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敏今年38岁,在浙江一家广告公司做创意总监,外表光鲜,却过着极度透支的生活,常年熬夜赶方案,凌晨两三点还在对着电脑敲字,靠咖啡和饮料强撑着头脑运转,第二天又要早起开会,睡眠时长不足6小时。她的三餐全靠外卖解决,偏爱炸鸡、汉堡、麻辣烫,很少吃新鲜蔬果,每当工作
周敏今年38岁,在浙江一家广告公司做创意总监,外表光鲜,却过着极度透支的生活,常年熬夜赶方案,凌晨两三点还在对着电脑敲字,靠咖啡和饮料强撑着头脑运转,第二天又要早起开会,睡眠时长不足6小时。她的三餐全靠外卖解决,偏爱炸鸡、汉堡、麻辣烫,很少吃新鲜蔬果,每当工作压力大时,还会狂吃零食甜点。因为没有要二胎的打算,她还常年避孕药不断,在不知不觉中给身体留下了诸多隐患。
2020年5月2日,已经晚上十一点,但周敏仍一动不动的坐在电脑前修改方案。而当她揉了揉酸涩的眼睛,伸手去够桌上的冰奶茶时,手臂刚一抬起,就牵扯着胸口传来一阵刺麻感,好像有根钝钉子一下一下地扎进乳房深处,虽不剧烈,却让她心里一咯噔。她下意识地伸手去摸,却在左乳外侧触碰到一个硬硬的疙瘩,大小约莫一颗黄豆,摸起来要比周围组织坚实。
周敏心头一紧,又反复摸了几下,竟越发确认那东西确实存在。周敏皱起眉头,心里涌起一丝不安,可很快被“可能是经期要来了”“可能是乳腺结节”这些念头压下,埋头继续工作。直到6月22日,在公司会议上,周敏穿着紧身衬衫站在投影前解说方案,但话说到一半,她感觉胸口骤然一阵抽紧,像被绳索从内部一圈圈的勒住了似的,抬手时左乳外缘的皮肤隐隐有股牵拉感,痛感顺着乳房蔓延至腋窝。
午饭时,同事开玩笑的推了她一下,动作本来没什么力气,可周敏胸口却像被尖锐的刀子划了一下,乳周传来撕裂般的疼痛,她差点没忍住脱口惊叫出来,只能勉强笑着搪塞。而这也让周敏开始奇怪起来,她不是没乳腺增生过,但最多只在经期时胀痛一下,从来没痛的这么严重过,甚至每走一步她都感觉胸口被牵扯着隐隐作痛,仿佛有什么拉扯着乳腺组织。
到了晚上,周敏加班到十二点才回家,拖着疲惫的身子走进浴室准备洗澡,脱衣时她感觉左乳像被绳子吊着般,连手臂都抬不高。她没在意继续解开内衣扣,结果愣住了——罩杯内侧竟有一片淡黄色的液体渗迹,带着微微的腥味。而当看到镜子里的身影时,她的心头顿时一咯噔了,只见左乳下缘皮肤赫然出现了一片明显的凹陷,抬起胳膊时凹陷的皮肤更清楚,并且还像橘皮一样坑坑洼洼地缩成一团,纹理粗糙。
周敏颤抖着伸手去触碰,结果发现那枚硬疙瘩也比原先要大了些,像顽石嵌入肉里,完全无法滑动。更让人心惊的是,乳头轻轻一捏,竟有淡淡的血性分泌物流出。这一瞬间,周敏的心几乎沉到了谷底,意识到问题可能比想象中要严重,远不是单纯的乳腺结节那么简单。
第二天一大早,周敏就请假来到了医院,医生问诊后立即为周敏进行了全面检查,体格检查可见左乳外上象限有约3.2cm×2.8cm的质硬肿块,边界不清,表面皮肤可见酒窝征与橘皮样改变,局部触痛明显,肿块活动度差。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基本正常;血生化肝肾功能正常;肿瘤标志物CA15-3轻度升高至42U/mL(正常<31U/mL)。
随后行乳腺钼靶X线,提示左乳外上象限局限性致密阴影,边缘毛糙,呈放射状,伴微小钙化点。乳腺超声提示低回声团块,内部回声不均,呈微分叶状,BI-RADS 4C类,CDFI示内部及周边血流丰富;腋窝区探及一形态不规则淋巴结,皮髓质结构模糊。结合临床表现,高度怀疑乳腺恶性肿瘤。
为进一步明确病理性质,医生安排了穿刺活检,组织病理学结果提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分级Ⅱ级,免疫组化显示ER(+),PR(弱+),HER-2(2+,FISH未扩增),Ki-67指数约30%,提示中等增殖活性。胸部CT、腹部彩超及全身骨扫描均未见远处转移灶,分期评估为临床分期cT2N1M0(ⅡB期)。
周敏看中眼前的确诊报告,只觉得手中的纸张仿佛有千斤重,泪水模糊了视线,怎么也无法接受自己才三十八岁,就与乳腺癌扯上了关系。主治医生也轻轻叹了口气,语气沉重却带着安慰:“乳腺癌的发生常常与生活方式相关,长期饮食不规律、作息紊乱都会增加风险,而你长期使用避孕药,也可能在激素水平上给乳腺增加额外的刺激。这些因素叠加起来,就成了癌变的土壤。
“但好在你的病理提示为激素受体阳性类型,整体进展相对较慢,治疗方法成熟,而且虽然有腋窝淋巴结转移,但没有远处转移,仍属中早期,是完全有机会治愈的。”随后,医生与周敏进行治疗方案上的沟通,确立治疗原则:以综合治疗为主,包括手术、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先行新辅助化疗(即手术前先化疗)以缩小肿瘤体积,随后择期手术切除。
这不仅可以提高保乳或根治手术的成功率,还能帮助医生观察肿瘤对药物的敏感性。而周敏接受的是AC-T化疗方案,即先用阿霉素+环磷酰胺杀伤快速分裂的癌细胞,缩小原发病灶,然后给予紫杉醇,清除潜在的微小转移灶。这种方案可以从不同环节打击肿瘤,提高整体疗效。
医生在决定方案时,还充分考虑了周敏年龄较轻、身体状况较好,可以承受强度相对较高的联合化疗。AC-T方案在全球乳腺癌治疗中应用广泛,被证实能显著降低复发率和死亡率,是目前乳腺癌综合治疗的一线方案之一。
在化疗期间,周敏的耐受性良好,虽然出现了轻中度脱发、乏力及白细胞轻度下降,但经对症处理均可以耐受。肿瘤在第4周期后明显缩小,复查超声测量肿块约2.0cm,随即进入紫杉醇治疗阶段。起初她以为副作用会更轻,但很快发现新的难关来了——紫杉醇让她的手脚发麻,就像有成千上万根小针在刺。
不过,医生在每次化疗前都仔细评估神经毒性,并给她配合营养支持和对症处理,她很快挺了过来。待所有AC-T 方案完成,复查影像学示乳腺肿块显著缩小,腋窝淋巴结多数已缩小至接近正常大小,提示化疗敏感性极佳,医生评估她的病灶完全具备手术切除条件。最终周敏顺利接受了左乳改良根治术。
而在术后,医生还给她开具了他莫昔芬进行内分泌治疗,医生嘱咐道:“你的乳腺癌属于激素受体阳性类型,所以在完成手术、化疗后,后续的内分泌治疗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他莫昔芬是一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其作用原理是阻断雌激素对乳腺癌细胞的刺激,从而降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需要长期规律服用,不要擅自停药,停药可能让之前所有的努力前功尽弃。”
医生还让周敏在生活方式上做出调整,饮食上建议少油少糖,增加新鲜蔬菜、水果和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鱼、鸡胸肉、豆制品,避免长期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其次是运动,像快走、瑜伽、游泳等轻中度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心肺功能,减轻疲劳。最后,绝对要避免长期熬夜和过度劳累,保持规律作息,戒烟限酒,不滥用保健品或含激素成分的食物。
出院后的周敏也彻底像是换了一个人,过去习惯熬夜追剧的她,现在晚上十点准时关灯睡觉,早晨七点起床后去小区花园散步半小时,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饮食上,她再也不碰炸鸡奶茶,每天自己动手做清淡的饭菜,桌上总少不了一碗青菜、一盘鱼肉和一份豆腐。丈夫还帮她买了一个小本子,她把每天的饮食、运动和用药时间都仔细记下来。
三个月后复查时,医生翻开她的血液生化报告,指标一项项恢复正常,乳腺超声提示左侧手术区愈合良好,没有新发肿块。看到结果的那一刻,周敏心里的石头总算得以落下,而在之后的一年里,她也依旧坚持着每一次随访,同样一点点重建了自己的生活的节奏,辞职换了个更轻松的文书工作,不再因工作忙碌而错过正餐,每顿饭里都搭配了粗粮和蔬菜,并且戒掉了自己依赖多年的提神咖啡。
时间很快来到术后第二年,医生说她的复查报告依然一路绿灯,肿瘤标志物稳定在理想范围,乳腺彩超未见可疑复发迹象,腋窝区域淋巴清晰,术后区域无新发肿物。听到这些,周敏暗暗松了口气,觉得果然付出是有回报的,特别是在听到医生说很多和她一样的患者在规范治疗和随访下,十年生存率已经很高时,她暗自下定决心要继续努力。可就在周敏觉得她已经熬过最难的关口时,意外又降临了……
2022年11月8日,天气逐渐转凉,周敏打算把厚重的冬被从衣柜里翻出来。可就在她弯下腰去搬起一摞叠得整整齐齐的棉被时,腰间忽然像被针尖狠狠扎了一下,钻心的疼痛直直往脊柱深处扩散。她以为拉伤了,直起身来揉了揉,可疼痛并未马上缓解,反而带着一股钝胀感,一呼一吸都被牵扯得刺痛。到了夜里,她在侧身或是翻身时都感觉腰后像是绑了块石板似的,僵硬酸痛得连呼吸都不敢太深。
两天后,周敏觉得稍缓,便和丈夫女儿一起去超市。但推着购物车走到生鲜区时,随着冷气扑面而来,周敏感觉胸口猛地一紧,像压着一块巨石似的,呼吸被卡住,一呼一吸急促得像在原地跑了一千米,并且还毫无征兆的爆发了一阵剧烈的咳嗽,咳声像撕扯纱布般刺耳,喉咙里像有利刃割裂,迫使她一声比一声用力地咳出来。
她捂嘴想压住,但咳嗽却一浪接一浪,牵得左侧肩胛与后背刀割似的生生作痛,连手臂伸出去拿菜都在发抖。周敏的手指甚至僵硬得连保鲜袋都扯不开,额头冷汗顺着发丝滴下来,眼前的货架渐渐模糊。丈夫和女儿相视一眼,都感觉周敏可能是着凉感冒了,便打算早点回家。可刚走到收银台,周敏的身体像是彻底支撑不住了似的。
她胸口起伏越来越快,咳嗽也像是被打开了闸门,咳得越来越激烈,嘴里满是铁锈味,喉咙一热,竟咳出了一口血痰。而每一次咳嗽,都伴随着后背传来的胀痛,剧烈的震动让肩胛骨间像被尖锐的刀片反复刮磨,她的身体几乎要在这一波又一波的疼痛里散架。周敏的双腿也跟着发软,脚下像踩在棉花上,步子虚得发飘。
哪怕是女儿扶着她,也还是站不稳,膝盖一软整个人就跪做坐到地上。这时父女俩都意识到了不对劲,丈夫二话不说赶紧打车将周敏送往医院,挂急诊。检查的过程中,父女俩都祈祷是肺炎在作祟,可检查的结果却犹如一盆冷水,浇灭了一家人所有的希望。
血液生化提示血红蛋白98 g/L,轻度贫血,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至 285 U/L(正常 40–150 U/L),存在骨代谢异常。肿瘤标志物检查显示CA15-3升高至88U/mL,CEA 升高至20ng/mL,提示存在乳腺癌复发转移风险。医生立马安排胸部增强 CT,显示双肺多发小结节影,部分结节周围伴毛玻璃样改变;全身骨显像则提示脊柱、骨盆及股骨上段多发弥散性异常放射性摄取灶,符合骨转移表现。
进一步为明确病灶,周敏还接受了PET-CT 检查,结果显示双肺散在代谢活跃结节,最大SUV值 7.2,考虑肺转移;骶髂关节、腰椎及右股骨代谢亦显著增强,符合骨转移特征。结合病史、乳腺癌术后背景及影像学证据,医生明确诊断为:乳腺癌术后复发并多发骨转移、双肺转移。
癌魔的卷土重来无疑摧毁了周敏一家,她感到不可置信,不明白自己生活习惯良好、定期复查规范,为何还会复发转移。而医生们也为周敏制定了以AC-T 方案失败后的二线化疗联合靶向及骨保护治疗为主的方案:给予紫杉醇联合卡铂系统化疗,同时应用唑来膦酸抑制骨破坏,并辅以内分泌治疗维持激素敏感性。
初期治疗周敏的症状有所缓解,咳嗽没有那么频繁了,骨头的疼痛也轻了不少,她甚至一度觉得自己还能撑下去。但随着化疗次数增加,她的身体开始吃不消,出现了严重的骨髓抑制,白细胞最低降至 1.5×10⁹/L,血小板 68×10⁹/L,不得不延迟化疗,靠打升白针、输液维持。
可即便这样,病情还是一步步往坏的方向走。两个月后复查影像,医生发现周敏的肺部转移灶比之前大了许多,双肺多发融合影,骨转移病灶亦扩大,伴椎体塌陷,她走路和翻身都疼得难以忍受。最终在持续的呼吸衰竭和顽固性骨痛中,医生们用了所有支持治疗的方法,周敏仍在遗憾中离世,享年40岁。
噩耗传来的那一刻,整个病房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周敏的丈夫死死攥着病历本,眼睛红得像要滴血,嗓子嘶哑着哭喊道:“我妻子明明都做了手术,做了化疗,连他莫昔芬都从没断过!你们不是说这种中早期乳腺癌,治愈率很高吗?为什么才短短两年,就这样走了?她才四十岁啊!你们说她配合得那么好,饮食规律,按时复查,从没掉过队,怎么会说没就没?是不是你们漏查了什么?还是说哪里出了差错?!”
丈夫的情绪越说越激动,声嘶力竭的质问道:“她明明所有的治疗都配合了,明明已经把所有细节都管好了,把复发的风险降到了最低,为什么?而且她豆浆不喝,蜂王浆不碰,连护肤品都选不含雌激素的婴儿级别,活得比谁都谨慎——你们告诉我啊,为什么还是转移了,最终活活疼死在病床上?她到底哪一步做错了?!到底是哪一个地方没听你们的话了,她的坚持到底是为了什么?!”
周敏的女儿也泪眼婆娑,声音颤抖着一句接一句:“我妈明明都好了啊,每次检查都说合格啊,复查时医生不是说已经控制住了吗?这两年来,她从不敢再碰奶茶咖啡,也不敢熬夜,连一口辣的都不吃,生怕犯了忌讳。怎么还是说没就没了?她到底造了什么孽啊!”
面对这样的质问,主治医生心底同样五味杂陈。因为在过去的两年,周敏就是他们口中的“模范病人”,手术切缘干净,腋窝淋巴结只累及少数,病理分期属ⅡB期,属于常规可治愈的范畴。化疗也按照AC-T方案完整完成,影像学复查一度提示肿瘤灶完全消退。术后口服他莫昔芬,血药浓度监测显示达标,没有漏服的迹象。
而为了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她连最普通的感冒药都要提前问清楚。每次门诊复查都不缺席,影像学检查几乎都显示稳定无异常,血液学指标也在理想范围。理论上,周敏的管理几乎堪称教科书式的规范,但结局却如此惨烈。医生只能苦涩地解释:“我们排查了所有常见问题,药物依从性好,检查没有异常,转移风险本不该如此之高……”
可家属并不接受这份无力的解释,丈夫失声吼道:“检查正常?她走之前疼得连床都下不了,咳得喘不过气来,你们说是正常?那么多次复查都没问题,那她的骨头是怎么断的?肺转移是从哪冒出来的?你们整天说按指南、规范治疗,可她还是死了!你们到底漏掉了什么?她不是没配合,她比谁都配合!可结果呢?是不是治疗方案本身就有问题?还是你们没盯紧?你们得给我们一个说法!”
主治医生不得不再一次冷静下来,逐一过了一遍可能性。是手术遗漏了微小病灶吗?术后病理切缘清晰,免疫组化提示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分期属Ⅱ期,增殖指数不高,既无血管侵犯,也未见广泛淋巴转移,按理说复发风险并不算大。是化疗剂量不足吗?记录显示没有任何一次减量,血药浓度监测亦无异常。
那么是他莫昔芬无效吗?血清雌激素水平稳定下降,证明药物确实发挥了作用。医生甚至联想到是否患者在用药过程中与某些食物或保健品产生了相互作用,但家属反复确认,周敏没有乱吃药,更没有擅自停药。主治医生越查越困惑,几乎所有常规可能都被一一排除。
到底为何一个几乎挑不出毛病、连生活方式都极度自律的患者,会在术后两年骤然迎来骨、肺双转移?主治医生久久无法释怀,甚至心中的疑问也越来越多。医院也组织了内部病例讨论,肿瘤科主任亲自介入,他仔细梳理整个病程,尝试跳出常规思路。他考虑是否存在隐匿的基因突变,导致耐药提前出现,但回溯基因检测,未发现高危突变;
是否存在药物代谢差异?然而血药学监测仍在有效范围;是否存在基础内分泌疾病干扰,但甲功、肝肾功能均正常。主任甚至提出,是否是免疫系统本身出了纰漏,导致肿瘤细胞逃逸?可相关免疫学检查也未见明显异常。如此反复推演,答案依旧扑朔迷离。
主任眉头紧锁地看着周敏的既往治疗记录,复查时影像学无明显异常,肿瘤标志物CEA、CA153也持续在正常范围,骨扫描去年还没问题。他一边翻资料,一边摇头:“我们已经排除了一切常见原因,但仍无法解释她为何会毫无征兆的出现骨肺转移……”
病例最终被保存了下来,厚厚的纸质档案被收入医院疑难病例资料库。直到半年后,在全国乳腺肿瘤学术研讨会上,主任将这一病例做成幻灯片,作为“规范治疗却失败”的典型案例汇报,报告厅里坐满了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屏幕上投射出周敏的影像和检查资料。汇报过程中,会场安静得出奇,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这病例背后的沉重。
而当讲到“所有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案都严格执行,依从性也无可挑剔,却还是在术后两年内突发骨与肺多发转移、最终不治”时,会场更是一篇死寂。坐在主席台左侧的徐兵河教授原本安静聆听,听到这里却明显神色一变,他缓缓直起腰身,眉头紧锁,眼神中透出不容忽视的锐利光芒。
片刻后,他开口了,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分量:“这个病例,我想深入看一看。能否把她术后完整的随访数据、生活方式记录和饮食结构一并整理给我?我总觉得,背后还有关键的细节,被我们忽略了。”
台下的医生一阵骚动,很多人开始私下讨论,“徐老竟然出声了。”
徐兵河教授是我国著名肿瘤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的主要创建者之一,长期致力于乳腺癌、肺癌等实体瘤的临床与转化研究。他早年参与建立我国首个规范化肿瘤综合治疗体系,推动了化疗、放疗、靶向及内分泌治疗的标准化。他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为乳腺癌全程管理提供了大量循证依据,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极高声誉。
年近七旬的徐兵河教授至今仍奋战在肿瘤临床一线,看过的乳腺癌病例数以十万计。当他亲自调阅了周敏全部的就诊与治疗资料后,很快就捕捉到一个不同寻常的细节。但谨慎如他,并未贸然下结论,而是利用会议间隙,与周敏的家属进行了长达半小时的线上沟通,逐一追问她手术后生活方式上的细节。
随着家属的回忆一点点拼接,整个真相终于渐渐浮出了水面。徐兵河教授眉头紧锁,深深叹息,在汇报会上沉声道:“这是一个极具代表性、但极容易被忽视的病例!周敏手术彻底,化疗、内分泌治疗也规范完成,每次随访都合格,医生们从专业角度几乎找不到任何破绽。但正是这份完美的背后,有三个极小的细节被忽略了,加速了肿瘤细胞的耐药进展。”
他继续说道:“这不是单一事件,全国范围内类似的病例真的太多,很多患者也和周敏一样,明明完成了手术和化疗,甚至依从性极好,为何仍在短短几年内复发转移了?其实问题并不在治疗本身,而在治疗之外——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悄无声息地为癌细胞创造了生存的土壤,导致病情失控,最终白白丢了性命啊!这是临床上必须高度警惕的警示!”
周敏的故事并非个案,她从确诊到接受手术、化疗,再到内分泌治疗,几乎每一步都严格遵循指南,依从性高得近乎苛刻。饮食规律、戒掉咖啡和奶茶、杜绝熬夜,每一次复查都合格,术后生活几乎堪称模范。然而两年后,她仍然迎来了骨和肺的多发转移,最终遗憾离世。病例被整理上交时,引起了在场专家的高度关注,直到徐兵河教授仔细审阅所有细节,最终指出了三处极容易被忽视、但足以影响疗效和复发风险的关键问题。
第一个误区:忽视骨代谢与维生素D缺乏。乳腺癌患者术后常常伴随骨量下降,尤其在接受化疗、内分泌治疗期间,骨质流失的速度更快。如果缺乏维生素D和钙,骨代谢紊乱会改变骨微环境,为潜伏的肿瘤细胞提供生存土壤。周敏长期缺乏日照,运动量少,饮食中几乎没有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补充,导致骨代谢异常,却未在常规随访指标中被及时捕捉。研究显示,维生素D水平低的乳腺癌患者复发率显著高于正常水平者,而骨转移往往就是最先出现的复发部位。很多患者认为“检查没问题”就足够,却忽略了骨代谢的稳定性在肿瘤控制中的重要性。
第二个误区:只关注雌激素,忽视代谢与应激激素。乳腺癌患者常常警惕雌激素来源,严格避免保健品或含激素食物。但实际上,胰岛素、瘦素、皮质醇等代谢和应激相关激素同样能影响肿瘤进展。周敏虽然停掉了所有可疑食物,却在高压环境下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常用甜食缓解压力,血糖和胰岛素水平波动较大。
高胰岛素和高皮质醇的状态,会促进炎症反应和肿瘤细胞生长,使得癌细胞更容易获得“逃逸”机会。医学研究已明确,乳腺癌患者如果合并代谢综合征或长期慢性应激,复发和耐药风险显著增加。很多患者只盯着激素受体,却忽视了代谢环境和心理应激同样是关键变量。
第三个误区:低估运动和肌肉量的作用。规范治疗完成后,周敏很快进入低体力活动状态,体重下降,肌肉量减少,心肺功能也逐渐衰退。肌肉量不足不仅削弱免疫细胞的活性,还会影响药物代谢,导致内分泌治疗的效果被削弱。越来越多的循证证据表明,术后保持规律的中等强度运动、维持基础肌肉量,可以降低复发风险并延缓耐药出现。周敏虽然饮食严格、生活规律,却几乎没有系统运动康复,这让她失去了最重要的“免疫缓冲带”。
这三个误区,本身并不会在常规检查中直接显现。血液学和影像学随访往往给出稳定的结果,但肿瘤细胞真正赖以生存的土壤却在悄然恶化。骨代谢紊乱、代谢环境失衡、肌肉量下降,这些看似生活方式的细节,往往是决定预后好坏的关键因素。
总而言之,肿瘤治疗不是单一的药物战,而是全程管理的系统工程。即使最完美的药物方案,如果忽视了机体微环境的稳定,结果仍可能被推翻。规范治疗是基础,而对机体环境的管理才是决定癌组长期预后的胜负手。周敏的病例提醒所有人,癌症管理必须把生活方式、骨代谢、压力调控、运动康复纳入全程,不容忽视任何一个细节。
资料来源:
[1]齐孝友,李亚彤,鲁良. 研究紫杉醇为主的联合化疗在晚期乳腺癌中的临床价值[J].系统医学,2024,9(10):30-33.DOI:10.19368/j.cnki.2096-1782.2024.10.030.
[2]陈冰,苏继钦,颜松龄. 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清中微量元素的改变[J].中外医疗,2019,38(18):183-185.DOI:10.16662/j.cnki.1674-0742.2019.18.183.
[3]董宁宁,周艳华,吴咏冬. 乳腺癌化疗的药理遗传学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15,23(03):427-430.
(《38岁女子乳腺术后用环磷酰胺+紫杉醇化疗,2年后走了,她有3个误区》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陈医生科普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