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理解激光反无人机技术的价值,首先需要认清当前低空安防面临的现实困境。随着消费级无人机的普及,“黑飞” 事件频发 ——2024 年全球共发生无人机干扰机场运行事件 1200 余起,导致航班延误超 5000 小时;在能源领域,无人机非法拍摄核电站、变电站的情况屡
要理解激光反无人机技术的价值,首先需要认清当前低空安防面临的现实困境。随着消费级无人机的普及,“黑飞” 事件频发 ——2024 年全球共发生无人机干扰机场运行事件 1200 余起,导致航班延误超 5000 小时;在能源领域,无人机非法拍摄核电站、变电站的情况屡见不鲜,严重威胁能源安全;更严峻的是,恐怖组织利用无人机携带爆炸物实施袭击的案例逐年增加,2025 年上半年,全球已发生 17 起无人机恐怖袭击事件,造成数百人伤亡。
传统的反无人机手段在应对这些威胁时,逐渐暴露出明显短板。物理捕网技术依赖无人机或地面发射器投放网具,拦截距离通常不超过 500 米,且受风力、地形影响较大,难以应对高速飞行的无人机;无线电干扰技术通过阻断无人机与遥控器的信号连接迫使其返航或降落,但容易受到电磁环境的干扰,且无法区分合法与非法无人机,可能对正常的无人机作业(如植保、测绘)造成影响;防空导弹则因成本过高,仅适用于军事领域的高价值目标拦截,无法在民用低空安防场景中大规模应用。
激光反无人机技术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些短板。其核心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 “光速拦截”,激光的传播速度约为 30 万公里 / 秒,从发现目标到实施拦截的延迟可忽略不计,对于高速飞行的无人机,能实现 “发现即摧毁”;二是 “精准毁伤”,激光束可聚焦在无人机的关键部位(如电池、电机、摄像头),在摧毁目标的同时,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附带伤害,尤其适合城市、机场等人员密集区域;三是 “低成本重复使用”,激光系统的主要消耗是电能,单次拦截成本仅需几美元至几十美元,相比传统手段具备显著的成本优势。
从技术原理来看,激光反无人机系统主要由 “目标探测与跟踪”“激光发射与聚焦”“控制系统” 三部分组成。目标探测与跟踪系统通常采用 “雷达 + 光电 + 红外” 多传感器融合技术,雷达负责远距离搜索(探测距离可达数公里),光电和红外系统负责近距离识别(可区分无人机的型号、飞行状态),确保在复杂环境下精准锁定目标;激光发射系统的核心是激光光源,目前主流的是光纤激光器,具有功率稳定、散热性好、体积小等优点,20-100kW 的功率范围可覆盖不同场景的拦截需求;聚焦系统则通过高精度光学镜头,将激光束聚焦成直径数厘米的光斑,提高能量密度,确保在短时间内摧毁目标;控制系统则负责协调各子系统的工作,实现 “自动搜索 - 识别 - 跟踪 - 拦截 - 毁伤评估” 的全流程自动化。
此次欧洲 “EU-LDEW” 实装演示,将重点验证激光系统在实战场景中的性能。根据 EDA 官网披露的信息,演示科目包括 “单目标连续拦截”“多目标协同拦截”“复杂气候条件下的拦截能力” 等。在 “单目标连续拦截” 科目中,演示方将模拟无人机从 1 公里外低空突防,激光系统需在 10 秒内锁定目标并实施摧毁;“多目标协同拦截” 则考验不同功率等级的激光系统协同作战能力 —— 战术级系统负责拦截近距离、小型无人机,战区级系统负责拦截中远距离、大型无人机,通过 OBI-2025 接口实现数据共享,形成分层防御体系;“复杂气候条件下的拦截能力” 则针对欧洲多阴雨、多雾的气候特点,验证激光系统在能见度低、湿度大的环境下,是否能保持稳定的功率输出和精准的目标跟踪。
这些演示科目,与当前低空安防的实际需求高度契合。以机场安防为例,无人机可能在任何天气条件下突袭,且可能同时出现多架无人机从不同方向逼近,激光系统需具备全天候、多目标拦截能力;在核电站防护场景中,无人机可能携带高清摄像头或电磁干扰设备,需在其进入敏感区域前精准摧毁,避免核心信息泄露或设备受损。
中国企业在激光反无人机技术的实战化应用上,也已取得显著进展。某激光反制系统,已在国内多个机场、核电站、大型活动现场完成试点应用。在某机场的测试中,该系统成功拦截了 10 架不同型号的 “黑飞” 无人机,拦截距离最远达 1.2 公里,平均拦截时间仅 6 秒,且在阴雨天气下的拦截成功率仍保持在 95% 以上。其核心技术优势在于自主研发的 “自适应光束聚焦算法”—— 通过实时分析大气湍流对激光束的影响,动态调整光学镜头的参数,确保激光光斑始终聚焦在目标关键部位,提升毁伤效率;同时,该系统还集成了 “多目标优先级排序” 功能,可根据无人机的飞行速度、距离、威胁等级,自动分配拦截资源,优先摧毁高威胁目标。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激光反无人机技术的实战化应用将推动低空安防体系的升级。一方面,技术的成熟将降低应用门槛,使激光反制系统从 “高端定制” 走向 “标准化产品”,例如针对中小型机场、工业园区的低成本战术级系统,有望在未来 3-5 年内实现规模化部署;另一方面,激光反制技术与其他反制手段的融合,将形成 “多层次、立体化” 的低空安防网络 —— 远距离用雷达预警,中距离用激光拦截,近距离用物理捕网补充,确保无拦截死角。
不过,激光反无人机技术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是功率提升与体积控制的平衡,目前高功率(50kW 以上)的激光系统仍需较大的供电设备和散热装置,难以实现车载或便携式部署,限制了在野外、边境等场景的应用;二是抗干扰能力的提升,敌方可能通过释放烟雾、粉尘等干扰激光束的传播,如何突破这些干扰,是未来技术研发的重点;三是法律法规的完善,激光反制系统属于高能量设备,不当使用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需要明确其使用场景、操作规范和责任界定,避免滥用。
热忱欢迎参加我们在2025年9月23-25日举办的第三届深圳eVTOL展和激光在低空经济中的应用大会(9月24日
来源:江苏激光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