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日,国家标准委与工信部联合印发《工业母机高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方案》,首次以“标准”为切口向产业开刀:
——两部门重磅文件全解读
一、政策落地
9月1日,国家标准委与工信部联合印发《工业母机高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方案》,首次以“标准”为切口向产业开刀:
2026年目标:高质量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制修订标准不少于300项,牵头制定≥5项国际标准,国际标准转化率90%。2030年愿景:减材、等材制造标准整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部分增材制造标准世界领先,形成“中国标准即世界标准”的话语权。二、六大子体系,一张图看懂“卡脖子”清单
文件将产业链切成34个大类、17个小类,形成六大标准子体系:
1.基础通用(底座)
2.设计配套(CAD/CAE接口)
3.制造装备(五轴机床、龙门加工中心)
4.制造工艺(复合增材、精密锻造)
5.检验检测(激光跟踪仪、在线监测)
6.行业应用(汽车、航空航天场景标准)
三、为什么是现在?
需求端:新能源车、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三大万亿赛道同时放量,高端机床缺口超10万台/年。供给端:欧美日出口管制升级,国产替代窗口期仅剩3-5年。技术端:数字孪生、AI算法、5G远程运维已成熟,标准滞后成最大瓶颈。四、产业链“标准红利”地图
主机厂:科德数控(五轴龙头)、海天精工(大型龙门)直接受益高端机型标准迭代。数控系统:华中数控、广州数控将主导“国产高档数控系统”国标制定。功能部件:秦川机床(丝杠导轨)、昊志机电(主轴电机)参与关键子标准起草。检测设备:思瑞浦、苏试试验承担精密检测标准验证平台。材料刀具:中钨高新(硬质合金刀具)、欧科亿(涂层刀片)切入“刀具寿命与切削参数”新标准。五、风险提示
标准落地不及预期、海外技术封锁升级、下游需求波动。
一句话总结:
这不是一份普通文件,而是一张“国产替代时间表”——谁能率先把自己的技术写进这300项标准,谁就能在下一个十年里定义全球工业母机的游戏规则。
来源:A股观市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