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文章仅作为学习过程中的零碎笔记整理,本意是与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有错漏还望指正)
(该文章仅作为学习过程中的零碎笔记整理,本意是与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有错漏还望指正)
什么是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在农业上有什么用?
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由古人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时令、气候和物候变化,不断总结归纳所得。
二十四节气的时间顺序依次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在农业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过去“掌握季节、不违农时”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齐民要术》注:“順天时,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大致的意思是按照季节农时去开展农事,可以用较少的劳力得到良好的收成,如果用主观任意去做,就会劳而无获。
二十四节气分别的含义是什么?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指开始的意思,“四立”则表示春、夏、秋、冬的开始。
(其中立春要特别强调一点,葡萄、月季类需修剪、挖土伤根下底肥的农业操作,需在立春前完成,否则会造成植物伤流,影响植物健康和产量及品质)
夏至、冬至——“二至”,至有极的意思,夏至是一年里白昼最长,夜晚最短的时期,古称日长至;相反冬至白昼最短,夜晚最长,古称日短至。
春分、秋分——“二分”,分即平分,古时统称日夜分,就是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开始逐渐堆加。
惊蛰——开始有雷雨,温度逐渐升高,蛰伏地下的小动物比如蛇,开始出土活动。
清明——气候温暖,草木繁茂,天气晴朗的意思。有俗语: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此时也是大部分地区农耕的最佳时期。
谷雨——降雨增多对谷类作物很有利,有“雨生百谷”的意思。华北地区播种棉花,有“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的说法。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未成熟的意思,即灌浆期。
芒种——代表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时节,预示着丰收。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未达到最热,而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处暑——处是躲藏、移止的意思,表示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
白露——处暑后气温降低较快,因此早上露水较重。
寒露——表示气温已经很低,露很凉,将要结冰。
霜降——气候渐冷,开始降霜。(一些不耐霜冻的作物,如生姜就需要在霜冻前采收)
小雪,大雪——表示开始降雪的时间和降雪的程度。
小寒、大寒——寒是寒冷的意思,表示温度状况。小寒尚未达到最冷,而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节气。
因为谷雨前南北温差较大,南方回暖早,导致有关麦类作物的收获时期相差较大。
华北一带是“麦到芒种,谷(黍)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华中是“麦到立夏收,谷到处暑黄”;陕西关中地区则是“芒种不收草里眠”;苏、浙一带是“麦到小满日夜黄”;吉林小麦收获是在小暑;福建在谷雨和立夏之间。
补充一个知识点:物候期
物候期是指生物在自然界中,随着时间、气候的周期性变化,而产生的相应周期性变动现象。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果、落叶。
来源:解读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