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深圳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李映中:用心用情用力构筑职工幸福家园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5 07:19 1

摘要: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也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45年来,深圳始终践行以人民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也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45年来,深圳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职工为本,发挥工会桥梁纽带作用,创造出“蛇口经验”“宝安模式”、先行示范工会建设等一系列经验做法,以“娘家人”的温度与担当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努力书写新时代服务职工新篇章。

健全维权工作体系,职工权益保障更加充分

做强工会法律服务,以法治之力守护职工权益。全面推进工会劳动法律监督“一函两书”制度,建成基层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组织1万多个,实现劳动法律监督组织市、区、街道三级全覆盖。以工会法律援助、工会法律顾问和集体协商三项内容为核心,以源头参与、劳动争议调处、劳动法律监督、法治宣传教育等N项内容为抓手,着力构建网络健全、职能清晰、全面覆盖的工会法律服务体系;全市建成270多个法律服务阵地,每年开展100场“送法上门”直通车活动、100个工会法律服务站建设行动、100场“送法进企业”活动,扩大法律服务覆盖面。

健全劳资纠纷沟通协商机制,将矛盾发现在早、化解在小。创建“深圳职工诉求响应系统”,畅通职工诉求表达渠道。打造集微信小程序、互联网官网、职工服务热线、线下窗口申报等多个诉求反映渠道于一体的深圳职工诉求响应系统,为职工提供劳资纠纷投诉、职工服务建议、互助保障求助等50多项诉求服务,累计处理工单近6万件。职工诉求响应系统被评为2024年深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大力推广多形式多层级劳资沟通机制,工会、人社、工商联等联合印发工作方案,推动企业广泛建立劳资沟通协商机制,引导劳资双方以协商解决分歧、双赢发展。召开多形式多层级劳资沟通协商机制现场会,推动全市各级工会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建立沟通协商机制。

创新工作举措,更好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随着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以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为代表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大量涌现。为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实施头部企业建会专项行动,先后推动顺丰、货拉拉、滴滴等头部企业成立工会组织。建成1000多个职工服务中心和暖蜂驿站,配备冰箱、洗衣机等设施,提供饮水、热饭、休息等多项服务,年均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近50万人次。推出“深工守护”综合保障项目,累计投入3900万元,以无记名团体投保形式,为全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及建筑劳务工人、市政环卫工人等职工群体140多万人免费提供综合保障,有效降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因大病致贫、因意外致困风险。

完善工会服务体系,职工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打造工会“一体两翼”五重帮扶保障工作体系。以工会常态化帮扶救助为“一体”(工会生活救助、大病帮扶、子女助学等常态化帮扶工作)、市职工保障互助会和市职工发展基金会为“两翼”,统筹工会常态化帮扶、互助计划保障、专属保险保障、基金帮扶保障、专项医疗救助等五重帮扶保障,累计最高保障额度可达300多万元,为职工提供分类保障服务,实现职工差异化、精准化帮扶。工会、民政、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部门联合制定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方案,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制度协同机制,推动困难职工和弱势群体“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实施工伤探视“一键申请”,在全市87家工伤医疗定点医院全面开展工伤探视,及时为工伤职工送去温暖,帮助职工通过法律途径获得工伤赔偿和医疗补偿。

推动服务阵地资源向基层下沉。建设“1+11+N”职工服务阵地,重点建设1家市级服务阵地,11家区级服务阵地,在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建设N个职工之家和服务站点,实现网格化分布、高密度覆盖,把工会阵地建到职工身边。成立市总工会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建成100多个基层工会心灵驿站,组建一支500余人专兼职心理健康服务队伍,为职工提供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等服务。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生育支持方面的重要作用,带动和鼓励有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产业园区等用人单位或公共场所开展“工会爱心妈妈小屋”、工会爱心托管班和爱心托育用人单位建设,并拨付专项补助资金予以支持,帮助解决职工生育后顾之忧。目前全市已建成“工会爱心妈妈小屋”500多家,全市共建成各类职工服务阵地3400余个,为职工群众提供高质量、精准化、便利化服务。

以数字化建设实现工会服务精准直达千万职工。坚持以数智化建设助力工会服务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建设深圳智慧工会系统,建成“深i工”服务平台与“深工通”管理平台两个门户端。“深i工”坚持“一网通办”的思路,面向广大职工群众,提供思想引领、就业成长、维权保障、生活关爱等全方位的38项服务,链接全国总工会、省总工会资源,职工办事更加方便快捷、工会服务更加精准直达。“深工通”坚持“一网统管”的思路,面向各级工会,提供OA办公、组建管理、干部培训、活动配置等26个业务系统服务,实现工会业务的线上高效处置和办理。不断深化“一键入会”功能,推动入会实现全程线上办理,深圳智慧工会实名认证会员超480万,累计访问量突破12.6亿人次,工会联系服务职工更加广泛有效。2023年7月,深圳工会被全国总工会确定为全国工会数字化建设首个试点单位。

建设高素质职工队伍,助力深圳高质量发展

建立开放多元的职工教育培训体系。打造没有围墙的工会大学校,围绕深圳“20+8”产业集群,根据企业和职工实际需求,依托市职工继续教育学院,推动建设覆盖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数字创意、安全认证等前沿领域的81个专业实训室,在全市各级工会、产业园区、行业龙头企业建成14个可面向周边开展产业工人培养的实训工场和89个面向内部开展产业工人培养的实训中心,把教育培训阵地建到职工身边,切实解决职工的工学矛盾。加强“互联网+职工教育”建设,升级深圳市职工教育教学服务平台、暖工学堂,免费为职工提供3000余门精品网络课程。增强“圆梦计划”品牌效应,支持各级工会开展职工教育帮扶,累计资助近3万名职工圆了大学梦,为20多万名职工提供实名制的公益性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提供近万场次送教上门讲座,受惠职工超百万人次。

广泛开展各种形式劳动和技能竞赛。深圳市职工技术创新运动会、重点工程劳动竞赛、各区各产业劳动技能竞赛、“五小”创新成果竞赛等各类竞赛全面铺开,年举办各类竞赛百场以上,覆盖产业工人超百万人次。加强综合统筹与规划,聚焦产业发展重点、兼顾新业态发展,合理布局竞赛项目,提升劳动和技能竞赛项目覆盖面和持续性。2024年市级赛项中,契合“20+8”产业集群、新就业形态领域的赛事占比达60%。以竞赛助推重大项目建设,开展了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C塔及相邻地块、鹏城实验室石壁龙园区、穗莞深城际轨道交通深圳机场至前海段工程等项目劳动竞赛,充分激发一线职工创新创造活力。

大力培养劳模工匠人才。打造以赛聚才模式,将劳动和技能竞赛中涌现出的道德品格高尚、技能技艺卓越、业绩贡献显著的人才纳入“深圳工匠”培育计划。创建超4000个各级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引导劳模工匠开展“师带徒”等创新活动。实施“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从全市3900多名劳模和工匠人才库中,精心选拔300余人组建15个劳模工匠导师团,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攻关、工艺革新、技能培训等助企活动,帮助企业解决技术、管理、市场推广等难题,促进企业发展。组建深圳劳模工匠讲师团,深入机关、学校、工厂、企业园区开展“中国梦·劳动美”“奋斗有我·闪耀鹏城”系列宣讲活动,生动地讲好劳模故事、工匠故事,激励广大劳动者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深圳经济特区45载波澜壮阔的创业史,是一代又一代特区建设者拼搏奋斗干出来的。站在新起点上,全市各级工会将赓续特区精神、锐意改革开放,团结带领全市广大职工发扬主人翁精神、发挥主力军作用,为深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深圳特区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