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悉,2025年3月28日,中核集团宣布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HL-3)取得历史性突破: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与电子温度"双亿度"运行,其中核心温度达到太阳内部温度的6.6倍(太阳核心约1500万摄氏度)。
“人造太阳”并不是我们所谓的太阳,而是可控核聚变,目前中国的“人造太阳”技术名列世界前茅,据悉,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双亿度达成。
据悉,2025年3月28日,中核集团宣布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HL-3)取得历史性突破: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与电子温度"双亿度"运行,其中核心温度达到太阳内部温度的6.6倍(太阳核心约1500万摄氏度)。
根据专家介绍:“中国环流三号”双亿度成就,标志着我国可控核聚变研究正式挺进燃烧实验阶段,为人类获取终极清洁能源迈出关键一步。
作为全球第四代磁约束托卡马克装置,中国环流三号凭借三大核心创新,在受控核聚变研究领域实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跨越。
首先,在能量约束方面,科研团队独创的“芯部磁流体稳定性控制技术”,有效抑制了长期制约等离子体温度提升的不稳定性,成功实现了装置在1亿度高温下的可重复放电,为未来的聚变堆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在诊断系统方面,环流三号配备了自主研发的国际首套2微米级精度三光栅光谱仪。该设备将等离子体密度测量误差降低至国际同类设备的50%,显著提升了测量精度,突破了高温等离子体精准测量的世界性难题。
最后,环流三号的核心控制系统——CODIS,实现了毫秒级的动态调控能力。该系统凭借卓越的性能和可靠性,已成功应用于全球十余个聚变装置,被誉为聚变研究领域的“最强大脑”,彰显了中国在聚变控制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
中国环流三号通过在能量约束、诊断系统和智能控制等方面的创新突破,不仅提升了自身性能,也为全球聚变研究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必将推动人类早日实现清洁、高效的聚变能源。
最新能源科研成果中“双亿度”参数的实现,标志着受控核聚变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其对未来能源格局的影响不容忽视。
此次突破性进展的核心在于,相较于2023年百万安培电流运行阶段,等离子体约束时间已突破百秒量级,能量增益因子(Q值)更是实现了三个数量级的跃升,同时燃料自持率也逼近理论临界点。
项目总设计师:在直径仅8米的真空室内创造出堪比太阳核心的极端物理环境,意味着该装置已具备开展氘-氚聚变实验的先决条件。这一里程碑事件表明,我们距离实现净能量输出(Q>1)的目标仅剩最后的技术攻关。
尽管距离商业化应用仍有诸多挑战,“双亿度”参数的成功突破证明了受控核聚变的巨大潜力,预示着未来清洁、高效、可持续能源供应的可能性。它不仅为解决全球能源危机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将在科学技术领域引发深远影响,进而推动能源格局的变革。
中国核聚变技术正经历着从学习跟随到自主引领的深刻转变。这一转变体现在多个层面,彰显了中国科研实力与技术创新的显著提升。
首先,中国已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并拥有主导权。超声分子束加料技术成为ISO国际标准,标志着中国在该领域的技术成熟度和影响力获得国际认可。这继热氦检漏技术之后,成为中国主导的第二项核聚变领域全球标准,体现了中国在技术标准上的话语权日益增强。
其次,中国正向国际核聚变项目输出自主研发的核心设备。包括紧凑型汤姆逊散射仪在内的二十余套设备已出口至ITER等国际项目,证实了中国核聚变设备的可靠性和先进性,为国际合作贡献了中国力量。
最后,中国在技术路线上积极探索创新。全球首个球形托卡马克装置SUNIST(太阳神)的投入运行,与传统环形装置形成技术互补,为未来聚变堆的设计与优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总之,无论是国际标准的制定,核心设备的出口,还是技术路线的创新,都充分表明中国核聚变技术正摆脱以往的跟随状态,逐步迈向自主引领的崭新阶段。这一进步不仅对中国能源结构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全球核聚变研究贡献了中国智慧。
来源:八戒说科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