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的54岁阿姨”被打假!近日,一则看似热血澎湃的“励志故事”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发帖人声称自己用了30年时间,从河南县城考到北京,并配发了一张坐在高铁车厢内、手举录取通知书的照片,介绍“现在在去北京西站的火车上,提前去学校看看”。然而,中国政法
“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的54岁阿姨”被打假!近日,一则看似热血澎湃的“励志故事”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发帖人声称自己用了30年时间,从河南县城考到北京,并配发了一张坐在高铁车厢内、手举录取通知书的照片,介绍“现在在去北京西站的火车上,提前去学校看看”。然而,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在接受钱江晚报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经向研究生招生办工作人员核实,并未找到50岁以上、河南籍的考生录取信息。
事实证明,这又是一则虚构的励志故事。该账号的后续操作也耐人寻味——发布完“上岸”内容后,其还在另一篇帖子中回复了大家关心的问题,比如“这么大年龄考研有什么意义”“为什么五十多岁才考研”等,讲得头头是道,有鼻子有眼。仅凭这两条内容,该账号迅速收获了近2000名粉丝、超18万的点赞。目前,该账号内容已被清空,主页显示“因违反相关社区规则,已被禁言”。
有细心的网友发现,该账号在评论区面对“阿姨用的什么资料,报的什么辅导班”这类问题时,一律引导用户“私聊”。明眼人不难推测,这是在为“考研生意”铺路,若不是被及时揭穿,接下来很可能会推出推销课程、售卖资料等“一条龙”变现操作。
仔细梳理这名“54岁研究生”发布的内容,能看到不少类似“没有规定说退休后必须在家照顾子孙”“只要活着,做任何事都不晚”的表述。可以说,这些话术精准戳中了年龄焦虑、学历焦虑等现实痛点,并且契合大众对励志人物、奋斗故事的心理预期。单从话题营销的角度看,这套策略可谓相当“成功”。
只是,任何商业宣传都应以事实为基础。以杜撰的励志故事开场,将其当作赚钱工具,很可能就会误导不少有类似想法的备考群体,导致他们低估实现梦想的难度。况且,如果连“成功经验”都是虚构的,又怎能保证该账号提供的建议、售卖的资料有用?说到底,这也是对消费者的欺诈。
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不少大龄考生通过不懈努力考入理想学府的真实案例,他们往往很容易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因为在他们身上,人们看到的是为了梦想再拼一把的坚持与执着,也感受到了“活到老学到老”的劲头。这些品质,既是鼓舞许多人在自己平凡岗位上发光发热的动力,也启示着我们:只要肯努力,结果或许就会不一样。但无论如何,公众都无法接受虚构出来的“伪励志”剧本。
在“流量为王”的网络环境中,“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已经成为某些个人或团队“起号”的惯用套路。为了快速吸引眼球、收割流量,进而变现,他们不惜剑走偏锋、突破底线,或编造成功学叙事贩卖焦虑、或摆拍弱势群体博取同情……当越来越多这种信息占据流量高地、“狼来了”的故事一次次上演,不仅是对努力奋斗者的不尊重、亟需被关注群体的冒犯,也是对公众信任的践踏和消耗。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面对这类半真半假的信息,公众和平台核实的难度都越来越大,甚至在事先很难察觉。由此看来,仅靠事后禁言封号便草草收场远远不够,还是要加大造谣者的违法成本,让“编故事换流量”的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才能遏制住这股歪风。与此同时,守住网络空间的真实底线,也需要主流媒体在面对热点事件时慢一点、再慢一点,通过扎实地采访做好审查核实工作。
唯有真实的故事才经得起时间考验,也唯有真诚的奋斗才配得上称赞。但愿每一次关注都不被辜负、每一份梦想都不被消费。
来源:中青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