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观察||微短剧、视听+、AI智媒,网络视听大会聊透行业前沿议题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9 00:12 1

摘要:3月27日,第12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在蓉开幕。从长视频生态破局到微短剧创作痛点剖析,从传统文化新表达到AI智启新文艺,数据、算法、算力“三驾马车”驱动网络视听行业生态不断变革,这场汇聚了无数行业领军人和从业者的盛会,无疑是在新语境下重新审视、叩问、探讨问题解法

文 | 芷潇

来源 | 看电视

科技强劲驱动,变化日新月异。在此刻,没有什么比一场深刻共话来得更及时,去不断提出好问题,去寻找一个推动行业发展蹄疾步稳的未来确定性。

3月27日,第12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在蓉开幕。从长视频生态破局到微短剧创作痛点剖析,从传统文化新表达到AI智启新文艺,数据、算法、算力“三驾马车”驱动网络视听行业生态不断变革,这场汇聚了无数行业领军人和从业者的盛会,无疑是在新语境下重新审视、叩问、探讨问题解法的良好契机。

经过首日的高频思维碰撞,9场精品论坛已落下帷幕,微短剧、视听+、AI智媒是大会上半场热议的重点话题。

当微短剧已经从野蛮生长渡向精耕细作,行业是否需要更系统、科学、量化的指标来打造一套强适应性方法论?“视听+”的经济潜力,又在新周期中爆发了怎样的消费增长点?AI浪潮席卷网络视听产业,该如何锚定人之创作主体性?弥漫着热潮与希望,本届网络视听大会将三大关键词论了个透彻。

微短剧:

观众从未拒绝深度,只是拒绝冗长

德国社会学家罗萨曾提出“加速社会”的概念,意在表示一种被碎片化切割的时间节律。从文化消费和娱乐产品的维度来看,这种丰富琐细的现代生活状况,伴随着“竖屏美学”等特定技术范式的发展,已经被崛起的微短剧所重构。

3月27日下午,“精品微短剧创作论坛”人潮拥挤,座无虚席。观众翘首以盼的重头戏,是嘉宾对于微短剧行业的深入解析和未来机遇分享,其中就包括由爱奇艺影视文学研发中心总经理张晓媚带来的《给碎片时间一记「故事重拳」——微短剧内容创作分享》。

微短剧就是要用更少的时间承载更大的价值,观众从未拒绝深度,只是拒绝冗长。”演讲指出,要解决行业规模急剧膨胀伴随而来的创作困境,首先需要找准微短剧的定位。作为一种“精神代餐的供给者”,它用更精密的叙事节奏,在有限时间里释放最强的情绪。

而步入微短剧强劲发展的快车道,尤其需要厘清的是,短不是要做糙,小也不是做浅,“短剧的突破点需要在长剧和微剧之间找到更强的吸引力,微剧的突破点是需要从流量之上,转向价值更新。瞬间的快感其实无法长久。

从受众调查上看,5-20分钟的横屏短剧高线城市用户占比略高,这种在长视频基础上经过减重后的半独立“电子榨菜”,更适于通勤、用餐等日常场景,观众付费意愿更强。而1-5分钟的竖屏短剧受众更集中于中青年和银发群体,下沉市场占比较高,以独立、私密的“情绪风暴”收割大量用户注意力。

从情绪到谈资,微短剧要击中的不只是先抑后扬、直情抒发的爽叙事,更是一种可解压、映射和完成个体成长的新社交货币,比如爱情向观众提供一种极致的情感关系,悬疑在尺度和反转上做到强刺激,喜剧着重挖掘笑点的密度以及话题度等等,无论是情节内容还是影像呈现,在内容迭代上都需要更有形式感和创新性。

而在人物塑造方面,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视听研究室主任冷淞在主论坛演讲中所提到的,受青年受众喜爱的微短剧的创作底层逻辑,实质上是给予人物以“正能量反叛精神”和“不服输+不放弃+不好惹”的反转式人物设计。人物的反差、关系的反制、场景的反顾、金句的反思,让微短剧在虚拟影像中充当着大众情绪的按摩师,书写着短篇幅的温暖现实主义。

另外,除了在短时间内重塑用户的文化消费习惯,微短剧还与游戏、网文并列,成为当前文化出海新三样。无论是版权保护条例,还是出品方、内容方的经营变现链路,都正在交流的融合脚步中得到进一步完善,将全球网络视听卷入迅疾却平稳的竖屏风潮。

可预见的是,在未来,思想深度、情感浓度、文化厚度将成为打造爆款微短剧的重要着力点。唯有让情绪撩拨升维向普适情怀,让生硬穿越升级为合理转场,将俗套剧情提炼为金句哲思,微短剧这门“崛起的第三类”视听形式,才能让“短”内容的影响力变得更“长”一点。

视听+:

以数字激情激活产业联动潜能

从景生文旅到文旅造景,从传统推介到长中短视频矩阵齐助力,“视听+”的经济活力在过去一个观察周期中依然不减增长趋势。

依托于乡村振兴、产业协同以及县域经济建设等顶层设计引领,本届大会推出“视听赋能县域经济发展论坛”“视听+体育产业发展论坛”等精品论坛,从价值共创、影视赋能等方面分析大小屏的动能释放路径。

首先在“视听+县域经济”方面,论坛强调了“乡愁”之于视听内容创作的重要性,指出影像应深挖地缘、亲缘和乡土情结之于中国人的独特链接,从而唤回一种具有强归属感的心理接近性,“让乡土中国的心跳声通过屏幕传递到每个渴望诗意远方的都市灵魂里。”

目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有三点,分别是动能断层危机、要素虹吸困局和治理能力滞后,亟需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或通过重点产业转型进行战略路径的焕新。因此,具有低门槛、易操作、用户基数大的短视频成为具有巨大开拓空间的数字领域

但与此同时,论坛亦指出了“视听+”落地困难和成功案例缺位的现实问题。

全国2800多个县,为什么有的能靠一碗螺蛳粉出圈,有的却守着金山银山不为外人所知,差别就在文化翻译的功夫上。”视点分散、理解浅薄、品质欠佳,都是“最后一公里”传播梗阻的潜在因素。正因如此,不同的传播者应在传播过程中担任不同的角色。

以文旅IP破圈为例。在此过程中,主流媒体凭借强大的公信力和内容制作能力,毋庸置疑地担当着“超级引擎”的角色。和美乡村中国行、央小满、《风物出圈记》等视听项目的推出,让一群明星、一次体验、一款产品、一套包装成为吸引人们奔赴向一座小城的理由。而诸如短视频达人、大众创作者则从微观视角进行内容补足。

助农短视频和相关数字品牌扶持计划,将与长视频剧集的“文旅共融”脚步齐头并进。从影视从业者到泛社会化创作者,从大屏集群效应蔓延向小屏移动消费,“视听”一子落而满盘活,让山水田林长出了金银,也让乡土文化在年轻人的心里扎下了根

再观“视听+体育产业”论坛。与县域经济发展不同的是,以体育赛事为核心的体育产业在视听创新上更偏倚向技术的革新,央视网总经理王冰松将其概括为“感官革命、情感共振、生态交响”,意在从观赛体验、体育文化和多元共赢三方面进行提升。

“视听+体育”的创新始于赛事,又不止于赛事。视听内容不仅能在最直观的观赛体验上消融屏幕隔膜,而且从将体育赛事转化为社会情感连接器,让更多用户产生情感与文化共鸣,进而持续拓展体育产业市场规模,续航“跟着赛事去旅行”流量浪潮。

由此,通过这两场精品论坛我们可以管窥到,“视听+”的产业联动潜能依然存在巨大的增量空间。延伸来看,文旅、体育、县城经济,乃至线下演艺、非遗传承,都能与网络视听产业联袂构建多元共赢的想象生命体,打造希望洋溢的影像胜景。

AI智媒:

开启影视工业变革的新基建

犹记得11th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AIGC还是一个新颖且充满未知性的话题。一年过去,AI赋能数智媒体和文艺创作依然是参会者关注的重点,但在趋势研判和成果分享上,嘉宾们显然给出了更明晰、具有参照性和经验价值的行业“干货”。

大会设置了密集且重磅的AI主题论坛,从大模型、超高清、云技术等多方面进行专业解读。其中,创作者应如何在技术潮流中锚定身份定位、AI开启影视工业变革新纪元,是两大值得深入解读的话题。

首先是AI技术在内容产业的有效投入和影视工业化变革趋势。其中,学习强国、快手、芒果TV、华策影视等多家平台就内容生产方面给予了相关案例分享。

譬如,芒果TV以《歌手2024》的全程直播为例,展示了互联网电视的超高清视听打造;爱奇艺推出《我的阿勒泰》进行超高清落地流程讲解,讲述影像在制片、收音、编码、字幕、质检等各环节的重难点突破;而学习强国则介绍了AIGC技术应用于传播矩阵建设的探索成果,如何在逻辑严谨的公文写作中推动主流媒体与前沿技术融合共生。

借用龚宇在开幕式上分享的观点:“科技创新可能永远在颠覆式地改变我们的行业,我们要通过改变和优化规则来提高工业化水平,用科技的力量把规则实现得更好。”这是时下以AI智媒促进影视行业大幅提质增效的重要契机和机遇。

但与此同时,行业在积极展望的同时,依然保持着理智审慎的态度。代表话题为“智媒时代中,创作者应如何寻回自身主体性”。

关于这个问题,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司长冯胜勇的回答是,“要以价值为锚,做有方向的提问者;以创意为核,做有水平的提问者;以安全为盾,做有底线的提问者”。

现如今,网络视听行业站在“过去未去,未来已来”的十字路口。全自动高效内容生产的背后,是原创力匮乏与深度伪造风险;算法分发的便捷性之下,是潜藏的文化折扣与数据陷阱;制作流程简化的理想之外,是前期难以估量的巨大投入和试错成本。

一年的飞速发展,让技术赋能从展望走向落地,让攻坚难点从飘渺走向具体,但问题的出现并非就是一件坏事。正如冯胜勇在演讲之初即抛出的观点——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明确问题,寻找答案,方能拥抱具有无限可能的未来

综上,长与短,传统与新兴,或许之间并不存在一方压倒另一方的二元线性逻辑,而是一种动态弹性的交互实践关系。洋溢着热潮与希望,本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首日即释放无数精彩观点,凝聚行业前沿议题。还有精品座谈尚未结束,让我们持续关注。

主编:罗姣姣

文:张芷潇

排版:张芷潇

来源:看电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