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 月上海新房带看量环比暴涨 22%,二手房成交价稳中有升,土地市场央企 54.3 亿抢地,然而这样的真实数据却被 98 个自媒体账号用 "崩盘"" 暴跌 " 等危言耸听的标题掩盖。上海市网信办联合房管、公安等五部门雷霆出击,揭开了这场万亿级市场信心保卫战的序
—— 数据揭秘真相,购房者必看的避坑指南
【数据冲击】
3 月上海新房带看量环比暴涨 22%,二手房成交价稳中有升,土地市场央企 54.3 亿抢地,然而这样的真实数据却被 98 个自媒体账号用 "崩盘"" 暴跌 " 等危言耸听的标题掩盖。上海市网信办联合房管、公安等五部门雷霆出击,揭开了这场万亿级市场信心保卫战的序幕。
一、谣言产业链的 "毒流量" 生意
1. 数据造假手法大起底
案例 1:某账号宣称 "徐汇滨江豪宅直降 500 万",实际仅为一套非核心区法拍房成交价,且低于市场价仅 8%。
案例 2:"上海楼市腰斩论" 数据来源竟是某中介门店单周成交数据,却被包装成全市趋势。
上海市统计局 2025 年 1-2 月数据:
指标同比变化全国排名房地产开发投资+5.5%第2位新开工面积+8.5%第1位二手房成交价指数102.3第4位2. 利益链惊人:300 元制造恐慌,2 万元导流佣金
某 MCN 机构内部文件显示:
基础造谣费:300-500 元 / 条(含 AI 生成 + 多平台分发);
精准导流奖:带客看房 200 元 / 组,成交佣金 1-3%;
爆款奖励:阅读量破 10 万追加 5000 元奖金。
【执法证据】
公安机关查获的某自媒体公司账本显示,2025 年 Q1 通过制造恐慌信息获利超 287 万元。
二、监管组合拳:技术围剿 + 法治严惩
1. 智能监测系统显神威
语义分析模型实时抓取 "崩盘"" 抛售潮 " 等 127 个敏感词;
IP 追踪锁定同一运营主体操控的 23 个马甲账号;
案例:"锐哥经济思维" 关联的 3 个账号,3 个月内发布 217 条虚假信息。
2. 跨部门协作闭环
谣言识别 → 数据核查(房管局) → 资金追踪(公安) → 责任追溯(网信办)。
【政策依据】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十五条: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虚假信息的内容。
三、市场真相:政策工具箱释放三重信号
1. 供需两端精准施策
需求端供应端限购松绑:社保5年→3年保障性住房占比超40%利率破位:3.25%历史新低土地供应增加15%2. 购房者行为指数
3 月上旬新增购房咨询量同比 + 182%(链家研究院);
改善型需求占比提升至 58%(中原地产);
90 后购房者占比达 37%(贝壳研究院);
四、全国镜鉴与专家解读
1. 各地治理成效对比
城市治理措施虚假信息下降率北京自媒体信用积分制83%杭州购房谣言 AI 预警系统71%深圳开发商自媒体连带责任65%2. 权威专家观点
易居研究院严跃进:"上海土地市场回暖印证调控有效性";
复旦大学孙立坚:"谣言整治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先手棋";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上海经验将向全国 15 个重点城市推广"。
五、购房者避坑指南
1. 必查的三大官方平台
上海市房地产交易中心(每日成交数据);
上海统计局(月度经济运行报告);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房产谣言专项)。
2. 识别谣言的 5 个关键词
① 全城暴跌 ② 抛售潮 ③ 腰斩 ④ 崩盘倒计时 ⑤ 中介内部消息
3. 实地调研 checklist
周边二手房挂牌价(贝壳/链家APP对比);
新房备案价(房管局官网公示);
地铁规划(上海市规土局);
学区划片(教育局文件)。
六、未来展望:在博弈中重建信任
自媒体转型:部分账号已推出《政策解读 100 问》付费专栏;
购房者成熟:95 后小林通过 "数据 + 实地" 调研,发现某新区房价实际稳定在 5.2 万 /㎡;
长效机制:区块链技术实现信息传播全流程存证(全国人大代表建议);
【结语】
当 98 个谣言账号被禁言,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网络空间的清朗,更是一座城市对万亿级市场的守护决心。正如上海网信办负责人所言:"让流量回归真实,让信心重归理性。"
来源:大司农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