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里的科学家丨高士其:轮椅上的科普巨匠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9 00:12 1

摘要:翻开课本,张衡、毕昇、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这些写入其中的闪亮名字,将科学火种植入一代代学人血脉,构筑起成长路上的精神底色。北京市科协推出“课本里的科学家”专栏,聚焦中小学教材中提及的科学先驱,带您走近那些孩子们在教室“遥望”的身影——他们或仰望星

翻开课本,张衡、毕昇、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这些写入其中的闪亮名字,将科学火种植入一代代学人血脉,构筑起成长路上的精神底色。北京市科协推出“课本里的科学家”专栏,聚焦中小学教材中提及的科学先驱,带您走近那些孩子们在教室“遥望”的身影——他们或仰望星空,或俯首实验室,以好奇心为火种,照亮科学探索之路。

在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

“快乐读书吧”专题中

高士其的经典科普作品

《灰尘的旅行》被列为推荐书目

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拓展阅读

高士其的科普作品(部分) 图片

高士其

延安第一位红色科学家

中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半个世纪以来

他在瘫痪的情况下

写下数百万字的文章

引导一批又一批青少年

走上科学道路

被亲切称为“高士其爷爷”

本期让我们一起

探寻 他的人生故事 以笔为剑开启科普“战斗”

高士其,原名高仕錤(jī)。20岁考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22岁进入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深造。在攻读医学博士学位期间,他不幸因一次实验意外感染病毒,导致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1930年回国后,高士其用颤抖的、快要瘫痪的手,以笔为剑开启科普“战斗”。在发表第一篇科学作品《细菌的衣食住行》时,他特意把自己的名字由“高仕錤”改成了“高士其”,以此明志:“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钱。”

写作中的高士其 图片 “炎黄春秋杂志社”公众号 从1935年到1937年,高士其写下了《我们的抗敌英雄》《抗战与防疫》《细菌与人》,以及长篇连载《菌儿自传》等近百篇科学作品,并汇编成册,作品广为流传。 在《我们的抗敌英雄》中,高士其将细菌比喻为日本侵略者,把白血球比作抗敌英雄,既通俗易懂,又有鼓动性。 名副其实的红色科学家全面抗战爆发后,高士其离开上海,克服重重艰难险阻,于1937年11月25日辗转到达延安。毛泽东、周恩来和陈云等中共领导人闻讯后,专程前往其居住的窑洞看望。陈云在交谈后称赞他是“延安第一个红色科学家”。 到延安仅两个月内, 高士其就组建了延安的 第一个科学技术团体 ——边区国防科学社, 继而组织农工展览会, 出版“国防科学特辑”, 将基本科学技术常识 传播给边区民众。 高士其发表的《国防科学在陕北》一文(1938年) 图片 1939年, 高士其光荣加入 中国共产党。他后来回忆道:“从那时起,我有了新的力量和方向,有了党的依靠,我对敌人、对疾病、对一切困难,都是无所畏惧的”。 随着病情日益恶化,高士其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创作。很多时候,他口述内容请人代笔,以此方式完成了大量科学诗作。其 撰写的 《自然运动大纲》 《跃进三百年序》 《新科学与新民主》等科学论文, 笔锋尖锐, 极具战斗性。

科普薪火照后人新中国成立后,高士其全身心投入科学普及工作。他 用500多万字的 科普和文学作品 陶冶了几代人,在 繁荣科普创作、 壮大科普队伍, 推动科普事业发展方面 作出重大贡献。 20世纪50年代,高士其会见中学生 图片高士其重视大众科普,特别重视儿童科学文艺的提倡。1961年,高士其参加科协会议时发言说:“在这里,我想为青少年说几句话,为孩子们说几句话。”他提出两点希望,一是指出“科协有责任和共青团、教育部门合作,更广泛地、更深入地把青少年科学技术活动开展起来”;二是希望“每一个学会都应该动员起来,各就自己的知识领域之内,编写几本给青少年看的通俗科学读物,不要以为这种工作只是文学家的事,只是出版社编辑们的事,它也是我们科学工作者的事”。后来,高士其又向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科普工作的四点建议》。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胜利召开。高士其以病残之躯投身 科学热潮,夜以继日地进行创作。紧张的工作,使他大病一场,还剥夺了他的口述能力。对此,高士其感到十分痛苦,但他不甘心向厄运屈服,毅然拿起笔锻炼写字。他用僵化变形的手夹着笔一笔笔地写着,刚开始一天只能写几十个字,慢慢增加到一百多字、二三百字,最后达到每天写一千多个字的水平。 1988年12月19日, 83岁高龄的高士其与世长辞。 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 将3704号行星命名为“高士其星”。

1995年,在高士其90年诞辰之际,中国科协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高士其基金委员会”,并设立了“高士其科普奖”,旨在对全国学科学、用科学的优秀青少年进行表彰,这是对高士其的最好纪念。

参考资料:

1.“中国科学家”公众号.坐推车参加开国大典,他是延安第一位红色科学家

2.“中国科技教育”公众号.[科技教育家]高士其

3.“炎黄春秋杂志社”公众号.他是延安第一个红色科学家,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写出500多万字科普和文学作品

4.高志其.“生命呵,你是一只神鸟”——缅怀我的父亲高士其

制作:北京市科协融媒体中心

记者:吴洣麓

制图:吉振

来源:莱娜探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