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一条关于“5G基站传播新冠病毒”的短视频在互联网上迅速蔓延,尽管世界卫生组织和全球多家疾控机构接连发布17份科学报告予以澄清,但五年后,仍有18%的欧美民众坚信这一说法。这并非偶然,而是人类认知中一种深层心理机制在起作用——当一个人相信某件事时,即
2020年,一条关于“5G基站传播新冠病毒”的短视频在互联网上迅速蔓延,尽管世界卫生组织和全球多家疾控机构接连发布17份科学报告予以澄清,但五年后,仍有18%的欧美民众坚信这一说法。这并非偶然,而是人类认知中一种深层心理机制在起作用——当一个人相信某件事时,即便面对确凿的反证,那份信念依然顽固存在。这种现象被称为信念固着。它像一颗钉子,一旦钉入大脑,就极难拔出。人们会本能地拒绝接受相反的信息,即使接受,也只是做些无关痛痒的调整,甚至将反驳的证据视为更大阴谋的证明。这种心理与“逆火效应”紧密相连:你越用力纠正,对方反而越坚定。
这个过程始于最初接触信息的那一刻,大脑会迅速形成一个“锚点”。比如看到张三面试迟到,便立刻认定他不靠谱。接着,大脑开始自动补全故事,推测他一定平时就爱拖延。此后,注意力便只聚焦于那些支持这一判断的细节,哪怕他之后连续一个月都提前15分钟到岗,也被选择性忽略。一旦有人为他辩解,反而会被解读为“内部包庇”“另有隐情”。就这样,短短一秒的印象,演变成一年都无法动摇的成见。
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屡见不鲜。职场中,新人一次失误打翻水杯,便被贴上“粗心”的标签,即便后续工作出色,也难以扭转领导心中的刻板印象。感情里,一次争吵中说出的狠话,会让伴侣长期戴着“你情绪不稳定”的滤镜看待你的一举一动。投资时,某只股票首日暴跌,便被认定毫无价值,结果错失了后来高达300%的反弹机会。
要松动这样根深蒂固的信念,强攻无效。一味堆砌数据、质问“你怎么这么固执”,只会激起防御。真正有效的方式是先建立共鸣,让对方感到被理解而非被攻击。可以说:“我明白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我们都希望家人健康。”然后通过提问引导对方自己思考,比如:“如果5G真能传播病毒,为什么信号最强的户外感染率反而不高?”或者邀请对方换位思考:“如果你是科学家,会怎么设计实验来验证?”研究发现,人自己想出的反例,比别人告诉他的更有力。改变也不必一步到位,可以先从共识出发,一步步引导。比如对疫苗犹豫者,先讨论疾病风险,再谈监测机制,最后自然过渡到接种的益处。每次只推进一点点,反而走得更远。
同时,我们也要警惕自己成为“钉子户”。做重要决定前,不妨延迟判断,过一夜再下结论。每天提醒自己写下“如果我错了,会有哪些迹象?”并请一位观点不同的人定期交流,只倾听,不争辩。这些习惯能帮助我们保持开放。
要知道,第一印象只是大脑的捷径,不代表真相。当你想脱口而出“我早就知道他不行”时,停三秒,也许那颗钉子,已经开始松动了。
来源:胖嘟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