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75 年的朝堂之上,“海防” 与 “塞防” 的争论剑拔弩张。当李鸿章提出 “放弃新疆,专守海防” 时,64 岁的左宗棠拍案而起,力陈 “新疆不固,则蒙古不安;蒙古不安,则京师危矣”。这位头发已染霜雪的老将,主动请缨收复被阿古柏势力侵占十余年的新疆,开启了一
1875 年的朝堂之上,“海防” 与 “塞防” 的争论剑拔弩张。当李鸿章提出 “放弃新疆,专守海防” 时,64 岁的左宗棠拍案而起,力陈 “新疆不固,则蒙古不安;蒙古不安,则京师危矣”。这位头发已染霜雪的老将,主动请缨收复被阿古柏势力侵占十余年的新疆,开启了一段荡气回肠的护疆传奇。
彼时的新疆,早已不是 “大漠孤烟直” 的安宁景象。阿古柏在沙俄支持下建立 “洪福汗国”,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左宗棠深知此战艰难:朝廷拨款不足,他便自筹军饷;士兵水土不服,他亲自改良军粮;行军路线艰险,他命人沿途种植杨柳,既稳固路基,又为后人留下 “左公柳” 的佳话。更令人动容的是,出征前他特意命人打造一口棺材,随军队一同前行,以 “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 的决绝,表明誓死收复失地的决心。
1876 年,左宗棠率领七万清军兵分三路,打响收复新疆之战。他采用 “缓进急战” 的战略,先攻克乌鲁木齐,斩断阿古柏的左臂;再翻越天山,在吐鲁番大败敌军。每一场战役,他都亲临前线指挥,即便身患重病,仍坚持在营帐中绘制作战地图。1878 年,清军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全部领土,阿古柏势力彻底覆灭。面对沙俄拒不归还伊犁的蛮横态度,左宗棠再度披挂上阵,率大军进驻哈密,以武力为后盾支持外交谈判。最终,沙俄被迫让步,1881 年《中俄伊犁条约》签订,伊犁重回祖国怀抱。
收复新疆后,左宗棠并未停歇。他深知 “兴邦必先强民”,于是在新疆推行一系列改革:兴修水利,开垦荒地,让百姓重获良田;创办书院,传播中原文化,促进各民族交流;奏请朝廷设立新疆行省,将新疆纳入全国行政体系,为后世新疆的稳定发展奠定根基。如今,新疆大地上的 “左公柳” 已亭亭如盖,当地百姓仍流传着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的歌谣。
左宗棠用七年时光,以花甲之躯护佑百万国土,用热血与担当诠释了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的家国情怀。他与新疆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座丰碑,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守护领土完整的壮阔史诗中。
来源:大雁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