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学术札记《流声——中国姓名文化》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是出仕看阀阅,婚姻看门第,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不正常现象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9 09:39 1

摘要:即日起,本报连载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李浩教授的《流声》。《流声》是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六卷本李浩学术文集中研究汉语姓名学的札记。

编者按:即日起,本报连载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李浩教授的《流声》。《流声》是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六卷本李浩学术文集中研究汉语姓名学的札记。

作者从汉语姓名的起源、姓名的构成、命名的方式、姓名文化的内容、人工智能时代姓名文化的新功能以及姓名文化的价值等几个侧面,移形换步,透视汉语姓名中所积淀的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作者敏锐地关注到姓名符号在当下信息时代的重要作用与微妙变化,将人们习焉不察的各种称谓和识别方式与姓名文化联系起来进行学理性考察,遂使得本书与坊间已有的姓名读物有了明显的区别。

为方便阅读,原书的引文出处和页下注释均刪掉,如引用,请核对原书。

下面列举几个例子:

代北双字姓:长孙、万俟、宇文、慕容、贺兰、达奚、呼延、乙干等。

关西双字姓:莫折、夫蒙、罕井、屈男、鲁步、不蒙、昨和等。

代北三字姓:步大汗、没鹿回、侯莫陈、阿史那、阿史德、普六茹等。

代北四字姓:自死独膊、井疆六斤等。

女真人四字姓:耨盌温敦。

清皇族四字姓:爱新觉罗。

吐蕃族五字姓:鹘提悉补野。

根据《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录,中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双字姓四千三百二十九个,三字姓一千六百一十五个,四字姓五百六十九个,五字姓九十六个,六字姓二十二个,七字姓七个,八字姓三个,九字姓一个。最长的九字姓据说是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

侨姓 吴姓 郡姓

侨姓是指南北朝时随东晋王室渡江的贵族阶级,以王、谢、袁、萧四姓为著。琅琊王氏家族与晋王室“提掣三世,始终一心”,王导被尊为“仲父”,时人谓:“王与马,共天下。”这里的“马”指的是东晋统治者司马氏家族,而“王”指以琅琊王氏家族为代表的东晋门阀士族。此外,陈郡阳夏谢氏家族中的谢安、谢玄位兼将相,通过淝水之战,使东晋王朝转危为安,划江而治。袁环是东晋学术的奠基人。萧氏后起,但先后建立了齐、梁王朝。

吴姓是指东南土著大族,又称为吴中四姓、吴郡四姓或吴之四姓,其排列顺序,一说是顾、陆、朱、张,另一说是朱、张、顾、陆。萌生于东汉,崛起于东吴,鼎盛于东晋,中衰于刘宋,又分化并中兴于齐梁,衰落于梁陈,三百多年中起落兴衰,可叹可惜者甚多。

所谓的郡姓,是指一郡之内的大姓望族。山东地区以王、崔、卢、李、郑为首;关中地区以韦、裴、柳、薛、杨、杜为著。古人以姓氏相呼必系郡望,所以有郡姓、甲姓、右姓等名称。《新唐书·柳冲传》中载柳芳论说:“郡姓者,以中国士人差第阀阅为之制,凡三世有三公者曰膏粱,有令、仆者曰华腴,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凡得入者,谓之四姓。”魏晋以来,受九品中正制的影响,人们非常注重姓氏之辨,把姓氏的高贵与血缘的纯正作为选官授职和缔亲联姻的重要标志,这样便产生了一门专门的学问——谱学,专门鉴定姓氏的真伪,区分哪些是甲族大姓,哪些是庶族寒门,以防假冒。晋武帝时,贾弼之祖孙三代掌传谱学。贾氏《士族谱》的抄本被密藏在皇家档案馆中,由专人负责保管。梁武帝从整理士籍入手,依据东晋贾弼之《士族谱》、宋刘湛所修《百姓谱》,设立谱局,改定《百家谱》,共八十卷。东南士族另立一部,从此便确定了南朝百家士族和东南当地士族的谱系。谱学的内容主要是谱列世家大姓的地域分布、血统分支、等第阀阅。唐人柳芳论谱学时曾说:

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号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

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是出仕看阀阅,婚姻看门第,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不正常现象,一些庶族寒门子弟,虽然满腹经纶、才华超众,但也很难出人头地。西晋著名诗人左思当时就感慨道:“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政治的等级制度与姓氏的等级制度互相补充,形成了一条贵贱尊卑的鸿沟,任何人都无法逾越。

婚姻上注重门第,只有同属著姓大族才能互相联姻,否则就会被社会嘲笑。据《陈书·儒林传》记载,有一人名叫王元规,是太原王氏,著名的望族。因幼时父死,寄居于舅家,落魄失意,当地的土豪拥有百万家财,想与他家联姻,把女儿嫁给他,他竟然不答应,觉得有辱门风。《魏书·崔辩传》中也说,崔家有一个姑娘一目失明,望族大姓家没有人愿意娶她,家里打算把她嫁给寒门庶族,她的姑姑听说这事后,非常伤心,说什么也不让侄女下嫁,最后就让自己的儿子娶了她。这些都是当时流传的笑话。当然,也有一些士族大姓家的女儿,因长得丑陋不堪,找不到门户相当的婆家,只好晚上偷偷地嫁给远方的一些庶族寒门,以避免被人发现嗤笑。

类似的笑话还有许多。据说北魏孝文帝时,评定姓氏等第,已将汉族中的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评定为最高门。陇西李氏听到小道消息传说,闻风而动,派员昼夜兼程,策马赶到洛阳进行公关,试图将自己的姓也列入高等,无奈四姓的次序已经排定,李氏一族被高门贵第嘲为“驰李”,留下了一个笑柄。

(未完待续)

-- END --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朋友圈

责 编 | 高思佳

审 核 | 赵梓希

终 审 | 张嘉懿

来源:文化艺术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