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鸡的喂养是养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雏鸡的成活率和后期的生长发育。要想提高小鸡的成活率,需要从环境控制、饲料管理、疾病预防等多个方面入手,科学合理地制定喂养方案。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如何提高小鸡的成活率。一、育雏前的准备工作1. 育雏舍的消毒与
小鸡的喂养是养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雏鸡的成活率和后期的生长发育。要想提高小鸡的成活率,需要从环境控制、饲料管理、疾病预防等多个方面入手,科学合理地制定喂养方案。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如何提高小鸡的成活率。
一、育雏前的准备工作
1. 育雏舍的消毒与预热
在雏鸡入舍前,必须对育雏舍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可以使用高锰酸钾和甲醛熏蒸,或者喷洒消毒液(如过氧乙酸、次氯酸钠等),确保环境无菌。此外,育雏舍的温度要提前预热至32-35℃(具体温度根据品种调整),并保持稳定,避免雏鸡因温差过大而受凉。
2. 选择合适的育雏设备
育雏笼或育雏箱应具备良好的保温性能,并配备饮水器和喂料器。饮水器要保证清洁,避免细菌滋生;喂料器要设计合理,防止饲料浪费和污染。
二、科学的饲料管理
1. 初饮与开食
初饮:雏鸡出壳后24小时内必须饮水(俗称“开水”),可在水中添加5%的葡萄糖或电解多维,帮助雏鸡恢复体力,减少应激反应。
开食:初饮后2-3小时即可喂食,选择优质的雏鸡专用饲料(颗粒细小、易消化),前3天可少量多次投喂,避免饲料变质。
2. 饲料配比与营养均衡
雏鸡的饲料应富含蛋白质(18-20%)、能量、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使用市售的雏鸡全价饲料,或自行配制(如玉米、豆粕、鱼粉、预混料等)。注意:
0-2周龄:高蛋白饲料(20%以上),促进快速生长。
3-6周龄:适当降低蛋白含量(18%左右),增加能量饲料比例。
3. 喂食频率与方式
1-7日龄:每天喂6-8次,夜间可适当补光喂食。
8-14日龄:每天喂4-5次。
15日龄后:逐步过渡至每天3-4次,并让雏鸡自由采食。
三、环境控制
1. 温度管理
雏鸡对温度极为敏感,温度过低易导致扎堆死亡,过高则可能脱水。育雏温度应随日龄逐步降低:
1-3日龄:32-35℃
4-7日龄:30-32℃
8-14日龄:28-30℃
15日龄后:每周降低2-3℃,直至与环境温度一致。
2. 湿度控制
育雏前期(1-10日龄)湿度应保持在60-65%,后期可降至50-55%。湿度过高易引发球虫病,过低则会导致雏鸡脱水。
3. 通风与光照
通风:保持空气新鲜,但避免冷风直吹雏鸡。
光照:前3天可24小时光照,之后逐渐减少至16小时/天,光照强度不宜过强,以免引发啄癖。
四、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
1. 疫苗接种
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制定免疫程序,常见疫苗包括:
马立克氏病疫苗(1日龄)
新城疫疫苗(7日龄)
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14日龄)
2. 定期消毒与卫生管理
每天清理粪便,更换垫料(如木屑、稻壳)。
每周对饮水器和喂料器消毒一次。
3. 常见疾病防治
白痢病:可用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等药物治疗。
球虫病:预防可使用地克珠利、磺胺类药物。
呼吸道疾病:加强通风,避免氨气浓度过高。
五、日常观察与应急处理
1. 观察雏鸡状态
健康雏鸡:活泼好动、羽毛光亮、食欲旺盛。
病弱雏鸡:精神萎靡、缩头闭眼、食欲不振,应及时隔离治疗。
2. 应急措施
发现死亡雏鸡应立即清理,并排查原因(如温度、饲料、疾病等)。
遇到突发天气变化(如寒潮),需提前加温保温。
六、分群与密度控制
1周龄:每平方米30-40只
2周龄:每平方米20-25只
3周龄后:每平方米10-15只
密度过高易导致拥挤、啄癖和疾病传播。
七、逐步过渡至放养(适用于土鸡)
若计划放养,应在3-4周龄时逐步让雏鸡适应户外环境:
白天放出,晚上收回。
初期时间较短,逐渐延长户外活动时间。
提高小鸡的成活率需要精细化管理,从环境、营养、健康等多方面入手。科学的喂养方法不仅能降低死亡率,还能促进雏鸡的生长发育,为后期的养殖效益奠定基础。养殖户应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并不断学习新的养殖技术,以确保雏鸡健康生长。
来源:博儿爱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