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始终坚持“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理念,抓好志、鉴两大主业,把质量建设作为根本着力点。一是强化制度保障,提升基础资料质量。认真总结第二轮修志经验,全面评估编修制度、人员经费等保障问题,思考谋划第三轮修志。扎实开展编纂工作,以区委办、区政府办行文印发编纂方
近年来,自贡市贡井区地方志工作坚持质量优先,服务中心大局,聚焦四个方面,切实履行“存史、育人、资政”职责使命。
一、聚焦主责主业,记录贡井发展历程
始终坚持“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理念,抓好志、鉴两大主业,把质量建设作为根本着力点。一是强化制度保障,提升基础资料质量。认真总结第二轮修志经验,全面评估编修制度、人员经费等保障问题,思考谋划第三轮修志。扎实开展编纂工作,以区委办、区政府办行文印发编纂方案,明确撰稿单位责任,形成了完善的资料报送、送审定稿、出版发行等制度。建立大事记工作制度,每半年整理、出版一期《贡井大事记》,至今已出版14期。二是强化审核把关,提升志鉴编纂水平。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每年全市质量抽查反馈意见,结合去年区委巡察发现问题,认真分析原因,逐项整改落实。严格编写规范,落实“三审三校”,对区内展陈内容进行审核把关。三是强化程序规范,提升出版印刷进度。严格按照招标投标程序,成立专家评审组,邀请宣传、纪检部门现场监督指导,公开公平确定出版印刷商。跟踪督促出版社及时报送选题、拿取书号,确保当年卷当年出版见书。优化版式设计、改进封面装帧,提升出版书籍的品位和档次。二、聚焦开发利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牢固树立“修志为用”思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记录全区发展印记,提供历史借鉴。一是深化资政辅治。围绕全区经济发展、重点项目,整理、撰写了《自贡造 自贡无人机》《自贡电筒厂历史沿革简述》等一批地情文章。当好地情服务专家,积极开展贡井区井盐文化连片区域试点、成佳大头菜商标申报等重点工作。高效完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年鉴》《四川农村年鉴》等供稿,服务治蜀兴川大局。二是深入乡村振兴。争取区财政资金50万元,按每镇8万元、每村5万元补助标准,支持5镇1村1社区开展镇村志编修。扎实开展《自贡扶贫志》贡井区内容编纂,落实人员,组建机构,历时半年整理文稿2万余字,真实反映贡井区72年扶贫历程。收集五宝花生、贡井龙都早香柚地理标志产品资料,助推乡土品牌打造。三是深挖史志资源。围绕红色文化、非遗传承等主题方向,深入挖掘贡井区第一个党组织创建、桥头狮灯、草靶龙等史志资源。梳理建国以来区域建置沿革,摸排全区红色遗址82处,其中15处纳入《四川省红色遗址成果汇编(自贡卷)》,获评全市红色遗址普查工作先进单位。
三、聚焦文化弘扬,守护地方历史文脉
积极发挥地方志彰善瘅恶、教化育人作用,以志为鉴、以志为源,宣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一是深化文化惠民工程。建成荷园党史馆、老街子社区博物馆等一批乡情馆、村史馆。积极发挥方志驿站作用,“建好、管好、用好”史志阅览室,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举办艾叶盐业历史文化、自贡抗日献金展陈,助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二是拓宽文化传播途径。推进电子化建设,建立志鉴电子书目录和二维码扫描阅读的机制,赠阅志鉴成果1000余册,让更多群众共享史志文化成果。与“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持续合作,网络出版最新志鉴资料。制作拍摄短视频《档案思政课》,弘扬档案史志文化;地情短视频《盐都发端 飞天贡井》获评2023—2024四川省地情短视频二等作品奖。三是强化史志成果宣传。在党史文献网、四川省情网、“自贡方志”微信公众号等各平台发表史志文章,宣传史志成果,2024年刊载信息、文章40余篇,2人分别获评省、市党史信息先进个人。参加全市“‘志’贡半月谈”方志讲堂2期,宣讲贡井抗日献金故事,分享第二轮修志经验。采访慰问抗美援朝老兵,挖掘提炼的贡井红色历史故事入选《自贡党史》。
四、聚焦队伍建设,巩固夯实发展基础
重视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全方位、多层次提升干部能力素质,为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是强化学习提效能。采取“线上+线下”培训有机结合,组织学习地方志工作法规及编纂规范,推进干部培训全覆盖。定期召开编辑部研讨会,通报全区重大事件,学习研讨精品志鉴,沟通交流写作技巧。二是互学互鉴拓思路。对标学习成都市武侯区经验,与武侯区达成交流合作协议。到重庆市綦江区、雅安市石棉县及川南三市学习志鉴编纂、史志文化推广与利用,开阔工作视野。三是协作联动强格局。坚持开门修志,吸纳了一群史志爱好者参与地方志工作,培养了一批理论精通、业务精湛的学术带头人,贡井区2人分别当选为自贡市史志专家、自贡市党史文献审核专家。区地方志办与区委党校、区文广旅局、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多家部门联合共建审读审看、志鉴编纂协作机制。与攀枝花市委党研室联合开展三线建设文献收集,共享资源,共建“大史志”工作格局。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