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下是**二十四节气**的完整顺序(按公历时间排列),每个节气约间隔15天,反映季节更替与农耕时序:
以下是**二十四节气**的完整顺序(按公历时间排列),每个节气约间隔15天,反映季节更替与农耕时序:
春季
1. 立春(2月3-5日)
含义:春季开始,万物复苏。
气候:气温回升,但仍有寒意。
习俗:咬春(吃春饼)、迎春祭。
2. 雨水(2月18-20日)
含义:降雨增多,滋润农田。
农事:准备春耕,蓄水保墒。
3. 惊蛰(3月5-7日)
含义:春雷始鸣,惊醒冬眠生物。
习俗:祭白虎(驱虫害)、吃梨(“离灾”)。
4. 春分(3月20-22日)
含义:昼夜平分,阴阳平衡。
习俗:竖蛋、祭日、踏青。
5. 清明(4月4-6日)
含义:气清景明,扫墓祭祖。
习俗:扫墓、插柳、吃青团。
6. 谷雨(4月19-21日)
含义:雨生百谷,播种关键期。
农事:种瓜点豆,防病虫害。
夏季
7. 立夏(5月5-7日)
含义:夏季开始,万物繁茂。
习俗:吃立夏饭、称体重(防“疰夏”)。
8. 小满(5月20-22日)
含义:麦类作物籽粒渐满。
农事:灌溉防旱,养蚕缫丝。
9. 芒种(6月5-7日)
含义:“有芒之谷”可种,农忙高峰。
习俗:送花神(百花凋谢)、煮梅。
10. 夏至(6月21-22日)
含义:白昼最长,阳气极盛。
习俗:吃面(“冬至饺子夏至面”)、祭地神。
11. 小暑(7月6-8日)
含义:暑气渐升,炎热初始。
养生:消暑补水,静心养神。
12. 大暑(7月22-24日)
含义:一年中最热时期。
农事:抗旱排涝,抢收早稻。
秋季
13. 立秋(8月7-9日)
含义:秋季开始,暑去凉来。
习俗:贴秋膘、啃秋(吃西瓜)。
14. 处暑(8月22-24日)
含义:“出暑”,炎热终止。
气候:秋高气爽,温差增大。
15. **白露**(9月7-9日)
含义:露水凝结,天气转凉。
习俗:饮白露茶、收清露(药用)。
16. 秋分(9月22-24日)
含义:昼夜均分,丰收节庆。
习俗:祭月(后演变为中秋节)、竖蛋。
17. 寒露(10月7-9日)
含义:露水寒凉,秋意渐浓。
养生:防寒润燥,多食芝麻、蜂蜜。
18. 霜降(10月23-24日)
含义:初霜出现,万物萧瑟。
习俗:赏菊、吃柿子(防寒补身)。
冬季
19. 立冬(11月7-8日)
含义:冬季开始,万物收藏。
习俗:补冬(吃羊肉、姜母鸭)、祭祖。
20. 小雪(11月22-23日)
含义:降雪初现,地气寒冷。
农事:贮藏蔬菜,腌制腊肉。
21. 大雪(12月6-8日)
含义:雪量增多,河湖封冻。
养生:保暖防寒,温补御冬。
22. 冬至(12月21-23日)
含义:白昼最短,阴气极盛。
习俗:吃饺子/汤圆、祭天、数九。
23. 小寒(1月5-7日)
含义:寒冷加剧,尚未至极。
农事:防冻保苗,检修农具。
24. 大寒(1月20-21日)
含义:一年最冷,冬尽春近。
习俗:备年货、扫尘、尾牙祭(商人)。
文化意义
指导农事: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霜降拔葱,不拔就空”。
养生依据:顺应节气调整饮食起居(如“春吃芽、夏吃瓜”)。
传统庆典:部分节气演变为节日(如清明、冬至)。
口诀记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凝聚着古人对自然的深刻观察,是中华文明“天人合一”智慧的结晶 。
来源:用户嗯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