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很难爱上黑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5 00:43 2

摘要:现今科学对人类审美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其中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就是:不同种族的人对本种族的审美评价,往往要高于对其他种族。

2025年09月04日 23:59浙江

⬆️点我 ⬆️

授权自

zhihu.com/question/20723096/answer/510903919

01

对于一些中国人来说,黑种人确实不太符合审美。

这是因为长得丑吗?

NO!

这是因为种族歧视吗?

NO!

这是因为我们天生就喜欢浅色,讨厌黑色吗?

NO!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中国人觉得黑皮肤不好看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黑种人和我们长得差别很大。

02

现今科学对人类审美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其中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就是:不同种族的人对本种族的审美评价,往往要高于对其他种族。

换句话说,一个人更倾向于认为和自己种族长得越像的人越好看。

这是一种人类无法摆脱的审美偏好。

因为人类的思维意识,特别是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本能控制的;

而本能的原始推动者又是基因;

而基因总是努力要将自己延续下去;

而这样做的最好方法就是找到与它们一样或近似的基因进行结合,然后繁殖下一代;

而发现这样基因的最好方法就是促使人类对那些与他们有相似体貌特征的人产生好感;

而产生这样好感的最重要基础就是审美认同。

此外,相似的体貌特征还往往意味血缘更近、彼此更熟悉,而这又与更多的安全感,更好的关系等等密切相关(这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基因的自我保护)。

因此,我们人类审美的最基本出发点,其实就是和我们长得像不像。

那些长得和我们像的人,我们会本能地认为他们好看,而那些长得和我们不像的人,我们则会本能地认为他们丑。

这样的例子在人类历史上和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这里仅列举几个常见的:

第一,不同种族在各自发展时,都会形成一套以本种族体貌特征为基础的审美标准。

比如,在非洲的很多黑种人部落里,曾长期(现在也有)将白色皮肤和浅色皮肤视为不详和疾病的象征;

印度先民在白种雅利安人入侵之前,也一直以黑色皮肤为美;

东南亚的一些民族以脸圆体胖为美;

泰国普吉岛上一个以胖为美的村庄中最抢手的美女

因为太瘦而没人要的姑娘

中日韩等东亚国家曾长期以细长的凤目为美等等。

日本的殿上眉和凤眼

韩国古画的凤眼帅哥和美女

第二,尽管有很多国人推崇白种人相貌,但绝大多数中国人其实还是觉得亚洲人好看。例如,喜欢日韩男星的中国女生肯定比喜欢欧美的多,喜欢储存日韩小电影的中国男生也肯定比储存欧美的多。如果说前者还存在文化影响的话,那么后者基本就是本能的表现了。

第三,在亚洲,有一群被白人称为“easy girl”的女孩,她们见了外国男人(主要是白人)就狂追。这些女孩看似是上面观点的绝对反例,但实际上,她们对白人的高评价往往仅限于年轻男子和儿童,而对于女性和其他年龄段男性的审美依然存在同种族偏好。

其实,“亚洲easy girl追求白人是因为白人男子长得更具吸引力”很可能是个伪命题。因为这些easy girl几乎没有几个嫁给年轻英俊的欧美帅哥。就算嫁了,这些白人男子无论是在欧美还是在亚洲,都算不(非)上(老)漂(即)亮(丑)。这说明她们看重的并非白人的长相。

第四,儿童经常会表现出人类的本能行为,而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如果不对儿童进行教育,大多数儿童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种族排斥,并且排斥的强度往往与外貌差异成正比,即便是那些生活在多种族杂居地区的儿童也是如此。

此外,儿童的种族认同感出现得出奇的早。

例如,科学家发现,一岁多的宝宝就已经能分辨不同种族,而且当看到同种族的宝宝受到不公对待时,他们会表现出反感,但看到不同种族宝宝受到不公对待时,他们常常无所谓。

关于儿童的种族排斥,举一个现实的例子。

我有一个朋友在幼儿园工作。他的幼儿园刚开双语教育时,请了个美国留学生。听我朋友讲,那个美国小伙子长得很文静,有点像“蜘蛛侠”托比·马奎尔,但他刚一蹲下身和小朋友近距离打招呼,就吓哭了一位。后来那个小孩说:外教的眼睛是绿的,手臂上有很多毛,像怪兽。

最后,再举一个比较黑暗的例子。

犯罪学家的研究发现,大多数连环杀手(尤其是变态连环杀手)一般都会首选与他们同种族的人作为犯罪对象;

他们这么做的原因并不是觉得同族人好下手,而是认为同族人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才能满足他们的犯罪心理需要。

这经常被视为同族审美偏好的一个极端例子。

美国两个著名连环杀手和他们的受害者

以上一大堆,无非就想说明一个问题,即我们人类在审美上有同种族偏好。

正是出于这种本能,我们才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喜欢那些和我们长得像的人;

同时反感和排斥那些和我们长得不像的人。

03

相对而言,非洲人的黑色皮肤倒还是个次要问题。

我国虽然有以白为美的传统,但我国也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国内各种肤色的人都有,一些中国人的皮肤并不比黑种人白多少。

因此,中国人对肤色的接受度是较高的。

例如,早期下南洋的华人虽然对东南亚人的风俗颇有微词(比如男女都光膀子和各种古怪装饰),但很少有人说他们又黑又丑。

相反,倒是有不少华人称当地人“色黑但人多俊秀”或“俊秀朴直”。

爪哇的一些历史图片

如今的中国人对肤色就更看得开。

看下面的图片,如果黑种人都长得像她们那样,是不是没几个人会说丑了。

一些肤色更黑的美女

“最美黑女神”几字不是我加的

加亮后,可以看出,反而不如她在较暗背景中好看

由此可见,中国人其实更看重五官长相。

如果五官好看,就算皮肤黑一些,也会被中国人认可。

根据人类非洲起源说,现在的亚洲人和欧洲人只是早期非洲人的一支而已。

如果把世界上的种族设为100%,那么黑种人的种族就可能占了70-80%。

上图可见,黑种人的长相差别极大(大到了人种差异),有的符合我们的审美,有的不符合。

与黑种人相比,白种人只是和我们的差别更小而已。

但即便如此,中国人刚见到白种人时,也觉得他们是“赤须碧眼,状如猕猴,形似罗刹”),所以才有了洋鬼子等绰号。

04

中国人之所以后来改变了对白种人的看法,主要是受了文化的影响,而这又涉及审美的另两个大问题——人类审美的转变和现今世界审美的趋势。

人类的本能不是绝对的,它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就是文化。

以中国为例。

我们中国由于处于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中原文明又出奇的强大,中国逐渐发展出一套独特的,以中国古人体貌特征为基础的审美体系。

细长的凤目和圆润的小嘴长期以来一直被中国人视为美的标准。

例如,我国古代特别是汉唐的塑像和绘画里大量充斥着凤目小嘴的帅哥美女。

汉代俑人

汉代长信宫灯(可以看出,汉代工匠在铸造这些俑人时,有意将他们的眼睛拉长,而不是变大)

汉代壁画里的帅哥美女都是凤眼,正所谓“目细而长者,秉性必柔”,“目善动而黑白分明者,必多聪慧”

唐代《簪花仕女图》

唐三彩女俑

其实,我国古代也有大眼睛的帅哥美女,也有高鼻深目的白种胡人。

但由于中原文明的强势地位,他们并没能改变我们民族的审美标准。

甚至到了“杏眼(眼角圆润的圆眼)”流行的明清,凤目依然没有过时,仍被当作美女的标准之一。

比如,薛宝钗是杏眼,而王熙凤就是凤眼。

兵马俑中的大眼睛帅大叔(他的眼角还是被有意地拉长了)

汉代壁画里的大眼睛美女(虽然眼睛还是细长,但比别人大了很多)

唐代彩绘胡人乐俑的高鼻深眼胡人

唐代绘画

可以看到这位清代公主在外眼角化了淡淡的妆,这显然也是为了增加眼睛的长度

然而,到了清末民初,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近距离接触时,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这一点只要看看日本明治时期和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中日文化人对本国审美标准的批判和对欧美审美标准的推崇,就能深有体会。

张爱玲笔下的东方审美已经和清代文人大相径庭了

此后,凤目小嘴(中国及整个东亚)、假眉黑齿(日本)、点唇红腮(韩国、朝鲜)全部黯然失色。

05

文化的可怕之处还在于它无孔不入,尤其是强势文化,它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观念,使人们产生认同感,其中自然也包括审美认同。

这一点在美国著名的克拉克玩具娃娃实验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上世纪40年代,黑种人心理学家克拉克做了一个实验:

他们让一些4到6岁的孩子,在一黑一白两个玩具娃娃中选哪个漂亮,哪个丑陋,然后问他们哪个娃娃是好娃娃,哪个是坏娃娃。

结果发现,不仅白种人儿童认为白娃娃好看,黑娃娃丑陋,白娃娃是好娃娃,黑娃娃是坏娃娃,而且绝大多数黑种人儿童也持同样的观点。

但问黑种人儿童哪个娃娃更像他(她)时,他们又会指向那个“又丑又坏”的黑娃娃。

美国著名的玩具娃娃实验(图中的成年男子就是克拉克)

这个实验结果让美国社会大为惊讶,很多人都表示不敢相信和心碎。

特别是当看到实验录像最后(后来类似实验的录像),一个黑种人小女孩回答“你像哪个娃娃?”时,用手指向黑娃娃,然后犹犹豫豫地说:“像那个…坏娃娃。”

一些人甚至当场泪流满面。

克拉克玩具娃娃实验清楚地表明,在一个白种人文化占据主导的社会,即便是刚刚形成自我认同感的孩子,也会产生自我否定和自我厌弃的矛盾心理。

需要指出的是,克拉克玩具娃娃实验在西方一直是被用于研究种族心理和社会心理,几乎没有哪个严肃的学者用它分析不同种族的相貌。

克拉克玩具娃娃实验后来又陆续做了很多次,但结果并没改变,这令很多人非常失望。

不过,这些实验还是反映了一些积极因素:

第一,多种族混合相处确实有些作用。

例如,在多种族混合学校进行实验,所得结果一般要好于单一种族为主的学校(下称单一种族学校)。所谓结果好不仅指黑种人孩子认为黑娃娃好看,还包括孩子们在选择娃娃时不再仅从肤色判断,选择结果更加多元(如有些白种人儿童也会认为黑娃娃更漂亮)等等。

第二,多元文化教育确实有些作用。

还用上面的例子。多种族混合学校由于面临着多种族相处的实际问题,所以对多元文化教育抓得比较紧,学生也愿意学;而单一种族学校则因为没有现实压力,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缺少兴趣;此外,一些黑种人学校过分强调黑种人文化,其结果反而不如多元文化教育(原因稍后介绍)。

第三,文化自信对实验结果有很大影响。

一些来自强势黑种人文化家庭的孩子,如黑白通婚家庭(特别是父亲是黑种人,母亲是白种人的家庭),父母喜欢黑种人文化(如音乐舞蹈等)的家庭,较为富裕和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一般都能在实验中给出更为积极正面的回应。

第四,白种人文化的绝对主导地位确实出现了某种松动。

在上世纪80年代,文化多元思潮兴起。欧美的少数族裔文化,如黑种人文化,华人文化等,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很多人都学会了欣赏不同种族的美。这一趋势反映在实验结果上就是儿童的选择更加多元,例如,更多的孩子说“两个都漂亮”,更多的孩子不再将肤色和价值判断联系在一起(如认为黑娃娃漂亮,但愿意和白娃娃玩)等等。

第五,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是基础。

上面的积极因素确实令人鼓舞,但也仅限于令人鼓舞。现实是残酷的,文化的基础是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例如,尽管上世纪中期就开始推动“黑色是美”运动,但一直收效不大。

“黑色是美”运动在不同时期的宣传画

早期“黑色是美”运动中的黑种人选美

06

总之,人类审美是同种族偏好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这不能成为我们嘲笑xxx丑的理由。

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的世界,我们的长相必然千差万别,用一种审美标准去衡量所有人的相貌既蛮横无理,又荒谬可笑。

如果我们不能学会包容其他种族的容貌特征,又怎能期待其他种族对我们的包容呢?

各种族都有各自的体貌特征,这是人类无法改变的。

既然无法改变,那就接受它,欣赏它!

毕竟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就是因为我们能在很大程度上克制自己的动物本能,并能发展出与动物群体迥然不同的社会体系和人类文明。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