为“忏悔赎罪”的日子,倡导信众通过修德积善的方法清净身心。

随后,佛教在七月十五引入“盂兰盆会”,根据《盂兰盆经》记载:“目连尊者见母亲在饿鬼道受苦,求佛解救。佛陀指示他在七月十五日以百味饭食供养十方僧众,凭功德使母亲脱离苦海。”这个故事传达的正是“孝亲”观念,提醒人们要以“孝为德本”,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念念中常忆父母”,以此形成了独特的“佛教孝道”文化。

最终到了唐朝,中元节进一步兴起,并以此固定节日,随后宋代融合儒释道习俗,形成“一日三节”的形态,即道教祭地官、民间祀祖先、佛教设盂兰盆会。因此,中元节成为了集祭祖、超度、感恩于一体的民俗大节。

七月十五是“望日”

望日指的是农历每月中月亮最圆的日子,俗称“满月”。这天太阳、地球、月球会近乎处于一条直线,并且地球位于中间,月球被太阳完全照亮,视觉上就会呈现完整的圆盘状。但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为椭圆形,其运行速度会存在微小的差异,当月球公转速度较快时,满月可能出现在农历十五日;当公转速度较慢时,满月可能出现在农历十六或十七日。

月相变化是月球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变化的结果。其遵循从新月(朔)到上弦月、满月(望)、下弦月再到新月的规律。而整个月相周期(朔望月)平均长度为29.53059天,从新月(朔)到满月(望)再到新月(朔)为一个完整周期。在传统文化中,望日标志着月球从新月逐渐变为满月的完整过程,被赋予了蒸蒸日上的美好寓意。

七月十五是“白露的前一天”

白露,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五个节气,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渐被冬季风取代,冷空气开始频频南下,加上北半球日照时间缩短,地面辐射散热加快,从而导致昼夜温差显著增大,老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就是这个道理。

今年白露交节的时间为9月7日,农历七月十六,中元节正好处于白露的前一天,是秋季气候转换的重要节点。

不是迷信!今日七月十五,这天不仅是中元节、望日,同样也是秋季气候的过渡期,因此七月十五这天有很多的习俗和讲究,每当到了七月十五这天,身边的老人就会提醒大家,记得:1不穿、2不洗、3不晚、4不吃!都是指的什么呢?我们赶紧了解一下吧。

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其最核心的主题就是“祭祖哀思”。在古人看来,死亡并非终结,而是生命循环的一部分。对亡灵的祭奠,既是对过去的缅怀,也是对当下生活的珍惜,更是对未来延续的期许。在《论语》中有提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元节祭祀,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对逝去亲人、先祖的缅怀与追思。在中元节这一天,人们会携带新米、时令水果、酒菜等祭品前往先人的安息之地,以此表达内心的敬意与哀思。

不过要注意,中元节正处于节气的转换之际,此时天气开始降温,要多穿衣服做好保暖措施,同时还要注意避免穿一些花花绿绿的衣服。因为中元节祭祀的气氛往往庄重、肃穆,而花花绿绿的衣服,往往会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在祭祀场合就会显得过于张扬轻浮,给人一种对祭祀不重视的感觉。并且,花花绿绿的衣服颜色鲜艳夺目,很容易让人分心,难以沉浸在缅怀逝者的悲痛、肃穆的氛围之中。

那么,中元节祭祀该穿什么衣服呢?一般来说,黑色、白色、灰色等素净的颜色是首选。因此素净的颜色常与庄重、肃穆联系在一起。特别在丧葬文化里,吊唁逝者时,人们会多穿黑色衣服,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尊重。中元节祭祀祖先,本质上也是一种对逝者的缅怀,穿黑色衣服更能够体现出祭祀的庄重性和严肃性。

七月十五中元节,作为传统祭祀节日,承载着慎终追远的文化内涵。而祭祀的核心就是“敬”,需以庄重之态表达敬意。因此,人们在这天都会穿着得体,整理仪表,以此表达对祖先的尊重。如果祭祀时蓬头垢面,不仅显得邋遢,更会让人觉得后人对祖先缺乏基本的敬重,更是违背了“事死如事生”的传统观念。

然而,虽说中元节的祭祀活动大多都在晚上,但要避免晚上洗头。因为七月已经过半,夜晚气温会明显下降,寒气渐重。古人认为,人体阳气在白天活动时向外发散,夜晚则会收敛于体内以滋养脏腑。晚上洗头时,头皮的毛孔会因热水刺激而张开,此时寒气很容易趁虚而入,出现头疼、头晕等不适。因此,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如果想洗头的话,最好在白天,而晚上祭祀前可以洗洗脸,穿上整洁的衣服,以此以庄重之态祭祀祖先,表达后人的敬意。

七月十五是“望日”,这天月亮会趋于圆满,在古人的观念里,月亮的盈满之日也象征着团圆和美满。在这一天,人们本就应顺应天时,追求家庭团聚、和和睦睦。加上中元节让这天又融合了祭祖的元素,祖先被视为家族的根源和精神的寄托,人们在这一天祭祀祖先,也是期望祖先庇佑家族平安、子孙昌盛。如果太晚回家,家中的长辈会担忧牵挂,一家人无法齐齐整整地完成祭祀仪式,从而打破这种团圆祥和的氛围。因此,七月十五这天不妨早早回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缅怀祖先,共享天伦之乐,这才是中元节、望日应有的景象。

除此之外,中元节不像清明节,人们都会返乡祭祖,而是会选择在当晚的十字路口祭祖,如果太晚回家,在路途中难免会遇到他人正在进行祭祀。此时,自己的出现可能会打扰到别人,让祭祀者分心,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祭祀中。而且,祭祀本就是一件严肃的事情,需要安静、庄重的环境,太晚回家在街头巷尾走动,可能会发出声响,从而破坏这种氛围。

最后,中元节之后我们就要进入白露节气了,此时夜晚的气候波动较大,很可能会出现气温骤降的情况,如果太晚回家,很容易受到寒气的侵扰,特别是老人、孩子等免疫力较低的人更应注意。

七月十五当天,人们会通过祭拜瓜果、饭菜、酒水等供品,以此缅怀逝者,以及表达对祖先的感恩。对此《礼记·祭统》中记载:“祭者,教之本也已”,意思是说祭祀是教育的根本,而祭祖时摆放供品,其实就是在向人们传递一种观念:不能忘本,要铭记祖先的恩德。并且,供品的选择颇为讲究,例如选择吉利寓意的食物、供双不供单。甚至一些人还会将祭祀后的供品带回家,与家人一同分享食用。

但要注意,供品长时间在户外放着,就算带回家也要谨慎挑选,避免吃到不新鲜的食物。因为七月十五正值白露前后,此时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加大,空气湿度下降,人体阳气开始逐渐收敛,脾胃功能本身就相对减弱。饮食需以温润、易消化为主。而储存不当导致不新鲜的食物,特别是长时间在室外放着的供品很容易滋生细菌,如果食用,很容易引发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不适。

总结,明日七月十五,有啥说法?这天不仅是农历七月过半的日子,同样也是中元节、望日、白露的前一天。明日七月十五,无论多忙,记得:1不穿、2不洗、3不晚、4不吃!这不是迷信,而是古人的一些生活经验,早了解早知道。

来源:生肖运势第一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