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选:为国家阅兵心潮澎湃,也为个人前途深感迷茫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4 22:58 1

摘要:屏幕里是国家强大的自豪,屏幕外是个人未来的迷茫。这种强烈的对比,这种宏大的国家叙事与细微的个人体验之间的感受撕裂,并非偶然,已经成为一个普遍而刺眼的社会现象。

我们刚刚见证了九三盛大阅兵,看着屏幕里战机划过长空的航迹,听着坦克履带碾过长安街的轰鸣,我们很难不心潮澎湃。

这是一种扑面而来的、具象化的力量,让我们为祖国的强盛由衷自豪。

仪式落幕,当我们关上手机和电视,面对现实的生活,另一种情绪往往悄然浮现。

很多年轻人,尤其是还在校园或刚步入社会的朋友们,虽然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但一想到自己的未来,常常感到一种深深的迷茫和无力。

他们可能会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调侃,国家越来越强,可我每个月还是拿着三千块的工资,天天加班,看不到出路在哪里。

屏幕里是国家强大的自豪,屏幕外是个人未来的迷茫。这种强烈的对比,这种宏大的国家叙事与细微的个人体验之间的感受撕裂,并非偶然,已经成为一个普遍而刺眼的社会现象。

它并非简单的情绪问题,其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结构性矛盾,其根源深藏于国家与个人的本质关系之中。要真正理解它,我们不能停留在表面的感慨,而是需要借助一把锋利的理论手术刀,去剖析国家与个人关系的本质。

今天我就结合所写的系统解析资本论及解析毛选等著作的思路来彻底聊透这个问题,借助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的经典分析框架,为你剖开这一结构性矛盾。

这不仅是一次理论探险,更是一次自我定位,并从中国革命的历史智慧中,寻找属于我们每个人的现实出路。

列宁在书中,系统引述并阐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观,其核心目的,就是要撕开一切模糊的幻想,旗帜鲜明地告诉我们,国家究竟是什么。

恩格斯给出了一个极其清晰的定义,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当一个社会分裂为彼此尖锐对立的阶级,并且这些阶级之间的经济利益冲突无法自行调和时,国家就出现了。

它的作用,绝不是为了调和阶级矛盾,恰恰相反,是为了把阶级之间的斗争控制在一定的秩序范围之内,防止社会在无休止的冲突中走向崩溃。

所以,国家的本质,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是维持一种压迫性秩序的制度化暴力。

这个结论听起来似乎很基础,但在具体问题上,人们很容易滑向一种错误的观念,即认为国家是阶级调和的机关。这种看法的错误在于,如果阶级矛盾真的能够被调和,那么革命就永远不会发生,被压迫的工人阶级也就不会被逼上梁山,非要起来推翻旧制度。

历朝历代,国家机器都牢牢掌握着强大的武装力量,这本身就在赤裸裸地证明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被压迫者要想改变命运,就必须打破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自己的武装和组织,这就是阶级斗争最深刻的体现。

因此,国家在本质上,必然是属于特定阶级的国家。在奴隶制社会,国家是奴隶主的国家。在封建社会,国家是封建地主和贵族的国家。

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就是资产阶级的国家。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国家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利用国家来实现政治上的统治,从而获得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今天的中国是一个经历了彻底革命后建立的国家,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形式,它的根本职责是保卫革命成果,防止剥削阶级复辟,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而当前全球化背景下,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逻辑仍然无处不在,个人的悲观情绪,很大程度上正源于作为个体劳动者,在资本主导的生产关系中感到被异化、被支配,无法掌控自己劳动成果和命运的无力感。

国家的强大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体现,而个人的困境则深植于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之中,两者的张力由此而来。

然而,历史上总有人试图模糊这一本质。在列宁的时代,一种被称为国家自行消亡论的观点就颇具迷惑性。这个观点的提出者考茨基援引恩格斯的话,声称国家会自己慢慢消亡,不需要通过暴力革命来推翻。

这个理论在当时的俄国广为流传,因为大多数人只听说过国家自行消亡这个说法,却没有深入了解其真实含义。

恩格斯确实说过国家会自行消亡,但他说的是什么样的国家呢?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明确指出,只有当国家真正成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时,它才会使自己成为多余而逐步消亡。这种国家与奴隶主的国家、封建贵族的国家以及资产阶级的国家根本不同。

它是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当生产资料被全社会共同占有,当阶级和阶级斗争已经被消灭之后,才会出现的国家。这时,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

换句话说,会自行消亡的国家根本不是资产阶级国家,而是无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新国家。在此之前,剥削阶级的国家绝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

如果真如考茨基所说,那么历史上的辛亥革命不会发生,北伐战争不会发生,新民主主义革命也不会发生。列宁一针见血地指出,资产阶级国家只能通过暴力革命来消灭,就像历史上的封建王朝一样。

比这两种观点更具欺骗性的是折衷主义。折衷主义者把各种矛盾的观点无原则地混合在一起,既承认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也承认阶级斗争,但却否定无产阶级需要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他们承认工人有组织工会、罢工的权利,但却坚决反对无产阶级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建立新的国家机器。

这种观点的狡猾之处在于,它表面上看似乎很全面,既承认这个又承认那个,但实际上却模糊了最关键的问题。

列宁揭穿了这种折衷主义的虚伪面纱,指出问题的关键根本不在于无产阶级需不需要国家,而在于需要什么样的国家。无产阶级需要的是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不是旧有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马克思的创造性贡献不在于发现阶级斗争,这一点资产阶级学者早已做到。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在于证明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而这个专政本身是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

所以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说,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

折衷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者的根本分歧就在这里,不在于是否承认阶级斗争,而在于是否承认无产阶级专政。资产阶级国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本质都是资产阶级专政。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时期的国家形式也会丰富多彩,但本质必然是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

这些理论争辩看似遥远,实则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当我们感叹月薪两千却生活在强国之中时,我们实际上正在亲身体验这种阶级分析的现实性。九三阅兵展示的军事力量,其根本宗旨是保卫无产阶级专政,防止剥削制度复辟。

但另一方面,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下的资本逻辑仍在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理解了国家的阶级本质,我们就能更深刻地领会这次抗战胜利日阅兵所传递的信号。这场阅兵盛大庄严,展示的不仅是现代化武器装备,更是一种鲜明的政治宣言。它宣告中国拥有捍卫主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强力量,决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强大的军事力量若脱离其阶级属性和政治目的,就会失去灵魂。毛主席曾深刻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真正的力量根基在于人民,在于官兵一致、军民团结的政治优势。

这引出一个关键思考,我们既要反对单纯军事主义,又要始终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看似矛盾,实则统一于一个根本原则,军事必须服从政治,枪杆子必须为人民服务。政治上的强大,才是最根本的强大。

这种强大体现在最广大劳动群众是否真正在政治和经济上当家作主,是否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是否能从社会发展中普遍受益。阅兵展示的钢铁长城,其终极意义在于护卫这种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秩序。

于是,我们就能更清晰地透视许多青年感到的矛盾。他们为国家的强大国防而自豪,这是对无产阶级专政守护者的信心。

但同时,他们又在日常生活中感到无力,这是因为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下,资本逻辑仍然通过就业市场、收入分配、消费文化等渠道,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

个人在资本运动规律面前,常常感到被支配和异化,仿佛自己只是庞大机器中的一颗齿轮。这种国家层面与个人感受的张力,正是当代社会基本矛盾的一种体现。

那么,出路在哪里?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的历史,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启示。答案不在于个人孤军奋战的内卷,而在于集体的组织与团结。

讲到这里,因为大家都能理解的话题特殊性,只能在有限的主流的框架内,和大家分享一些思考,供大家参考一二。

回顾延安时期,面对严峻的物质困难,我们党没有单纯依赖军事力量,而是发动了大生产运动,实行官兵一致、军民一体,通过集体劳动克服了困难。这不仅是经济上的自救,更是一次深刻的政治实践,它巩固了基于共同奋斗的同志关系,而非雇佣关系。

将这一历史智慧转化为今天的行动指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努力。

在思想认识上,我们要自觉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看待社会现象。当你抱怨内卷时,可以试着用毛主席的矛盾论分析一下,你职场困境的主要矛盾,是资本无限追求利润与劳动者对休息和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吗。这样看问题,就能超越个人得失,看到结构性原因。

在具体行动上,我们要学习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在工作场所,尝试与同事建立更加平等、互助的关系,探讨共同利益,而不是陷入恶性竞争。在日常生活中,关心社区公共事务,参与有益的集体活动,在实践中体会群众路线的内涵。在更广阔的层面,积极关注和参与涉及劳动者权益的公共讨论,支持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的政策措施。

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实际上都是在巩固和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都是在参与塑造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弱肉强食逻辑的生产关系。每个人的努力汇聚起来,就是在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就是在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同时我们要积极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不是要求每个人都成为理论家,而是鼓励大家掌握基本的阶级分析方法,用这个工具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生活实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同事朋友讲解相关理论,帮助更多人看清现象背后的本质。

这些实践的意义在于,它们都是在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每一次民主参与的实践,每一次劳动者之间的团结互助,都是在强化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都是在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

正如历史所昭示的那样,人民的解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来逐步实现。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这场伟大实践的参与者。或许我们的力量看似微小,但无数细流的汇聚终将形成改变社会的洪流。

当我们不再孤立地看待个人命运,而是将自身融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洪流中时,就能真正超越个人与国家的二元对立,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价值与发展。

正如一艘远洋巨轮需要坚固的船体与协调的船员,国家的繁荣需要强大的国防与团结的人民。阅兵展示的是船体的坚固,而每个劳动者的幸福与尊严才是船员们前行的动力。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我们当下的探索,与历史上延安时期的生产运动、革命时期的群众路线一脉相承,都是在寻找个人与集体相统一的实践路径。

毛主席曾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句话提醒我们,真正的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当每个劳动者都能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都能积极参与到社会生产关系的塑造中,个人与国家的鸿沟自然得以弥合。

我们不必等待宏大的变革,或者说在这种变革到来之前,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在工作与生活中践行团结互助的精神,参与民主管理的实践,用阶级分析的眼光认识世界。

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正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具体力量。

你是否也在生活中感受到这种个人与国家的张力?你是如何面对和思考这个问题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见解和经历。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启发,请点赞转发,让更多朋友加入这场有益的讨论。

来源:以心印心Pro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