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黎奥运会夺冠后,全红婵家人的一举一动始终处于舆论的聚光灯下。如今,她的哥哥全进华因一档厨艺综艺站上风口浪尖——用自家果园散养180天的走地鸡制作传统粤菜白切鸡,竟因“肉质偏老”被淘汰,引发全网关于美食标准与文化认同的激烈讨论。
巴黎奥运会夺冠后,全红婵家人的一举一动始终处于舆论的聚光灯下。如今,她的哥哥全进华因一档厨艺综艺站上风口浪尖——用自家果园散养180天的走地鸡制作传统粤菜白切鸡,竟因“肉质偏老”被淘汰,引发全网关于美食标准与文化认同的激烈讨论。
全进华在节目中展现出专业厨师的功底,处理鸡肉的手法娴熟。
他特意准备了三款蘸料,搭配金黄诱人的白切鸡。
然而评委们的反应出乎意料——只尝了一小口就表情微妙,不愿再试。
点评时,评委们承认蘸料不错,但一致认为鸡肉偏老,不够嫩滑。
岳云鹏试图缓和气氛,表示鸡可能是广东本地做法,适合当地口味,但对外地人来说确实偏老。
这样的解释没能平息随后引发的舆论风波。
面对淘汰结果,全进华毫不退缩地解释自己的选择。
他坚持认为广东白切鸡就要追求紧实嚼劲,30-60天的嫩鸡反而被视为不正宗。
“在广东饭店用嫩鸡做白切鸡会被投诉。”全进华在节目中的解释,道出了粤菜的传统标准。
他选用的鸡是自家果园散养180天的走地鸡,全程零饲料喂养。
这种鸡运动量大,肌肉纤维更紧实,需要不同的烹饪技巧来处理。
节目播出后,两广地区网友的反应尤为激烈。
广东网友直言:“180天的鸡才有鸡味,速成鸡全是水味”。
另一条高赞评论指出:“在湛江,老板敢用嫩鸡,下次绝对没人去”。
这些声音传递了一个明确信息——对传统粤菜而言,鸡的养殖时间和方式至关重要。
支持全进华的网友们认为,评委可能不了解广东饮食文化。
有人调侃说:“评委要是换谢霆锋来,肯定不同说法”。
一位美食博主详细分析了可能的技术问题:粤式白切鸡嫩滑的关键在于“三提三泡”,需要严格把控浸泡和煮透的时间。
不同月份的鸡,肉质不一样,所以三提三泡的时间控制也不一样。
180天的走地鸡,肌肉纤维更紧实,浸泡和煮透的时间都要加长,这是常识。
烹饪工艺相当精细——煮透之后需要三次冷热交替,让肉质变得紧实。
理想的白切鸡应该达到“肉质紧实、口感滑嫩”的顶级口感。
这不是全进华第一次因白切鸡受到关注。
此前全红婵巴黎奥运会夺冠时,他就曾表示:“等她回家我给她做我们湛江的烧猪、白切鸡吃!”
全进华的人生轨迹与妹妹紧密相连。
全红婵的成功给家庭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全进华也曾为了支持妹妹付出很多。
如今,他做起了三农主播,带货湛江本地的特产水果。
全进华曾坦言:“我现在在自媒体上发发视频,主要是想带动‘三农’产品进行销售”。
这场争议暴露了美食综艺评审机制的一个困境——当地方传统遇上“通用标准”,谁应该让步?
评委周晓燕尝试用“我喜欢吃嫩一点的鸡肉”来表达个人偏好,而非直接否定全进华的厨艺。
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本是想照顾选手感受,却没想到引发更大争议。
有评论指出,美食综艺需要一定的统一标准,否则每道菜都按原产地标准评判,比赛根本无法进行。
但反对声音认为,既然邀请地方厨师,就应该尊重地方特色。
全进华被淘汰事件引发思考:在追求标准化和效率的现代社会中,传统饮食文化如何保持自己的特色?
一方面,现代农业提供的标准化食材保证了稳定的口感;另一方面,传统种养殖方式带来的独特风味正在逐渐消失。
这种碰撞不仅发生在美食领域,也体现在许多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交汇处。
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综艺节目可以淘汰全进华的白切鸡,却无法淘汰传承百年的粤菜智慧。
网友们的热烈讨论背后,是对多样化美食标准的渴望——既尊重广东人追求的“鸡味”,也不否定其他地区偏好的嫩滑口感。
当全红婵终于回到湛江老家,品尝哥哥亲手制作的白切鸡时,那盘可能“偏老”却充满家乡味的菜肴,不需要任何评委颁发奖杯。
来源:淘乐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