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传统养生文化体系中,一个现象始终引人深思:八段锦的 “背后七颠”、易筋经的 “达摩抖雪”、五禽戏的 “猿提”、太极养生回春功的 “三环套月骨节齐鸣”、八部金刚功的 “两足顿顿饮嗜消”,这些理念各异、动作有别的经典功法,竟均将 “颠抖” 作为核心动作。
在传统养生文化体系中,一个现象始终引人深思:八段锦的 “背后七颠”、易筋经的 “达摩抖雪”、五禽戏的 “猿提”、太极养生回春功的 “三环套月骨节齐鸣”、八部金刚功的 “两足顿顿饮嗜消”,这些理念各异、动作有别的经典功法,竟均将 “颠抖” 作为核心动作。
这个动作为何出现频率如此之多?在各个招式里又承担怎样的“角色”?如果去掉会影响吗?
当你看到这篇文章,说明你已经在慢慢好起来了。这不是巧合,是太极的缘分。青城派太极掌门刘绥滨老师说:人生如太极,有阴就有阳,有低谷就有转机。评论区留句“人生如太极”,刘绥滨老师现场帮你答疑解惑。
在青城派第36代掌门人刘绥滨看来,颠抖功之所以能成为不同养生功法的 “共通动作”,根本在于它精准契合了传统养生的核心追求。
从青城太极的养生哲学来看,人体健康的关键在于 “气血畅行、经络通达”,而颠抖功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 “极简路径”。
青城太极认为,足部为 “精气之根”,汇聚涌泉、太冲、太白、然谷等诸多穴位,是经络气血运行的重要枢纽;脊柱则为 “气血之柱”,支撑全身脏腑机能的正常运转。
刘绥滨指出,颠抖动作通过反复、轻柔的震动,一方面能激活足部穴位,推动气血从 “根” 部向上贯通全身;另一方面,震动可舒缓脊柱关节,调节脊柱周围肌群。
这正是八段锦 “背后七颠” 求 “祛疾”、易筋经 “达摩抖雪” 求 “强筋”、五禽戏 “猿提” 求 “活气” 的共同底层逻辑。
他进一步解释,青城太极的 “云手抖身”“踮步云走” 等动作,同样融入了颠抖的核心要义,旨在通过 “轻震不疾、缓动不躁” 的方式,实现 “身心同调”,这与其他传统功法的颠抖动作本质同源、智慧相通。
在功法实践层面,刘绥滨结合青城太极 “中正安舒、虚实分明” 的动作要领,对颠抖功的核心招式进行了精准阐释。
其一为颠足,需以 “背后七颠” 为基础,双脚并拢,缓慢踮起脚尖至五趾抓地,此时需保持躯干中正、头顶 “如悬千斤”,牙关轻咬以 “固肾元”;下落时遵循 “先缓落半程,再轻震地面” 的节奏,每次 30 次为一组,重复 3 组,组间间隔 1-3 分钟,契合青城太极 “轻缓柔和” 的要求。
其二为踮步,需两脚开步略窄于肩,踮起脚尖至五趾抓地时以 “头向上引领” 带动身体轻提,迈步时保持躯干稳定,避免摇晃,每次连续行走 100 步,重复 3-5 组,练习后可按青城太极 “拍揉放松法” 轻拍小腿。
其三为抖功,需两腿分开略宽于肩、开胯圆裆,膝盖微弯,重心落于涌泉穴,以上身中正、头颈 “如悬丝” 为要领,以脚底发力带动全身轻柔抖动,每次 300-500 次为一组,重复 2-3 组。
颠抖功的练习需遵循青城太极 “松、缓、恒” 的养生原则。
“松静为要”,练习前需先 “松心” 再 “松身”,唯有放松才能让震动充分传递至经络;“循序渐进”,需从少量次数开始,逐步增加强度,忌急功近利;“择时而行”,饭前饭后一小时内气血虚弱,不宜练习,宜选晨起或傍晚,顺时而养;“持之以恒”,青城太极讲究 “百日筑基”,颠抖功需坚持半月以上方可见效。#刘绥滨##记录我的2025#
青城派第三十六代掌门人刘绥滨,传播中国传统武术,探究养生健康。多年来对太极养生,中国武术进行了深度研究,如果有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私信为您答疑解惑。
来源:刘绥滨传承太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