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日盘后,我曾撰文指出一个市场规律:A 股单日下跌家数超 4000 家的极端行情,几乎从未连续出现过三个交易日。今日市场走势恰好印证了这一点 —— 尽管指数层面仍有明显调整,但涨跌家数格局已然逆转,上涨个股数量突破 2000 家,市场情绪总算透出一丝暖意。然而
昨日盘后,我曾撰文指出一个市场规律:A 股单日下跌家数超 4000 家的极端行情,几乎从未连续出现过三个交易日。今日市场走势恰好印证了这一点 —— 尽管指数层面仍有明显调整,但涨跌家数格局已然逆转,上涨个股数量突破 2000 家,市场情绪总算透出一丝暖意。然而这份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却没能换来应有的尊重 —— 昨日那篇分析文,竟再度因投诉惨遭平台删除。
这已是我第二次因市场分析遭遇如此境遇。上一次被投诉删文,还要追溯到 5 年前。彼时我发布了一篇题为《当心,XX 指数要跌到 3000 点》的深度分析,文中通过梳理宏观经济周期、资金面流向及技术面形态,层层推演得出结论:XX 指数将先下探 3000 点整数关口,短暂反弹后继续下探至 2800 点,最终在 2600 点附近构筑阶段性底部。为了让普通投资者看懂复杂的分析逻辑,我还特意录制了配套视频,从估值中枢、行业轮动等维度拆解下跌逻辑。那篇图文加视频的内容,当时吸引了数千名投资者观看,不少看过视频的朋友至今仍有印象。可谁能想到,这份详尽的预判不仅没能帮更多人规避风险,反而引来了匿名投诉,最终导致文章下架、账号被封停数月。那次打击之后,我曾一度心灰意冷,几乎放弃了持续输出市场观点的念头。
回望与 A 股相伴的十余载,我始终以敬畏之心观察市场,用专业视角捕捉趋势拐点。2014 年,当上证指数还在 2000 点附近徘徊,多数投资者深陷 "熊市思维" 无法自拔时,我便在WB上率先发声:"牛市的脚步声已近"。彼时经济数据呈现企稳回升态势,货币政策转向宽松释放流动性,资本市场改革红利逐步显现,种种信号都指向一轮行情的启动。果不其然,随后 A 股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上涨,直至 2015 年 6 月 12 日触及 5178 点高位。就在市场一片狂热、"万点论" 甚嚣尘上之际,我再次发文提示风险:"盛宴已近尾声,落袋为安正当时",为信任我的投资者及时敲响了警钟。
2016 年初,A 股经历熔断机制推出后的剧烈震荡,恐慌情绪蔓延至市场每一个角落。1 月 26 日晚间,在多数人对市场失去信心时,我撰写《明天大盘将进入阶段性底部》,一文,明确指出市场超跌后的反弹契机已至。次日,上证指数探至 2638 点后强势反弹,随后开启了长达两年的修复行情。在这期间,我先后发布《3500点目标不变》《一步步向着3500点目标前进》等观点。最终,2018 年 1 月大盘成功到达 3500 点,最高上涨至3587点之后又开始长达一年的下跌,并跌破2016年的低点至2440点。
就在 2440 点出现的前一晚,我通过微博直播和文章双重提醒:"指数跌破 2449 点即可分批抄底",并同步给出首个反弹目标《大盘反弹目标为60日均线》。随着市场逐步回暖,我又发布《确认过眼神 A股牛市来了》,2021 年 3 月 8 日,A 股遭遇单日超 4% 的暴跌,市场一片哀嚎,我却逆势发布《38节跌了? 其实大盘会向着3838点前进》,尽管后来大盘最高上涨至 3731 点后又经历了一轮调整,回到了 2600 点左右,但最终又再次回升到了 3888 点附近。
就在昨日,我精心撰写并发布的一篇分析文章,再次遭到了投诉,随后被平台删除。这种情况让我颇为感慨,上一次经历这样的事情还是在 5 年前,当时我发布了一篇题为《当心,XX 指数要跌到 3000 点》的文章。在那篇文章中,我通过对市场趋势、宏观经济数据以及行业动态的深入分析,详细阐述了 XX 指数将下跌至 3000 点,随后会有反弹,接着再次下跌至 2800 点,最终跌到 2600 点左右的观点。为了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我的分析逻辑,我还随文发布了视频,深入浅出地讲解了 XX 指数下跌的原因。当时,这篇文章和视频也得到了部分投资者的认可。然而,没想到这样一篇用心的分析文章,却引来了投诉,导致文章被删除,甚至还让我经历了长时间的封号。
十余年间,从 5178 点的逃顶提醒到 2440 点的抄底建议,从 2638 点的反弹预判到 3500 点的目标实现,我始终以客观数据为依据,以市场规律为指引,不敢有丝毫懈怠。每一篇分析文章的背后,都是数个小时的数据分析、政策解读和技术复盘;每一个点位预测的提出,都经过了多维度的交叉验证。
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每当市场出现调整,总有部分未能及时规避风险的投资者,将自身决策失误的怨气发泄到分析者身上。他们无视长期预判的准确性,只盯着短期波动的偏差,用投诉、谩骂等方式表达不满。就像昨日那篇基于历史数据总结的规律分析,仅仅是客观陈述市场现象,却依然没能逃过被投诉删除的命运。
投资本就是一场与人性博弈的修行,市场波动更是常态。没有任何一位分析者能做到 100% 精准预判短期走势,我提供的观点始终只是决策参考,而非投资指令。投资者在入市之初就应明白:收益与风险并存,自身才是投资决策的最终责任人。将投资失利归咎于他人的分析,本质上是对自己资金的不负责任。
更令人痛心的是,这种非理性的投诉行为,正在不断挫伤市场观察者的分享热情。当用心撰写的分析文屡屡被删,当专业的市场解读被贴上 "误导" 的标签,越来越多的从业者会选择沉默 —— 最终受损的,还是需要获取有效信息的普通投资者。
十余载 A 股浮沉,我见证过牛市的狂欢,也亲历过熊市的绝望;收获过投资者的认可,也承受过无端的指责。尽管昨日的投诉再次让我倍感无奈,但我依然不愿放弃这份坚守。只希望市场能多一份理性,投资者能多一份包容 —— 尊重每一份专业分析的心血,也正视每一次投资决策的责任。毕竟,在这场跨越牛熊的旅途中,我们本应是携手前行的同伴,而非相互指责的对手。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