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到一个视频,瞬间破防!家长一句 “我想把孩子路上的坑都填平,可他非要挖开看看”,简直就是我的真实写照!
刷到一个视频,瞬间破防!家长一句 “我想把孩子路上的坑都填平,可他非要挖开看看”,简直就是我的真实写照!
相信不少家长都有同款经历:满心满眼都是为孩子好,恨不得把未来几十年的路都规划好,结果娃却像个 “叛逆小探险家”,专挑我们担心的 “坑” 往下跳!
这背后到底藏着多少家长的无奈与心酸?
刚当妈那会,我活生生把自己逼成了 “人形复读机”。
“字写工整点!”“玩具收起来!”“衣服别乱扔!” 每天至少重复十遍,嗓子都快冒烟了,可孩子呢?左耳进右耳出,该乱还是乱,该忘还是忘。
晚上躺在床上,满脑子都是 “这孩子怎么就不听劝”“以后可咋办”,越想越焦虑。
直到看到阿德勒的那句话:“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我才恍然大悟。
原来我的焦虑,都藏着童年的影子!小时候因为字写得差被老师批评,现在就生怕孩子重蹈覆辙;自己曾因丢三落四吃过大亏,所以对孩子的小毛病格外敏感。
我像个装满焦虑的 “容器”,把自己的遗憾、恐惧一股脑地倒给孩子,总想着 “我吃过的苦,绝不能让娃再尝”。
可纪伯伦早就提醒过我们:“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我们拼命强调的 “为你好”,有时候反而成了亲子间的 “绊脚石”,孩子未来的坑能不能填平不知道,现实是把孩子越推越远。
有件事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那天孩子非要拆玩具,我在旁边急得直跺脚,生怕零件散落再也拼不回去。
但看着他专注的小眼神,我咬咬牙忍住了帮忙的冲动。
结果!他不仅把玩具复原了,还兴奋地跟我讲解齿轮怎么咬合、弹簧怎么发力。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有些 “坑”,孩子必须自己踩;有些 “宝藏”,也只有亲手挖掘才更珍贵!
后来孩子考试失利,我刚想开启 “分析模式”,却发现他满脸抗拒。
晚上翻旧日记,看到自己十几岁时因为父母唠叨成绩,气得摔门而出的记录,瞬间眼眶就红了。
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我们不都是在摔过跟头后,才学会了走路吗?
从那以后,我开始学着 “松手”。
真正的爱,不是替孩子扫清所有障碍,而是站在身后默默守护。
当他们摔倒时,第一时间递上拥抱;当他们迷茫时,轻声给出建议。
以前觉得育儿像苦差事,每天重复着催作业、收拾烂摊子的日子。
想到加缪说:“登上顶峰的斗争本身足以充实人的心灵”,才惊觉: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其实藏着最珍贵的礼物!
有天回家,发现孩子主动把书桌收拾得整整齐齐,虽然抽屉里还是有点乱,但他亮晶晶的眼睛和骄傲的小表情,比什么都让我感动。
我也开始找回自己的生活:下班后练跳舞、周末窝在沙发看悬疑小说,偶尔挑战一本晦涩的名著。
杨绛先生说得好:“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当我不再焦虑,孩子反而更开朗自信了。原来育儿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一场父母与孩子的 “双向奔赴”。
家人们,育儿没有标准答案!我们都会焦虑、会犯错,但只要带着爱与理解,就能在跌跌撞撞中收获温暖与惊喜。
下次当你忍不住想替孩子 “填坑” 时,不妨深呼吸,对自己说一句:“相信孩子,也放过自己!”
来源:育儿讲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