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昼夜温差逐渐拉大,身体也开始接受一次从“热”到“凉”的过渡考验。此时若饮食、起居稍有不慎,便容易引发秋燥、咳嗽等不适。顺应自然节律,才能在秋季中安然过渡。
白露一到,暑气悄然退场,秋意扑面而来。这个节气像是一位温柔的提醒者,告诉人们该换季了、该润燥了。
随着昼夜温差逐渐拉大,身体也开始接受一次从“热”到“凉”的过渡考验。此时若饮食、起居稍有不慎,便容易引发秋燥、咳嗽等不适。顺应自然节律,才能在秋季中安然过渡。
白露节气的气候特点鲜明,天气干爽,空气湿度下降,人体水分散失加快。这时候常见的“秋燥”,正是因为外界干燥环境夺走了皮肤、呼吸道的水分。从西医角度看,干燥的空气会刺激呼吸道黏膜,引发轻度炎症,进而诱发上呼吸道感染、干咳、咽痒等症状。
鼻腔干涩、嘴唇起皮、咳嗽无痰,这些都是秋燥的典型表现。如果不加以重视,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原有疾病可能因此加重。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呼吸系统相对脆弱,更容易受到影响。白露节气的防护重点,就是“润”。
润燥不仅仅是喝水那么简单,更要靠食物来调节内环境。这个时候,梨无疑是润燥佳果。从营养学角度讲,梨富含水分、果糖和多种维生素,尤其是其天然的多酚类物质,有助于抗氧化、保护呼吸道黏膜。秋天吃梨,不仅能润肺止咳,还能补充身体因干燥而流失的水分。
梨的吃法多样,清洗干净直接吃、蒸熟后加少许冰糖、煮水搭配百合……都能增加口感与功效。中医认为梨性寒,体寒或脾胃虚弱者可选择温食方式食用。但不建议空腹食用,以免刺激胃肠。
除了梨,白菜是秋季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道“润菜”。别看它平平无奇,却是维生素C、叶酸和膳食纤维的优质来源。白菜含水量高,能有效缓解秋燥引起的便秘问题。
而且它热量低、饱腹感强,是控制体重的好帮手。尤其在秋季进补前期,适当清淡饮食,有助于调理肠胃,为后续营养吸收打基础。
另一道推荐的蔬菜,是秋葵。这种滑溜溜的绿色“手指”,富含黏多糖和果胶,不仅保护胃黏膜,还能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西医研究表明,秋葵中丰富的可溶性纤维有助于调节血糖、控制胆固醇水平,对心血管健康也有积极作用。对三高人群来说,是秋季餐桌上的“绿色守护神”
秋季饮食调养虽重要,但生活习惯的配合同样关键。白露节气最忌“贪凉”。天气虽不再酷热,但很多人还是习惯穿短袖、喝冷饮,殊不知这会让体表温度骤降,造成血管收缩、免疫力下降。
西医研究发现,冷刺激是诱发感冒和胃肠道疾病的常见诱因。尤其是夜间温差大,睡觉时若腹部裸露,很容易引起腹泻或胃痛。
第二忌,是“熬夜”。初秋虽没有盛夏的燥热,但人体的代谢节律仍处于调整阶段。长时间熬夜会打乱生物钟,降低免疫功能,加重秋乏现象。研究表明,充足的深度睡眠有助于肝脏代谢修复,改善血液循环,对预防秋季上呼吸道感染意义重大。
第三忌,是“进补过早”。不少人一到秋天就开始大鱼大肉,各种汤汤水水轮番上阵,认为这是“贴秋膘”的好时机。
但从现代营养学角度看,肠胃经过一个夏天的清淡饮食,尚未完全适应油腻食物的刺激,贸然进补反而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脂肪积累、血脂升高等问题。更科学的做法,是先以清润为主,逐渐过渡到适度滋补。
白露前后,也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干燥空气使鼻腔和咽喉黏膜变得脆弱,容易被病毒、细菌“钻空子”。常见的如普通感冒、咽炎、支气管炎,初期症状虽轻,但若不及时调理,可能引发并发症。特别是在空气污染严重或人群密集的环境中,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尤为重要。
除了饮食和起居,适当运动也是秋季养生的一环。白露后气温适宜,空气清爽,正是晨练的好时机。散步、慢跑、太极等低强度有氧运动,不仅能增强心肺功能,还能提升身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运动还能促进肠道蠕动,改善因秋燥导致的便秘问题,同时减轻精神压力,缓解秋乏。
精神状态的调节,同样影响身体健康。白露之后,白昼渐短、黑夜拉长,部分人容易情绪低落、心境烦闷,甚至出现“秋季抑郁”。
这种现象在医学上被称为季节性情绪障碍,建议通过规律作息、户外活动、营养均衡等方式缓解。适当摄取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如豆类、坚果,也有助于改善心情。
在中医文化中,白露是“阴气渐盛”的节点,讲究“养肺润燥、收敛神气”。这种理念与现代医学中调节免疫、抗氧化、保护呼吸道等方向高度契合。
无论是梨的润肺,白菜的通便,还是秋葵的护胃,背后都有其科学依据支撑。而“忌凉、忌夜、忌补急”的生活提醒,也在西医的病理机制中找到了合理解释。
秋天,是一年中最适合“调”的季节。调饮食、调作息、调情绪,三者相辅相成,才是真正的“秋养”。白露虽不寒,却已藏凉意,若能顺势而为,便能安稳度过季节转换的坎坷。润一润身体,养一养心气,秋天未必只是“伤春悲秋”,更可以是调养生息的黄金时段。
参考文献:
[1]王丽.秋季常见病的预防与饮食调养[J].中国健康营养,2020,30(5):82-83.
[2]李强.白露时节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护策略[J].中华临床医学,2021,39(9):57-59.
健康声明:本文所述内容仅用于公众健康知识传播,不能作为诊断、治疗或用药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切勿自行判断或延误治疗。
来源:科普护理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