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类文明演进的宏大叙事中,传播网络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跨越无垠时空,编织起绚丽多姿的文明锦缎。从殷商甲骨文的古朴镌刻,到当代量子比特的高速跃迁;从丝绸之路驼铃悠扬的文化交融,到数字丝绸之路比特流的无界奔涌,传播作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核心动力,持续谱写崭新
《国际传播评论》首期封面图
在人类文明演进的宏大叙事中,传播网络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跨越无垠时空,编织起绚丽多姿的文明锦缎。从殷商甲骨文的古朴镌刻,到当代量子比特的高速跃迁;从丝绸之路驼铃悠扬的文化交融,到数字丝绸之路比特流的无界奔涌,传播作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核心动力,持续谱写崭新篇章。传播网络既是权力的容器,也是解放的通道。传播学一直在寻找理想交流的可能性,但由于蒙上“文明冲突论”的阴影,加上历史、战争和冷战的影响,受到政治力量、经济利益和文化差异等多种复杂因素作用,国际传播视域下的人类交往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充满冲突。从哈德良统治下的罗马帝国,到今日特朗普时代的美国,战争是解决国际争端的首选。文明的兴盛与衰落,帝国的崛起与灭亡,连绵不断的狼烟战火,此起彼伏的杀戮与仇恨。黑奴的苦难、南京大屠杀、卡廷惨案、纳粹主义和极端恐怖组织的兴起、种族主义与难民潮……历史写满了苦难与杀戮。似乎维持一种秩序就需要暴力——无论是硬暴力还是软(冷)暴力。当一个情景被定义成真实,且按照这一情景去行动时,其结果就会成为真实的。以英美为主导的西方社会,一直以一种防范怀疑的心理,来对待非西方的“他者”,引发了全球性的动荡,文明冲突论似乎正演化成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
在今天全球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吞噬和消灭“他者”显然已经不再可能了,而数字技术给人类交往又带来新的可能性,数字平台具有更强的可供性与媒体丰富性,是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对话的物质基础设施的保障。因此,国际传播需要而且也可以从新逻辑出发思考,建构事实共享、价值共振和情感共鸣的全球共通理论来重构国际传播的视野,打破传统“我们”与“他者”二元对立思维,导向全球共通的人类交往新向度。换言之,重构国际传播的新逻辑,意味着要超越传统的“文明冲突论”框架,转而寻求一种更加包容、多元共通的交流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关注信息的传递,更重视信息背后的文化和价值观的交流与理解。在这样的框架下,国际传播不再仅仅是信息的单向流动,而是变成了一个复杂的交往网络,是多重互动的过程,其中包含了对话、协商和共识的形成,也充满着冲突、交锋和分裂的张力。但我们相信,通过多维的交流与争锋,文化间主体间的差异可能可以转化为一种能动的资源,从而促进全球社会的和谐与共融,毕竟人类到各种非人类的智能主体,只能共有这一个地球,这一个宇宙。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社交媒体的即时性、多样性让每个公众在线参与的情感联结与共鸣更容易达成,但情感的互动与情绪的感染,容易导致群体极化,理性与批判的声音以及少数人的观点容易被群体的激情的声音压抑。从现代性的视野看,事实共享是建立在真实、全面、客观的事实传递的基础之上的,任何对事实的垄断和遮蔽,都可能切断人类交往的基础;价值共振虽然是成就彼此认同的路径,但数字交往能够在即刻的“刺激-反馈”中织就“信息茧房”,容易在同质性的群体间形成价值共振,这显然是不利于主体间通过观点互惠而成就彼此的。因此,真正的价值共振需要敞开,即向所有他者与不同的敞开。因为真正的交流是一种双向的理解与共鸣。唯有真正的共鸣,敞开的对话,各方才能够在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更为深入的信任关系,为未来的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胡塞尔提出了“主体间性” 就是强调当自我认知到自身与其他主体具有身份上的“对等性”时,自我与他者才能建立起“主体间”的联系,形成一个共享的“生活世界”,并强调这一世界并非是完全主观的,而是基于主体间的交流确立的。是以哈贝马斯将主体间性引入人际交往的实践领域,提出主体间交流的理想状态建立在理性和平等的基础之上,不仅能形成相互的理解和共识,不同文化也会在承认彼此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对话、交流、融合、共生,并通过差异互动建构新的意义。总之,“世界”是什么样子,是由“我们”一起来建构形塑的。
正是出于这一考虑,我们决定创办《国际传播评论》。我们将坚守跨文明对话的立场,以“创新驱动”与“价值融通”为核心理念,致力于探索并构建国际传播新范式。本刊以“全球共通”“互惠性交往”作为破解范式危机的理论钥匙。我们强调主体间性的平等对话的重要性,认为尊重差异与互补才是真正的文明对话,对是通往“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的全球交往伦理。因此本刊将从如下几个维度来推动国际传播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变革:
1
建立思想实验场:本刊设立 “学术对话”“前沿洞察”“学术新锐探索”“东方智慧”“国际传播自主知识体系创新”等栏目,开展前沿性学术辩论与对话。本刊不以学者学术身份为首要考量,而注重学术创新与思考深度。
2
重视跨学科视角:本刊将汇聚多学科智慧,包括新闻传播学、政治学、哲学、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学、社会学、文化语言学等学科,举办跨学科工作坊,探索国际传播交叉领域,打造学术新高地。
3
提供战略性决策:国际传播不仅需要深度理论探索,更需解决现实困境。因此,本刊亦作为国际传播战略智库,直面国际传播实践难题,提供战略性策略参考。
4
打造公民训练营:在网络化、智能化知识生产新阶段,理论知识创新不再局限于象牙塔学者,而应是社会智慧的集纳与整理。本刊将邀请公众参与知识生产,实现知识共建共享。
总之,在技术加速主义与文明保守主义的双重张力下,《国际传播评论》将以批判性思维为指引,以跨学科方法为工具,持续绘制并更新全球传播认知版图。我们深信:真正的传播创新是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的辩证统一,既需要诺伯特・维纳式的技术预见,也离不开甘地式的道德觉醒;终极的全球共通是差异中的共契,而非强制的趋同。这需要我们在“交往理性”与“和而不同”之间找到平衡点。智能时代的传播革命,应当服务于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而这更取决于不同文化的创造性对话。站在文明演进的新起点,本刊愿与全球学界共同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视野的国际传播理论体系,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学术智慧。让我们以学术之光照亮文明前路,在技术与人文的交响中谱写全球传播的新篇章!
《国际传播评论》编辑委员会
2025年3月
当前,国际传播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全球信息传播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然而,中国的国际传播效力与其不断提升的国家实力并不匹配,已成为制约中国发展和崛起的重大障碍之一。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的国际传播体系未能完成与数字时代和新国际形势相适应的范式转变,仍然受制于旧有的理论体系和路径依赖。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首次明确提出“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这一新的历史使命。如何重构国际传播格局,完成从旧范式到新范式的转变,不仅要求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全面的创新和突破,更亟需提供一个完善的指导手册丰富国际传播的研究框架、厘清国际传播的研究脉络,助益于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为了推动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学术与业界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推出面向国际传播、全球共通的全新集刊《国际传播评论》,现诚挚面向学术界征稿。《国际传播评论》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主办,浙江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承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郑永年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吴飞教授和方兴东教授担任联合主编。以创新为准绳,以全球共通为核心理念,立足传播学,面向新文科新社科,以跨学科的视角、以学术的方式,回应数字时代人类全面互联共通的重大机遇、重大挑战和重大基础理论的创新突破。我们欢迎国内外学者和传播行业专家积极参与,分享您的研究成果和前沿思考。
期
刊
理
念
1. 高举创新大旗,以创新为根本标准
我们鼓励站在时代前沿的创新思维,倡导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创新将是我们选稿和评审的核心标准,期望每一篇稿件都能为学术界和实践领域提供新的启示与突破。
2. 全力激励年轻学者,新思维新力量
我们特意为年轻学者提供广阔的发表平台,不论是资深学者还是初出茅庐的青年才俊,都能够在此展示您的研究成果。我们相信新思维与新力量是推动学术发展与传播变革的重要动力。
3. 回应时代重大问题,策划重磅专题
《国际传播评论》不仅关注理论研究,也紧跟时代步伐,定期策划与时代发展相关的重大专题,以回应全球和区域传播领域的紧迫问题,推动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
4. 跨越学界影响力,面向政产学决策者
我们期望在传播学术研究的同时,能够为政产学各界的决策者提供价值。学术成果不仅服务于学术圈,还要为社会的决策和传播实践提供参考和支持,推动学术研究的社会化和影响力。
我们通过“公号首发—知网上线—印刷出版”的三级传播方式,确保学术成果的广泛传播,确保您的研究能够在网络平台和学术圈内快速传播与共享。
征
稿
要
求
我们诚邀学者们围绕“全球共通”主题,撰写符合以下方向的稿件:
1. 常年重点选题
全球共通:着力推进国际传播基础理论创新,理念创新和战略创新
数字地缘政治:立足时代前沿,关注世界格局之变,关切人类未来命运
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基于学理提供理论、方法与对策
国际传播历史新解:重构历史视野,重估历史进程,再造新知识体系基石;
2. 阶段性重点选题
DeepSeek与国际传播;
超级平台的国际传播机制与实践
文化出海战略与实战;
企业出海战略与实战:央企、民企和互联网企业等;
区域国别国际传播战略研究;
人机融合时代的国际传播前瞻探究;
全球南方与一带一路国际传播战略
……
3. 首期重点关注选题:DeepSeek与国际传播
DeepSeek事件标志着全球传播格局和全球网络治理进程的重大改变,也彰显了国家软实力与国际传播的范式转变,更昭示着大国博弈与数字地缘政治的新趋势,同时也孕育着面向未来的中美互联网合作新机制的新方向和大国博弈的新模式。《国际传播评论》首期征稿聚焦“DeepSeek与国际传播”议题,重点探讨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如何重塑全球信息传播体系,特别是在国际新闻、公共外交、跨文化交流、国家形象构建等领域的应用与挑战,探索如何利用DeepSeek等AI技术促进全球信息共享、公平传播与多元文化共生,为全球传播格局的重构提供新视角。
我们欢迎新闻传播、国际关系、法律、公共管理、计算机等各学科专家学者,多角度、全景式研究与解析这一主题。投稿选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向:
DeepSeek背后的人类传播变革
DeepSeek与全球和中国AI市场竞争格局之变
DeepSeek与中美科技博弈的影响与趋势
DeepSeek冲击波:教育、就业、传播等各领域图景
从哲学角度思考DeepSeek开启的全民AI时代
全民AI时代的社会问题、社会变革和国家治理挑战
全民AI素养与弥合智能鸿沟
DeepSeek模式启示与创新理论的突破
DeepSeek与国际传播格局重构
在稿件要求方面,我们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与实践的深度融合。稿件请严格按照学术规范进行撰写,确保论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学术性与实践性。此外,我们也欢迎与国际传播相关的书评来稿。
投
稿
说
明
1. 投稿方式
请将稿件发送至指定投稿邮箱inter_comm_comment@163.com。收到稿件后,我们将进行初步审查,符合要求的稿件将进入同行评审流程。
2. 审稿周期
我们秉持高效、严格的审稿流程,确保您的稿件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专业评审反馈。
3. 出版周期
《国际传播评论》每年出版四期,优秀稿件将在下一期中精选并正式刊发。
4. 稿件格式
《国际传播评论》对稿件格式没有严格要求,稿件一旦录用后,我们会根据期刊的排版规范,统一要求进行格式调整。
本文转自 | 浙大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来源:再建巴别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