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年春天旱不旱,就看七月十五”,明日七月十五,有啥预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5 04:55 2

摘要:作为中国四大传统祭祀祖先的节日,中元节的习俗和禁忌是非常多的。其中,主要习俗包括:祭祀祖先、放河灯、烧纸钱及纸制祭品、供奉祭品、盂兰盆会、吃鸭子等;而禁忌则包括:忌熬夜,忌说鬼,忌夜游,忌游泳,忌偷吃祭品,忌晚上拍照,忌乱踩冥纸,忌乱吹口哨,忌披头散发,忌床边

导语:“来年春天旱不旱,就看七月十五”,明日七月十五,有啥预兆?

农历七月十四,是我国华南地区(广西、广东)的中元节,而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中元节则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日。

作为中国四大传统祭祀祖先的节日,中元节的习俗和禁忌是非常多的。其中,主要习俗包括:祭祀祖先、放河灯、烧纸钱及纸制祭品、供奉祭品、盂兰盆会、吃鸭子等;而禁忌则包括:忌熬夜,忌说鬼,忌夜游,忌游泳,忌偷吃祭品,忌晚上拍照,忌乱踩冥纸,忌乱吹口哨,忌披头散发,忌床边挂风铃等。

七月十五前后是夏秋气候转换的关键期,古人通过长期的观察和记录发现,这天晴天打雷、下雨等天气现象,能够预测后续秋季的旱涝趋势。例如,在民间有“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的讲法。

古人,之所以利用农历七月十五这天的天气情况来判断未来的天气走势和旱涝,甚至来年春天的旱涝。有一个原因是这天是古人非常重视的中元节,在这种全民性的祭祀活动中使得对天气的观察和解读被高度强化,并通过谚语的形式代代相传,成为一套实用的民间气候预测学。

在旧时民间有“来年春天旱不旱,就看七月十五”的讲法,什么意思?这天晴天下雨有哪些预兆呢?下面来看看老祖宗留下的农谚是怎么说的!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能够听见雷声或者是雷雨天气的话,那么就预示着后续下大雨的天气可能会比较多,甚至会断断续续的持续到中秋节前后。

目前即将迎来秋季的第三个节气“白露节气”,正是农田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个时候阴雨连连,就会造导致光照时间缩短和拉低温度。这样一来,会造成农作物制造的有机物减少,结实率下降、籽粒不饱满,直接影响产量。例如,低温寡照会造成玉米灌浆不足、水稻穗粒发育不良等。

这句农谚出自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用了一种夸张的说法,大意思是说,如果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出现旱情的话,后续天气也可能以干旱少雨为主,连喜湿的竹子都干得能长出喜干的大蒜来了,表明秋旱非常严重。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不是指七月十五这天晴天,而是指干旱,别搞混了!

这个时候出现秋旱危害是很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这个时候出现秋旱,会造成处于灌浆期的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光合产物运输受阻,籽粒灌浆不足,出现空瘪粒增多、千粒重下降的情况。并且,还会降低农作物果实的作品质,如玉米淀粉含量降低、稻米口感变差等一些品质问题。

另外,出现秋旱还会影响越冬小麦、大蒜、油菜等作物的播种和出苗。例如,越冬作物造成出苗困难、苗情不齐、弱苗增多,甚至错过最佳播期,还可能影响后续生长周期和来年收成。

这句农谚不难理解,大意是说,如果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是个大晴天的话,那么就预示着来年春天大概率会出现旱情,不利于农作物返青生长和早春作物播种。

古代很多地区灌溉设施比较少,并且,农业技术水平也要比现在低的多,农业生产很多时候只能依靠降水供给农作物生长。如果,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期缺水的话,对农业丰收的影响很大。

历代农民摸索出了这样的规律,春分雨水就不足,比较干早的话,很难进行耕种,错过最佳播种期,即便后期能够播种出苗,产量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严重的话甚至可能无法种田。

这句农谚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意思是说,如果农历七月十五这天阳光明媚是个大晴天的话,那么就预示当年的冬天可能会非常寒冷,懂得人直打寒颤。

类似的农谚还有“七月初十晴,冬天冻断筋”、“七月初十日头笑,寒冬腊月雪不少”等表达的意思相近,也是说,七月十五这天是晴天的话,往往预示着当年的冬天可能会非常寒冷。

反之,如果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下雨的话,则往往预示接下来的冬天可能降雪会比较少,没有常年那么冷,可能是个暖冬。

相对于暖冬开始,旧时人们更喜欢寒冬。因此,冬天寒冷雪多,不仅能够冻死田间病菌和害虫,来年少得病虫害,还能缓解来年春天的旱情,有利于作物返青和春季作物播种。

这句农谚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大意是说,如果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是个下雨的天气,那么就预示来年正月十五前后降雪会比较多。这样一来,不仅能够缓解来年春天的旱情,还能返青生长的作物和早春播种的作物提供天然肥料,促进其生长。

类似的农谚还有“七月十五雨,来年水满渠”等,表达的意思相近。

总得来说,古人认为,人们通过七月十五这天的天气情况就可能大概预判接下来的秋天和来年的春天的旱涝。因此,有了“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的讲法。

七月十五中元节,您那边的天气情况如何呢?我们哈尔滨这边是个大晴天,期待您的分享,感谢阅

来源:三农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