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2岁的刘大成是河北农村的一名木匠,平日里靠给人打家具、修门窗维持生计。因为常年在外干活,他的吃饭习惯一直很随意。为了省钱省事,他喜欢自己腌咸菜、做腊肉,每顿饭几乎离不开咸味重的东西,觉得没有盐就没滋味。遇上有人送来烟熏鱼、腌制咸蛋,他更是当宝贝似的顿顿都要吃
52岁的刘大成是河北农村的一名木匠,平日里靠给人打家具、修门窗维持生计。因为常年在外干活,他的吃饭习惯一直很随意。为了省钱省事,他喜欢自己腌咸菜、做腊肉,每顿饭几乎离不开咸味重的东西,觉得没有盐就没滋味。遇上有人送来烟熏鱼、腌制咸蛋,他更是当宝贝似的顿顿都要吃。天气热的时候,他嫌麻烦不愿丢掉变质的饭菜,偶尔甚至把有点霉斑的馒头削一削继续吃。这样的饮食习惯,他早就觉得理所当然,身边人劝他注意,他总是笑笑说没事,反正从小就是这么过来的,从没听说过谁出过事。
2021年5月12号,刘大成忙到中午才顾上饭,他随手拿起咸菜和馒头大口嚼着。刚咽下去,他的胃猛地一缩,像塞进了一块滚烫的石头,卡在胸口下方不动。那种闷胀像有人用一把旧铁钳死死夹着他的胃,越挣扎越紧,每一口气都被卡住。他本能地灌水,凉水顺喉而下,可一到胃里,冰火两重天,像泼在炭火上,瞬间激出更猛烈的翻腾。他捂着肚子,想让那股硬块顺下去,可胃里像被撑开了一样,钝痛一阵紧过一阵,他忍不住弯下腰,心里第一次闪过“这不对劲”的念头。
5月28号,他在木架上钉板子,饿得厉害,媳妇递来热馒头。他刚咬下第一口,胃里就像被一团火球堵住,顺不下去,反而在胸口下翻滚。那种痛感比上次更狠,像有人把一把锯子抵在胃壁上一点点来回拉,带着灼烧感直往喉咙顶。他喉咙一紧,酸水涌上来,馒头半嚼不嚼地卡在口中,他几乎怀疑自己要被噎死。胃里每一阵收缩都像要把整个身体撕开,火辣辣的疼顺着肋骨往背后钻,他拿着馒头的手死死捂着胃,另一只手撑着架子,嘴里泛起酸水,感觉像要吐出来,但干呕了几下,空空的胃又吐不出来什么东西。
过了会儿,疼痛一波一波地更狠了。他刚想从架子上下来,胃里骤然一抽,像一把生锈的铁钉硬生生钉在里面,每动一下都牵动着那根钉子往肉里钻。疼痛像一股灼热的电流,从胃冲到喉咙,又往下砸到小腹,每一波袭来都让他瞬间失去力气。他觉得整个胸口快要爆开,想说话却只觉得嗓子全被烧糊了,眼前发黑的同时,他手一松,整个人重重摔下木架,疼痛像最后一记闷棍将他击倒,整个人被那股翻江倒海的痛感彻底吞没。媳妇吓得尖叫着,赶紧喊来邻居,一群人手忙脚乱把他抬起,急急往医院送去。
送到医院后,医生立即为刘大成安排了胃镜和影像学检查。胃镜显示刘大成的胃窦部位见一处约4.5×3.2cm的溃疡型占位,表面凹凸不平,黏膜充血水肿,边缘呈火山口样隆起,触碰时轻度出血。活检送病理,报告提示腺体结构破坏,异型细胞呈腺样排列,核大深染,符合中分化腺癌表现。增强CT进一步显示胃窦及小弯侧壁明显增厚,厚度约1.5cm,局部胃腔狭窄,食物通过受阻,胃壁层次消失,邻近小淋巴结直径超过1.2cm,部分呈融合状态。血液检查中血红蛋白仅为102g/L,提示存在慢性失血。结合病史与症状,医生最终确诊他患上了胃癌。
刘大成一听到“胃癌”两个字,整个人愣在病床上,脸色比刚才还要白,嘴里喃喃自语,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医生见状,坐到他身边耐心开口:“别害怕,你这个病发现得算早,癌灶主要在胃窦,还没有远处转移。你平时喜欢吃咸菜、腌制的东西,又常常把霉变的食物削了接着吃,胃长期受刺激,这才慢慢出了问题。现在最关键的是把病灶切掉。手术风险不大,配合后续治疗,恢复得好的话,生活质量还能保持得不错。你要放宽心,听从安排,咱们有把握帮你控制住。”
经过完善准备,刘大成接受了胃窦部肿瘤切除手术,整个过程十分顺利,术中切缘干净,没有发现远处转移迹象。术后清醒时,他心里一块大石头才算落下。查房的医生特意过来解释:“你的胃癌属于中分化腺癌,幸好发现得还不算晚,手术切除效果理想。后面要注意的是巩固治疗,我们会安排几次化疗,防止残余癌细胞复发转移。你以前爱吃咸菜、腌肉和变质的东西,这些都要彻底戒掉,饮食尽量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只要配合治疗,规律复查,生活还是能保持在比较好的水平。”
出院后,刘大成将调整生活当成了头等大事。他先把家里腌咸菜、腊肉全都清掉,不再吃高盐、烟熏的东西,做饭时也少放油盐,改成清蒸、炖煮为主。每天媳妇都会准备新鲜蔬菜和水果,他也慢慢养成了细嚼慢咽的习惯,再也不敢凑合着吃发霉食物。医生叮嘱他要保持体力,他就每天在院子里散步半小时,不再像以前一样长时间拼命干活。化疗期间偶尔有点疲惫,但他能按时坚持,心态也比之前平稳了许多。几个月下来,他的胃口逐渐恢复,体重也慢慢回升,整个人精神好了不少,之前那种胸口的压迫感和吞咽困难的感觉再没有出现。
手术过去半年,刘大成回到医院复查。血常规显示血红蛋白维持在135g/L,营养状态良好;腹部增强CT提示胃壁切除区愈合良好,周围淋巴结无肿大迹象;肿瘤标志物CEA、CA19-9均在正常范围内。医生看过结果后露出笑容,对他说:“从目前情况看,恢复得很好,没有发现复发迹象。接下来继续规律复查,保持清淡饮食,坚持锻炼,你完全可以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听到这些话,刘大成心里轻松了不少,第一次觉得未来还可以踏实期待,只是他并没想到,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2022年3月5号,刘大成在院子里收拾木料,随手揉了揉脖子,突然摸到脖子侧边有一块硬硬的东西,鼓起来像颗核桃。他愣了一下,正要继续干活,胸口却猛地一闷,像被塞进一块沉重的铁块,呼吸立刻变得异常费力。他下意识张大嘴吸气,可气体进得少,出得更费劲,每一口都像从针眼里挤过来。他把手摁在胸前,用力抻直脖子,喉咙像被扼住,声音沙哑发不出来。那股压迫感一浪一浪冲上来,他眼前发花,心口仿佛有千斤石压着。明明只是搬了几根木头,他却累得不得不弯腰坐下休息,胸腔里像烧起了一把火,让他手脚发抖。
到了3月20号,他帮媳妇搬米袋,刚把肩膀一使劲,胸口猛然一缩,像有人用铁箍死死勒住肋骨,瞬间透不过气来。他本能地张嘴大喘,可吸进的空气像被截断,灼热感夹杂着撕裂的疼直往喉咙顶。他试着把米袋放下,可胳膊一抖,反而感觉那股火辣辣的痛顺着胸骨往背后钻,每一下收缩都像刀刃在肉里来回拉。他的脖子青筋绷起,喉咙里发出嘶哑的声响,酸水直往嘴里涌。他弯腰想缓一缓,可胸腔像被硬块撑满,越弯越痛,胃口以下仿佛被火焰灼烧,喘出的气声短促急促,仿佛整个人都要被卡死在这一口气上。
他怎么也直不起身,干脆坐在地上,他觉得胸腔里那股铁钉般的痛狠狠往内钻,像有人拿锤子在里面钉桩,每一下都震得他全身发麻。喉咙彻底堵死,呼吸声嘶哑粗重,像破风箱漏气,嘴唇渐渐泛紫。眼前开始打转发黑,耳边嗡嗡直响,他试图抓住米袋借力起身,却发现手指僵硬得像木条,完全不听使唤。胸口的灼痛像一股火流,把最后的力气全吞没,他全身猛地一软,身体重重向后倒了下去。媳妇吓得尖叫,赶紧冲过来叫他,发现他没有了反应,马上打了120。
送到医院后,医生立即为刘大成做了增强CT和相关检查。影像显示胃窦切除后的吻合口愈合尚可,但腹腔及纵隔多发肿大淋巴结,最大一枚直径达2.6cm,部分已融合成团,压迫气管旁区域,导致呼吸道狭窄。颈部触诊到多个硬结节,质地坚硬、活动度差,与他自觉摸到的肿块一致。胃镜并未见明显复发灶,但PET-CT提示代谢活跃,SUVmax值达到12.5,提示高度恶性病变。血液检查中CEA升至18.4ng/mL(正常结合病史与症状,医生最终确诊为胃癌术后淋巴结转移,并提示病情进展迅速,需要尽快进入综合治疗。
听到“淋巴结转移”四个字,刘大成整个人愣住了,眼神空空,像是被当头一棒。媳妇反应过来后眼泪一下子就掉下来,声音发抖地喊:“不是说手术切得很干净吗?半年复查不是都好好的吗?怎么突然就转移了!”她越说越激动,拽着医生的胳膊不放,“我们一直按你们说的做,他饮食全改了,咸菜腊肉都不吃了,每天散步锻炼,复查也从没耽误过,怎么还会这样?这不是等于白折腾了吗?”刘大成嘴唇哆嗦着,想开口却什么都说不出来,只觉得胸口一阵阵发凉。
医生被家属的话问得一时语塞,他没有急着回应,而是把刘大成从手术到复查的所有病历和化验单一份份调出来仔细翻看。半年内的胃镜记录清楚显示切口愈合良好,没有异常增生;血液指标稳定,CEA、CA19-9都在正常范围;CT影像也没有淋巴结肿大迹象。连术后营养恢复情况都标注得很完整,血红蛋白一直维持在正常水平。所有结果都显示病情控制得不错,没有任何漏洞。医生皱着眉头翻到最后一页,心里同样充满疑惑:这样的患者,生活习惯已经改掉,复查又这么规律,按理说风险应该很低,怎么会突然出现大范围的淋巴结转移?这种反常让他一时间也难以解释。
医生还是忍不住开口追问:“是不是回家后有时候没按时吃药?饮食上有没有偷偷放开?比如咸菜、腌肉、烟熏的东西,是不是又吃了?”媳妇立刻摇头,声音哽咽却很坚定:“没有,他手术后我把家里那些东西全清掉了,连油盐都少放,他天天吃新鲜的菜和水果。药也是我亲自盯着,一顿不落。医生还让他散步锻炼,他每天都在院子里走半小时,从没偷懒。”医生又追问:“那是不是遇到忙活的时候,就凑合吃剩饭剩菜?或者接触过什么致癌物质?”媳妇急得红了眼圈:“哪敢啊?我盯得紧,,连发霉的都不让碰。他比以前听话多了。”医生听到这儿,沉默了几秒,只能点头承认,这样的生活管理几乎没有丝毫疏漏。
可医生心里并没有因此轻松下来。他明白任何疾病都不是空穴来风,如果连刘大成这样依从性极好的患者都出现了快速恶化,那对其他病人来说更是敲响了警钟。按理说,他的饮食调整到位,用药规律,复查也一丝不苟,这样的病例本该是教科书式的康复案例,却偏偏出现了大范围的淋巴结转移。医生合上病历,神情凝重,心里清楚一定还有什么细节被忽略了。若不找到真正的原因,就无法避免更多类似的悲剧。他决定继续深挖,不放过任何可能的线索。
当晚,医生就将刘大成的病例整理好,第一时间发给了自己的导师——国内胃癌领域的顶尖专家。没想到,短短几个小时后,电话就打了过来。那头传来低沉而急切的声音:“这个病例我看过了,情况很不寻常。手术干净,复查稳定,却还是出现了淋巴结大范围转移,这绝不是常规能解释的。”他顿了顿,语气更加凝重,“这样的患者如果都没能防住,那对我们整个治疗体系都是一个警示。你安排一下,我要直接和家属谈谈,必须把细节再过一遍,或许能发现问题的根源。”
导师很快赶到病房,亲自与刘大成的家属坐下。他没有急着说病情,而是从最基础的生活细节问起:饮食习惯有没有彻底改变,用药是不是按时,休息和锻炼有没有坚持。媳妇一一回答,态度笃定,甚至带着几分委屈:“我们真是照着医生的话做的,哪一点都没偷懒。”导师微微点头,眼神始终专注,仿佛在等待那个被忽略的细节出现。
当谈到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时,导师的神情突然凝住,眉头缓缓拧紧。他追问了一遍,媳妇却愣了,满脸不解:“这能有什么关系?这不就是家里常见的小事吗?我们这里家家户户几十年都这么过来的。”导师没有急着回应,而是再次把问题问得更具体。媳妇一边回忆一边点头,终于在导师反复确认下,大家才意识到,原来真正的隐患一直藏在这件小事背后。
得知真相后,导师长叹了一口气,惋惜道:“刘大成看似在生活上面面俱到,不吃高油高盐的食物,不吸烟喝酒,连医生都挑不出错,但在他的生活中,有3个极小的失误。正是这3个几乎微不可察的细节,一步步在无知无觉中摧毁了他身体的防线,对于普通人而言,或许这3件事并不算致命,但对于刘大成这样的胃癌术后患者来说,长期坚持这3个细节,无异于慢性自杀!”
刘大成术后虽然饮食上做了调整,但依然习惯把吃不完的饭菜用油锅重新加热甚至烤一下再吃。他觉得这样更香更节省,却忽略了反复高温处理容易产生亚硝胺类等致癌物质。普通人长期接触都有风险,而对胃癌术后的患者来说,残余的胃黏膜和局部细胞已经很脆弱,再受到这种刺激,就可能增加复发的机会。很多患者往往重视饮食清淡,却忽视了烹饪方式的细节,这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在饮食方式上,他也没有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虽然菜品种类健康,但总是大口吞咽,食物没有充分咀嚼便进入胃肠。术后消化系统承受力减弱,大块食物不仅增加机械摩擦,还容易造成胃酸分泌过多,引发黏膜炎症。这种反复刺激会成为癌细胞再次活跃的土壤。很多患者和家属以为只要吃得清淡就没问题,却忽视了吃饭速度和进食方式,实际上这是复发的重要隐患之一。
刘大成的精神状态也是被家属忽视的一环。术后他长期焦虑,担心病情复发,经常夜里睡不好,白天脾气急躁。心理压力长期得不到释放,会让身体免疫功能下降,削弱对异常细胞的监视能力。对于本就有过病史的患者,这种免疫力下滑给癌细胞留下了机会。很多患者把重点放在吃药和饮食上,却忘了情绪管理同样重要,心理负担过重往往也是复发背后的关键原因。
左婷婷,郑荣寿,曾红梅,等.中国胃癌流行病学现状[J].中国肿瘤临床,2017,44(01):52-58.孙秀娣,牧人,周有尚,等.中国胃癌死亡率20年变化情况分析及其发展趋势预测[J].中华肿瘤杂志,2004,(01):6-11.胃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J].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2019,9(03):118-144.(《回顾:河北男子胃癌手术顺利,1年后淋巴结转移,原来他有3个习惯》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万淼医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