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54年正月,宇文泰根据“周制”作九命之典重新定义内外官爵,以一品官为九命,以此类推九品官为一命;又改州郡县名字:改东雍为华州、北雍为宜州、南雍为蔡州、华州为同州等等,共改州四十六,改郡一百六,改县二百三十。
益州失,荆州危;荆州失,江南危。
西魏占据益州之后,宇文泰跟司马昭一样,权力心态都不一样了。灭蜀之功,足以成为称帝的资本了。
554年正月,宇文泰根据“周制”作九命之典重新定义内外官爵,以一品官为九命,以此类推九品官为一命;又改州郡县名字:改东雍为华州、北雍为宜州、南雍为蔡州、华州为同州等等,共改州四十六,改郡一百六,改县二百三十。
熟悉不?不熟悉就往前去看看王莽,往后去看看武则天。改人名、地名、年号都有非常深远的政治意义,归根到底一句话: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的孩子我叫阿猫阿狗都得随我,这是一种主权的宣示。所以,大家别小看别人给你起小名这事哈,人家的潜意识是要当你爹、你老师哈!
30岁的西魏傀儡皇帝元钦看这个情形下定决心展开最后一搏,准备暗杀宇文泰。
临淮王元育、广平王元赞再三哭劝,咱家的历史您不清楚吗?元修他们没玩过这一招吗?没用的!
但是元钦表示自己就是忍不了,坚决不听!
元钦身边的几个“带刀侍卫”都是谁呢?其实都是宇文泰的女婿:清河公李基(李远之子)、义城公李晖(李弼之子)、常山公于翼(于谨之子)。就这种布置,你还想暗杀宇文泰?
很快,元钦就暴露了,然后被废了,再然后被毒杀了,换其弟元廓做傀儡。
宇文泰借这个机会把皇室从元姓改成了最初的拓跋姓,原来被孝文帝改姓的各种胡姓也纷纷改了回来。现在我宇文泰胳膊最粗,你们姓什么都得听我的。另外,北魏当初的代人联盟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宇文泰此次“大改名运动”把麾下功高者封为三十六姓,次功者为九十九姓,所率领的军团也跟着领导从此改姓。以后,咱们就36个大专业,99个学科了,别想多了哈!
这种事情咱不便多讲,只是提醒一下大家,这就是一种强行构建关系共同体的搞法。我们一个姓,所以我们是家门,关系上要亲近一点;我们跟的是同一个导师,我们是师兄弟,关系上也可以亲近一点;我们是来自同一个地方,我们是老乡,关系上也可以亲近一点……两百年前的石勒把政审合格的同志都赐姓为石,其实就是这个逻辑。其中包括著名的冉闵同志。
石勒当年到处搞“大家都是我兄弟”那一套其实主要得益于巨大的阶级偏差,很多杂胡因为社会地位太过于低下,长期委身为奴,石勒带领他们翻身做主、四处抢劫,他们是抗拒不了的。而宇文泰通过符号化、标签化,重新构造一个新的胡人命运共同体或者荣辱共同体,则是通过一步一步夯实和推进的。
宇文泰在改名字前,“六柱国体系”的骨干军官们已经经历了大量的开国战斗。邙山大败后,宇文泰的中央军兵员大损,高欢的巨大压力导致了宇文泰根本没时间去临时从没打过仗的平民中去征集兵员,而是无可奈何的将手伸向了关陇各地豪族的乡兵。宇文泰第一时间开始广募关、陇豪族的力量进行兵员补充,至此真正意义上的关陇贵族集团开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即阶级分层被再次固化,大家心目中的尊卑层级彻底成型。
关陇的各地豪族如京兆韦氏,河东柳氏、裴氏、薛氏和武功苏氏等等关陇高门大姓开始从此大量的进入了西魏中央军系统。
西魏此后由六军慢慢扩充成了十二军乃至最后的二十四军,虽然中下层的大量毛细血管已经开始融入了强烈的关陇基因,但其领导层还是之前的那些革命早的功臣。然后在不断迭代过程中,武川贵族集团渐渐迭代为了关陇贵族集团,外地领导和本地豪强渐渐融合为了一个整体。
前面的工作是上层领导的融合,这次改名则是帮底层的兄弟们完成了归属感的统战。以“六柱国系统”打造命运共同体,从而彻底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隔阂。后世的满清抄作业抄出了新高度,他们满八旗配上汉八旗的操作,其实核心思路跟宇文泰是一模一样的。
把西魏内部重新梳理了一遍之后,宇文泰的人生目标直指改朝换代了。但是对于一个体面人来说,篡位称帝是需要灭国的军功来作为遮羞布的。所以宇文泰终于把眼光瞄准了南方软烂的萧绎政权。
554年三月,宇文泰派侍中宇文仁恕出使江陵,告诉萧绎我这换皇帝了。啥意思呢?我们西魏是你们的上邦,你们赶紧拿出点不让我们发飙的态度来。否则,别怪我们对你们动武。
史载,当时北齐的使者也在江陵,然后萧绎对对宇文仁恕的招待规格不如对北齐使者高,还要求按过去的版图来划定边境线,言辞挺傲慢。宇文泰得知消息后,说萧绎这是自己找死,怪不得别人。
其实这大概率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因为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萧绎都不至于蠢到这种程度。之前萧绎看到西魏大老远就跪了,现在敢这么傲慢?很不合理呀!而且就在前不久,萧绎还加大了给西魏送礼的力度,跪舔到了极致。不可能这么快就有变脸的勇气的。宇文泰就是要找个借口收拾萧绎,仅此而已。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宇文泰把荆州刺史长孙俭召入朝中了。为啥呢?因为长孙俭曾多次上疏陈述灭梁方略,要启动项目了,必须要把项目提出者叫到筹备组来推进工作。
长孙俭再次向宇文泰描述了可行性分析报告:江陵位于江北,离我边境不远,观萧衍形势不欲东下,他萧家骨肉相残、民厌其毒,我们荆州军资器械储积已久,若您派大军南讨别担心后勤问题,国家既已经拿下蜀地则更该趁势平定江汉,抚而安之收其赋税以供军国,再平天下那就是席卷之势啊!
宇文泰表示,长孙俭同志说得太好了。那你就赶紧回荆州去准备准备吧,给我当好这个先锋官,将来让你得一场滔天富贵。
梁旧臣马伯符听说了这事,派密使示警萧绎。散骑郎庚季才也对萧绎道:天象示警,江陵不祥,您赶紧挪地方吧,就算西魏入侵也仅仅丢了荆湘。
跟他爹一样是文化全才的萧绎自己也懂天文学,也知道荆州确实大难临头了,但就是不肯挪地方,而是说:富贵由天、生死有命,躲是躲不过去的。NND,躲不过去你也躲一下呀,好歹可以多活几天嘛!你读了一辈子书,就读出这点对生命、对国祚的敬畏感来了?现在有些孩子说自己反正考不上大学,所以干脆从小学就摆烂,估计就是学这货的。
554年十月,西魏派柱国大将军常山公于谨、中山公宇文护、大将军杨忠率兵五万灭梁。
此时的萧绎在干什么呢?在亲自担任讲师宣讲老子的精神和思想。他爹弘扬佛教,他宣扬道法,确实是绝配。国难当头,劝仅剩的子民顺其自然、生死有命,确实够可以的了。
十月初十,武宁太守宗均报告西魏即将入寇,萧绎召百官商议对策。领军胡僧、太府卿黄罗汉和侍中王琛都认为西魏不会南侵。萧绎于是派王琛出使西魏,暂停《老子》培训班宣布内外戒严。可王琛刚走到石梵(天门市东南),便回信了,说根本没有看到半个西魏军。都是谣言!十月十七,萧绎又恢复讲《老子》,百官穿着军装听讲。
荒唐不?悲哀不?但这恰恰是真实的!萧家父子如此清奇的治国思路,真是亘古未见呀!所以我很多时候都不说有些人读书读傻了,因为再怎么滴,也没有萧衍父子这么不可思议吧!
十月十八,萧绎派主书李膺去建康召王僧辩为大都督、荆州刺史回援江陵,命陈霸先移兵驻守扬州。
十月二十一,萧绎夜登凤皇阁,焦虑踱步叹息道:客星冲犯翼宿、轸宿,看来大事必败。
大事必败没错,可自始至终你又做了什么呢?你哪怕打个“我们要誓死抗争到底”的嘴炮,我都承认你是个带把的。
就这样,萧绎乖乖的在江陵等来了西魏大军。十一月初一,魏军渡汉水,于谨命宇文护和杨忠率精骑仅仅一天时间就闪电占领了江津,切断萧绎东归之路。
十一月初四,西魏大军已经来到了距江陵四十里的黄华。十一月初五,魏兵兵临江陵城下。十一月十五,梁军军营栅栏失火,烧毁了几千家民房和二十五座城楼,萧绎亲临烧毁的城楼视察,远望魏军渡江涌来,四顾叹息。十一月十七,于谨筑长围把江陵给彻底围死了……把这些细节给列出来,就是让大家看看什么叫“一国之都在短短半个月内就彻底失去生机的顶级历史笑话”。
十一月十八,萧绎巡视城防并作诗,群臣纷纷作诗应对。别丢人现眼了,都去阎王殿作诗吧!
十一月二十六,王褒、胡僧、朱买臣、谢答仁等相继出城迎战,均败回。输了就输了呗,输了回来继续作诗呗!
萧绎终于忍不住给王僧辩写了封信:我忍着不死就是在等你,快来吧!
可是,王僧辩根本没有搭理他。为哈没有搭理他呢?其实按照潜规则,朝廷一般会控制在外为将者的家属作为人质的,但不知道萧绎这货是咋弄的,被王僧辩带走了一个儿子王頠。有一个儿子就不会绝后的王僧辩,会搭理他这个混蛋?
不光王僧辩没有搭理萧绎,所有外镇的将军不约而同地像当初他对待他爹那样,每一个人来救他。现世报呀!
魏军在年底展开了全面攻城,领军将军胡僧中流矢而亡,军心崩溃,有叛者开西门迎魏军,萧绎带其太子、王褒、谢答仁、朱买臣等退至金城自保。
萧绎自己也知道这是苟延残喘了,但是这个一辈子以文化人自居的大混蛋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却舍人高善宝把自己收藏的古今书籍十四万卷全部烧毁,自己准备跳到火里自杀被左右拦住,随后萧绎又用宝剑砍柱折断,随后长叹道:文武之道,今天晚上全完了。
当年秦始皇收拢天下图书被项羽一把火烧了,后来经西汉一朝的恢复,到了王莽覆灭时再次被赤眉毁掉大半。万幸刘秀中兴,自己又是个儒家的读书种子,各地又纷纷献上藏书。东汉末年,献帝逃跑时七十余车藏书毁于战火。后来东晋东渡时只有书三千余卷,刘裕灭秦后又从后秦图书馆打包回来了四千卷古书,在这一代代的艰难积攒下,至梁,文化大成,萧衍藏书六万卷,萧绎藏书八万卷。侯景打台城时,萧纲火烧东宫把自己那数百橱书都烧了。侯景被灭后,萧绎又千里迢迢的把他爹的六万余卷藏书全都拉到了江陵。可是,这十四万藏书被这货付之一炬了,“文武之道,今天晚上全完了”,你这种自私软弱的混蛋咋就不早点死呢?
大家要记住,中华文脉差点就断在这个王八蛋手里。后面类似的王八蛋还有两个,一个叫黄巢,一个叫洪秀全。
萧绎烧书后出降,西魏军随后紧急抢救,但最终大半被毁仅剩四千余卷。还文化人?连西魏这帮“野蛮人”都不如!
西魏军事后审判萧绎,问他为何要把书籍都烧了?这货怎么回答的?他说自己读了上万卷书,最后却沦落到此等地步,说明读书无用,所以干脆把书都给烧了。
真的是读书无用吗?刘秀读书怎么有用呢?曹操读书怎么有用呢?就连石勒那种文盲自己读不了书,也要请一帮读书人给他讲历史文化呢?你自己读书没读明白,最后要让别人无书可读,这世间还有比你臭不要脸的人吗?
这货还打算让数千死囚给他陪葬,当时有司启奏希望赦免囚徒而战,萧绎不同意下令全部打死,只不过因为城破没来得及实施。
看看这货心理扭曲到了什么地步了?因为自己失败了,就要疯狂地报复所有人,这才是他的真实心理。咱不想去说当今跟萧绎比较类似的人,免得大家对号入座。某些网红要是不顺利,大家看看他们和他们的粉丝是怎么对待别人的,就大抵明白了。
抓了萧绎之后,于谨作为老牌政工干部,知道萧绎还有点剩余价值,所以并没有立马杀他,而是派使者逼萧绎写信召降王僧辩,萧绎拒绝了。
西魏使者问他,你觉得你现在说话还好使吗?
萧绎最后傲娇了一把,说就是因为自己说话不好使了,所以不管自己写不写招降信,王僧辩都不会听他的。
话已经说得这么明白了,萧绎也没有活着的必要了,于谨也不想留着他继续浪费粮食了,赶紧把他弄死了。
其实亡国之君的最终结局往往是值得人同情的,一般地,对方也不会急着把他们弄死,毕竟这事不太体面。比如前面的汉献帝和刘禅,后面的溥仪等,基本上都在消除威胁性之后,予以了一定的特殊照顾。
大家知道亡国之君死得极其不体面的历史先河是谁打开的吗?正是很多人都比较喜欢的刘裕,这位著名的武力担当,每灭一国必定大肆诛杀皇族,六位帝王完,六个皇族被大肆屠杀,无一例外。尽管刘裕屠杀的有司马家那样的败类,但依然有很多人指责刘裕做得太过分了,所以会说刘宋后面一堆乱七八糟的事情是因果报应……
也不知道有多少跟我有同感,于谨杀萧绎,个人觉得是杀得好的,是大快人心的。
这货虽然位列文学史上“四萧”之一,但一辈子就没干什么人事,禽兽不如。国家危难之际,隔岸观火希望他爹和哥哥快点死;建康沦陷之后,欺负兄弟、打压侄儿,各种精致利己地卖国;当上皇帝之后,不思建设家园、重整山河,跪舔敌人、坐吃等死,直到必死无疑之际,还要丧心病狂地拉着身边所有够得着的东西给自己陪葬……这货大抵是疯了!
如果大家认为萧绎没疯,那大抵是我疯了!
来源:老易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