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话听起来挺震撼,但细想也不无道理。应用决定产品方向,从汽车行业的智能座舱到自动驾驶,芯片的需求在变,产业也在整合。可放眼国产芯片,从几十年前的技术打压,到如今的逆势反攻,中国“芯”和国内企业是怎么崛起的?
近日,芯擎科技创始人汪凯在分享中提到:“未来芯片厂商不会超过3家,车企会走向合并,芯片厂商也是如此。”
这话听起来挺震撼,但细想也不无道理。应用决定产品方向,从汽车行业的智能座舱到自动驾驶,芯片的需求在变,产业也在整合。可放眼国产芯片,从几十年前的技术打压,到如今的逆势反攻,中国“芯”和国内企业是怎么崛起的?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芯片产业几乎是从零起步,主要依靠进口和仿制。
图源网络,侵删
90年代,国内诞生了第一批芯片企业,如华虹、展讯等,但技术仍然受限于国外。直到2001年,国家提出“909工程”,试图推动芯片自主研发,然而行业整体基础薄弱,导致2003年的“汉芯事件”——这场轰动全国的造假丑闻,让“中国芯”蒙羞,也暴露了国内芯片产业的急功近利。汉芯骗局后,国家加大对芯片行业的整顿,并逐步引导企业走上正轨。
2010年代,中国芯片产业开始崛起,中芯国际等企业陆续突破28nm、14nm等关键节点。
然而,2018年的“中兴事件”让所有人意识到,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无法承受之痛。2019年,华为遭遇美国封锁,麒麟芯片供应链被切断,中国科技企业被迫走上全力自研之路。这场“科技封锁”不仅让国产替代成为全民共识,也促使政府和企业加大投入,加速半导体产业链的国产化。
面对制裁,中国芯片企业没有退缩,反而越战越勇。2020年,中芯国际成功登陆科创板,推动了国内芯片制造能力的提升。2024年,中国四大行业协会联合发声,倡导减少对美国芯片依赖,国产替代加速推进。
今年,华为在高端AI芯片制造领域取得突破,成功提升先进AI芯片的良率,计划量产Ascend 910C处理器。国产芯片不再是“低端代工”的代名词,而是迈向世界一流水平的强者。
为啥如今国外再怎么压,中国“芯”和企业都能顶住?两点原因。
过去“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想法,让80年代自主技术沉沦。可如今,美国技术封锁倒逼中国清醒。华为被制裁后,自研麒麟芯片,中芯国际用老设备硬造5nm,成本高、良率低也得干。国家还投3000亿“大基金”,硬撑国产化。引进技术不再是照抄,而是消化吸收,推陈出新。
华为麒麟芯片
文章开头说的合并、全国大协作趋势,正在上演。华为跟传统车企合作,智能驾驶、座舱技术边做边升级,既帮车企转型,也壮大了芯片生态。
企业数字化也一样,像云表无代码平台,企业应用平台自主“造”个性化系统。企业核心业务人员也能上手,无需懂代码、画个表格就完成,门槛低、自主性强,真正让企业管理软件用得上,用的好,把数字化自主权交到企业自己手上。
很多人认为国内的无代码、低代码平台就是个玩具,只能做个轻量级的软件应用,但国内已经有很多无代码平台显露头角。
像上文提到的云表,其开发团队出身自前WPS研发部,独创了表格编程技术,全中文描述界面,能开发MES、WMS、ERP等复杂企业系统。像国内的华为、中国电信、许继电气、恒逸石化等20万+企业都用上了它自主搭建系统。
其实,不难看出,像华为BU、中国芯、云表平台等,这种技术企业与企业“一盘棋”的协作,让技术落地更快、更实用。
中国芯片虽然从最初的风雨飘摇到如今的自主自强,再到如今突围,靠的是前辈们的坚持、当下的血性。华为、中芯国际等国内企业在芯片界闯关,企业数字化用云表这类无代码国产平台降本增效,国产科技正全面崛起,未来可期!
PS:你对于国产芯片和国产软件不惧国外技术封锁,有什么新看法,欢迎交流。
文 | eamon
来源:云表无代码平台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