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说龙——(一)叶公甩不掉的大黑锅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12 05:48 1

摘要:提起龙,人们总会想到叶公,这是历史最强热门IP捆绑案例,虽然最后被叶公玩砸了。叶公曾宣称自己是龙的超迷粉,家里的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房屋装修风格也是以龙为主题,妥妥的中国范儿,就冲着这高端私人订制,叶公也不是个普通人。真龙大哥刷到这条应援动态,感动得龙须直

提起龙,人们总会想到叶公,这是历史最强热门IP捆绑案例,虽然最后被叶公玩砸了。叶公曾宣称自己是龙的超迷粉,家里的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房屋装修风格也是以龙为主题,妥妥的中国范儿,就冲着这高端私人订制,叶公也不是个普通人。真龙大哥刷到这条应援动态,感动得龙须直颤:"这届粉丝太顶了!必须安排面基!"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叶公的嘴,骗龙的鬼,叶公一看见真龙,吓得惊惶失措、撒腿就跑,那一刻,简直就是“疯”一样的男子。这一操作把龙哥整懵圈了:"说好的死忠粉呢?我还没开美颜你就脱粉了?"龙曾经在心里预演了无数种见面后的美好场景,只可惜没猜中结尾,也没猜中开头,很是郁闷,虽然自己素颜见粉丝,但平时出镜也是无美颜、无滤镜的,叶公突然的粉转黑,给了龙亿点暴击伤害。

叶公,何许人也?

他原名叫沈诸梁,跟孔子同时代,是楚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水利专家,因受封在叶地而得姓叶,是叶姓始祖。叶公忠于社稷、惠恤万民,甚至在楚国发生白公胜叛乱时平息了叛乱,是一个非常正面的人设,那他是为何成了后世虚伪人物的典型代表,被挂了2000年的热搜呢?

这得从叶公和孔子的一段交往说起。孔子周游列国时,曾慕名拜访叶公,与叶公探讨为政之道,孔子说:“近者悦,远者来”,“近悦远来”指为政者要做到使自己周围的人因受恩惠而喜悦,并使远方之人能闻讯前来投奔。叶公曾向孔子的弟子子路打听过孔子是怎样一个人,子路没有回答,因为他怎么有资格评价老师呢?子贡曾说自己的老师是数仞高墙,普通人根本看不到里面,更无从评价。现在曲阜明故城的南门上还刻着“万仞宫墙”四个大字,正对孔庙,是乾隆皇帝御笔亲书。

说回到子路没有回答的问题,孔子听说此事后,对子路说:“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大意就是,有人问你老师是什么样的人,你就告诉他,你老师是一个把学习当乐趣的人,学得太投入,经常忘了吃饭,甚至连老了都没察觉。

照这个剧本演下去的话,叶公和孔子本应该相见恨晚,一见如故。但两人有些看法相左,比如叶公曾对孔子说:“我们这里有一个很正直的人,他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他告发了自己的父亲。”孔子却不以为然,说:“我们那里不是这样的,在我们那里,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言外之意,连自己的亲生父亲都检举,算哪门子的正直,不就是缺心眼吗?一个主张大义灭亲,一个主张父为子隐,道不同不相为谋,二人终于分道扬镳,我走我的独木桥,你走你的阳关道,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楚王想聘用孔子,被臣子谏阻,儒生们认为楚臣的意见是受叶公的影响,便将这一不满发泄到了叶公身上,文化人的战争,自然是以笔为剑,耍嘴皮子的,于是就有了“叶公见龙而走”的虚构故事,这个故事不胫而走,故事雏形始见于《申子》辑本,到汉代,大儒刘向又将其写进《新序》,刘向是专研鲁史的,加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社会背景,刘向自然尊崇儒家。从此“叶公好龙”的故事广为人知,叶公也因此被抹黑了2000多年。

儒家门人对叶公形象的“改造”,暗含战国晚期“道统”建构的深层动机。钱穆指出:“诸子托古,各饰其说”(《先秦诸子系年》),其实,《韩非子·难三》已见“叶公非好真龙”的论说雏形,至刘向编《新序》,将散见诸子的“好画龙”演化为“好龙而惧真”的完整叙事,完成了从技术官员到虚伪象征的符号转化,这一过程恰印证了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在战国至汉代的文本传播过程中,不同学派通过叙事重构进行话语权争夺,叶公,可以说这种话语权的受害者之一了。

鉴于故事的虚构性,也许有人会产生疑问,叶公好的为什么是龙而非其他呢?仅仅是编故事之人的一时兴起吗?

其实不然,这个故事是在一定事实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加工,并不是完全的凭空捏造。叶公刚上任时,叶地水患严重,为了治水,叶公将水利图画在了自家墙上,并在每个沟渠的出水口画上了龙,这可是“水龙头”的鼻祖了——传说龙是能呼风唤雨的,这样整幅水利图看起来就像是群龙乱舞。叶公泉下有知,一定在歇斯底里地呐喊:“老子画的不是龙!是水利图!”

叶公开创了中国古代小流域治理的先河,他修建的东西二陂水利工程,东陂蓄水,西陂调控,这不同于大禹的传说性治水,叶公在叶邑(今河南叶县)修建的"东西二陂"是首个有明确地理标识的灌溉工程,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水利工程,比西门豹治邺修渠早100多年,比都江堰和郑国渠早200多年。郑州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通过GIS模拟显示:叶公水利系统可使叶邑耕地增加47%。而且叶公借治水工程修建的堤坝,在平定白公胜叛乱时成为天然防线,这种"以水利为国防"的策略,比越国范蠡建蠡城早半个世纪。钱穆甚至通过语境还原指出:孔子所说的“近悦远来”,实为对叶公水利工程吸引移民成效的评价,却被后世曲解为政治哲学命题。后来的儒家典籍刻意淡化叶公治水成就,因其工程理念与孟子“不违农时”的自然农业观相悖。叶公采用的“人力强干预”模式,实为法家“尽地力之教”的思想先声,这种意识形态对立导致其贡献被系统性遮蔽。

成语故事里的“龙”,还有另一深层的含义——孔子的代名词。这个人中之龙,去拜访叶公,没想到传闻爱慕贤才的叶公终因与孔子发生龃龉,导致孔子离叶北返,这让孔子的门生大为不满,认为叶公口口声声说自己爱才,实际上嫉贤妒能,于是借假好龙来暗讽叶公是个伪君子。

儒家天团写同人文,说叶公好龙,还有玩谐音梗的嫌疑,diss叶公“好聋”,不听孔子话。这阴阳水平,当代键盘侠来了都得递烟!

叶公被黑化不仅是学术分歧,更是农业技术派与伦理政治派的路线之争。这种通过典故置换进行的价值评判,是先秦两汉时期的一个典型的叙事传统。

如果没读过点书,都听不出来是在骂人,这就是读书人的本事。有道是“有仇不报非君子”,儒家文化中是有这套逻辑的,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怎么样?”孔子回答:“那你用什么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啥意思?别人对你好,你也要对他好,别人对你不好,直接拿板砖拍他!

唐末黄巢,科举失意,写下了一首《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然后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鲜为人知的是,这个有仇必报的“君子”,还干过一件事,就是杀了唐朝宰相崔沆,起义军杀当官的,并不稀奇,但这个人很特殊,他在当主考官时,录用了一个人,叫崔瀣,这两个名字,你要说纯粹巧合,也不是不可能,只不过都姓崔,一个沆一个瀣恰好能组成词语“沆瀣”,“沆瀣”指的是夜间的水气,屈原的《楚辞·远游》中有“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司马相如的《大人赋》中有“呼吸沆瀣兮餐朝霞”,都这么巧合了,要是不整出来个故事,那吃瓜群众也不答应呀。八卦,可是我们人类老祖宗留下的传统。《人类简史》中说:人类的语言很早就发展成了一种八卦的工具。智人主要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社会合作是我们得以生存和繁衍的关键。对于个人来说,光是知道狮子和野牛的下落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的部落里谁讨厌谁,谁跟谁在交往,谁很诚实,谁又是骗子。就算只是几十个人,想随时知道他们之间不断变动的关系状况,所需要取得并储存的相关信息量就已经十分惊人。(如果是个50人的部落,光是一对一的组合就可能有1225种,而更复杂的其他社会组合更是难以计数。)虽然所有猿类都对这种社会信息有浓厚兴趣,但它们并没有有效的八卦方式。尼安德特人与最早的智人很可能也有一段时间没办法在背后说彼此的坏话。然而,如果一大群人想合作共处,“说坏话”这件事可是十分重要。大约在7万年前,现代智人发展出新的语言技能,让他们能够八卦达数小时之久。这样,他们能够明确得知自己部落里谁比较可信可靠,于是部落的规模就能够扩大,而智人也能够发展出更紧密、更复杂的合作形式。

唐朝的人们充分发挥了老祖宗留下的优良基因,一时间,“座主门生,沆瀣一气”就在大街小巷里传开了。崔沆录用崔瀣那一年是875年,黄巢响应王仙芝起义那一年,也是875年,又巧了。你要是不给这两个人之间拉上点仇恨,都对不起这巧合。怎么着?原来我们这些寒门子弟当不了公务员都是因为有关系户暗箱操作呀?不杀你都对不起我留给后世的骂名,于是,黄巢把崔沆连同一百多人一次性杀光,并且让“沆瀣一气”从此成为了臭味相投的同义词,但平心而论,崔沆和崔瀣,都不是奸臣,崔沆出身于博陵崔氏,还是响当当的名门望族。

历史告诉我们,得罪谁也别得罪手上有笔杆子的人呀!枪杆子里出政权,笔杆子下论忠奸。只有冤枉你的人,才知道你有多冤枉。

来源:文心,雕了个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