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1922年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一次演讲文稿,后收录于《饮冰室合集》。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剧烈变革,传统科举制度废除,新式职业教育兴起,但许多人对职业选择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梁启超结合儒家伦理与现代职业观,提出"敬业乐业"的理念,旨在引导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敬业与乐业》梁启超课文全解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1922年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一次演讲文稿,后收录于《饮冰室合集》。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剧烈变革,传统科举制度废除,新式职业教育兴起,但许多人对职业选择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梁启超结合儒家伦理与现代职业观,提出"敬业乐业"的理念,旨在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破除"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旧观念。
梁启超深受儒家"力行近乎仁"思想和西方实用主义影响,强调劳动的神圣性。他本人一生涉足政治、学术、教育等多领域,始终践行"敬业乐业"精神。此文既是对青年的职业启蒙,也是他对自身人生哲学的凝练表达。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今江门市新会区)人。与其师康有为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今有《梁启超全集》。
文体知识
演讲词,是指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文稿。在各种会议上,它用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发表意见和主张,提出号召和倡议。演讲词具有针对性、鲜明性、条理性、通俗性、带有适当的感情色彩等特点,有叙事型、说理型、抒情型三种类型。
课文解析
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专心致志于学业或事业,与人相处得很好)和《老子》(《老子》:也称《道德经》,道家的主要经典,相传为春秋时期老子所著)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开篇点题,明确了文章立论的来源与基础。作者通过引用并重新诠释古典文献中的思想,为自己的论点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古典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比喻独一无二的门径。法门,指修行入道的门径。)。【开宗明义地提出“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的中心论点,言简意赅,观点鲜明,使听众容易理解。】
第一部分(1):提出论题,引用格言,提出“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的中心论点。
本题主眼(主要的着眼点,意即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自然是在“敬”字、“乐”字。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理至易明(道理极容易明白)。所以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指出“有业”是“敬业”和“乐业”的前提,引出对“有业”之必要的论证。】
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语出《论语·阳货》。整天吃饱了饭,不肯动脑筋去做点儿事,这种人是很难造就的呀)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语出《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和大家整天混在一起,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只是卖弄小聪明,这种人是很难教导的呀)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引用孔子的话为论据,论证了“有业”的必要性。作者巧妙地揭示了无业游民的弊端。孔子对于那些饱食终日却无所事事、以及群居时言谈琐碎、缺乏深意的人表示了深深的忧虑与不满。这不仅是对古代社会现象的批判,也隐含了对现代社会的警示。】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唯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进一步强调了有业的重要性。作者通过夸张的手法,将无业游民的问题推向极致,指出即使是圣人也难以解决这一问题。这不仅是对无业游民的严厉批判,更是对有业必要性的深刻阐述。】
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怀海禅师(720—814),唐代禅宗僧人,因为居住在百丈山(在今江西奉新),故称“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有一回,他的门生想替他服务,把他本日应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地不肯吃饭。【通过引用百丈禅师的格言,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一位勤勉自律、言行一致的宗教领袖形象。禅师以自己的身体力行,诠释了“敬业乐业”的真谛,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我征引(引用)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过渡句。承上启下,呼应上文,同时引出下文“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的观点。】倘若有人问我:“百行(德行)什么为先?万恶什么为首?”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无业之懒人”彻底讨伐的态度,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有业”之必要。连用两个“简直”,强调了作者对这种人的厌恶、鄙弃的态度之坚决。】我们对于这种人,是要彻底讨伐,万不能容赦的。……今日所讲,专为现在有职业及现在正做职业上预备的人——学生——说法(说教,讲道理),告诉他们对于自己现有的职业应采何种态度。
有业是前提:引用孔子批评无业游民、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的故事,强调劳动是立身之本,痛斥懒人为"社会蛀虫"。
第一要敬业。【总起句,提出观点,照应文题的前半部分,引出下文。】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唯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语出朱熹《论语集注》,是对《论语·学而》“敬事而信”—句的注释。主一无适,专一无杂念。适,指朝别的路上去。)。”【引用了朱子的观点来解释“敬”,强调了专注、不分散精力的重要性。】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páng wù):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不专心。骛,追求。),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运用设问句,提出问题,吸引听众的注意,也引出了下文的论证。】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凭借,根据)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作者进一步强调了所有职业的可敬性,无论职业的高低贵贱。】。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科学上的原理或法则)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作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前句是由上文事例得出的结论,后句是由结论得出的观点,自然地回答了上文——“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的设问。双重否定句更显立场鲜明。】唯其(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跟“正因为”相近。)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劳动品质的美好、可贵。】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全看我的才能如何,境地如何。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敬业是态度:用朱熹"主一无适"解释"敬"——专注投入、心无旁骛。通过总统与黄包车夫的事例,说明职业无贵贱,神圣性在于对待工作的态度。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采用设问形式引出下文,行文自然流畅,连贯得体,激发听众的兴趣,引人深思。】《庄子》记佝偻(gōu lóu 驼背)丈人(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承蜩(tiáo 粘取蝉,捕蝉)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吾蜩翼之知。”【虽然天地这样大,万物这样多,但是我只注意蝉的翅膀。这是驼背老人对孔子说的话。故事旨在说明用心专一,就可以达到目的的道理。】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运用对比论证,强调无论是当木匠还是当政治家,当挑粪的还是当军人,都要用心专一地去做。】曾文正(即清代军政大臣曾国藩,”文正“是他的谥号。)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渎(xiè dú:轻慢,不尊重)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从反面论述“敬业”的重要性,更能引发人们思考该如何“敬业”。】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语出《庄子·达生》。意思是用心专一,就能集中精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语出《礼记·中庸》。意思是在现在所处的位置上,做好分内的事,不企求本分外的事)。”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第二要乐业。【总起句,提出观点,照应文题的后半部分,引出下文。】“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但我要问他”结合演讲的情境与听众交流,有一种面对面说话的语气,容易引发听者共鸣。一个反问“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是对上文“做工苦”的假设推论。】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使用口语,拉近了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以生活中现实的事例进行论证,更好地与听众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两个“难道”领起的反问句增强了辩驳的气势。】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使人耗费精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合计,盘算)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通过前文的论证,作者总结出无业游民是第一等苦人,不能乐业的人是第二等苦人。】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以口语的方式提出作者的看法,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层层叠叠,指困难和阻力重重)、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得快乐,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pián 并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道理论证,用四条理由来证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坚持下去趣味才会发生。】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实行它为快乐的人。)”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语出《论语·述而》。意思是,他(孔子)这个人勤奋努力而忘记了吃饭,沉浸在快乐中而忘记了忧愁,以至于不知道自己将要老了,如此而已)。”【用孔子的话作为理论论据,论证职业中“趣味”的重要性。】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第二部分(2~8),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有业之必要;敬业之重要;乐业之重要。
乐业是境界:以"苦乐由心"的辩证观点,指出趣味可从奋斗、竞争、专注中产生,引用孔子"乐以忘忧"倡导以热爱超越劳苦。
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直接点出“敬业”就是有“责任心”,“乐业”就是有“趣味”,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与文章题目有异曲同工之妙。】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qiǎng guō bù shě 硬要啰嗦个不停。聒,喧扰。舍,舍弃,放弃。)。今天所讲,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我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把“敬业”和“乐业”总结为“责任心”和“趣味”,简洁明了地总结全文,回应第1段中的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这一观点。】
第三部分(9):总结全文,勉励人们“敬业乐业”。
概括总结
这篇演讲词针对听众的实际情况,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并表达了对大家的殷切期望: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过人类理想的生活。
写作特色
1.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文章开头提出论题,主体部分按“有业”“敬业”“乐业”的顺序一一道来,结尾总结全篇,条理清晰。在证明自己论点的过程中,列举了多种论据,使演讲词具体、生动,尤其是引用古代名言警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概括有力。
2.本文语言通俗浅显,让听众容易理解。全篇演讲多用简明的短句、口语,明白如话,让人一听就懂;引用较难理解的古代文言时,就加以解释,很自然地化深为浅。
问题探究
1.应该怎样理解“业”的含义?
“业”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因此,“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就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包括学生的学业。
2.怎样理解文章所提倡的“乐业”精神?
在一般人的眼里,“乐”与“苦”是相对的,人的生活目的是追求快乐。其实,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苦与乐。苦与乐本身并没有界限,只是因人而异。孔子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因此,在一切苦中都包含着乐的成分。“业”是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但在实现“业”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般人眼中的“苦”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如果畏缩不前,被“苦”击溃,则无可挽回。然而,真正领悟了“苦”与“乐”之间的辩证关系的人,则一定能乘风破浪,“业”有所成。总之,正如作者所说:“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乐业”是一个人理性成熟的标志,是获得成功的有力保障。
思考 探究 积累
一、认真阅读课文,说说作者提出了什么论点,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释和论证的。
二、议论性文章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中心论点: “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三个方面逐层深入1.有业是前提(为什么要工作?)
引用孔子的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批评无业游民,认为他们难以教化。
举例百丈禅师的故事:“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强调劳动是生存的基本要求。
比喻论证:无业懒人是“社会蛀米虫”“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批判懒惰的危害。
2.敬业是态度(如何对待工作?)
引用朱熹的解释:“主一无适便是敬。”——敬业就是心无旁骛,全神贯注。
举例对比:总统和拉黄包车都是职业,只要认真做,价值相同。——说明职业平等。
引用《庄子》:“惟吾蜩翼之知。”——用佝偻丈人专注捕蝉的故事,强调极致投入的精神。
3.乐业是境界(如何享受工作?)
反问反驳:“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指出苦乐由心决定。
引用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最高境界是从职业中找到乐趣。
三、在论述过程中,文章常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来推进论证或转换话题,如关联词、设问句等。试从第6、7段中找出这类词句,具体分析。
设问句引入:“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
作用: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敬业”的深层原因,使论证自然过渡到职业价值的讨论。
并列关联词: “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作用:用“一面…一面…”的并列结构,说明劳动的双重意义,为后文“职业神圣性”的论点铺垫。
条件关联词:“只要当大总统的人……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
作用:用“只要…便是…”的条件句式,强调无论职业高低,只要认真对待,就是合理的生活,强化“敬业无贵贱”的观点。
论证推进技巧
设问句(自问自答)→ 引导思考,自然过渡。
关联词(因果、条件、假设)→ 使逻辑严密,层层递进。
对比与引用→ 增强权威性,使抽象道理具体化。
总结归纳→ 明确论点,避免论证散漫。
四、作者在谈到"有业之必要"时,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两个事例;在谈到"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时,列出了四个原因。参照这两种写法,试着为"有业之必要"列举几条理由,或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几个事例。
为什么"有业之必要"?第一,劳动创造物质基础,无业者难以自立; 第二,现代人若无职业技能,难以在社会立足;第三,职业赋予人生活秩序与意义感;第四,社会运转依赖分工协作,无业者实为"搭便车";第五,职业是才能的磨刀石。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1.昆虫学家法布尔观察粪金龟推粪球,写下《昆虫记》,从"肮脏"工作中发现生命智慧。2.寿司之神小野二郎捏寿司60年,追求"米饭温度与体温一致"的极致,视枯燥重复为艺术修行。3.乡村教师张桂梅见证女生们从大山走进大学,平凡讲台孕育无数人生转折。
五、作者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对这个观点,你怎么看?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表明自己的看法。
梁启超的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职业价值的本质——劳动尊严的平等性。我认为这一论断具有双重智慧:其一,它打破了传统社会对职业的等级偏见,木匠的技艺与政治家的谋略同样凝结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二,它指出了价值评判的核心标准应是"是否将本职工作做到极致"。就像瑞士钟表匠用齿轮推动精密工业革命,日本刀匠以锻刀精神传承千年匠心,这些看似微小的职业突破,与宏观的政治变革同样在推动文明进程。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价值平等论并非否定社会贡献量的差异。建造共和国的政治家影响千万人命运,而一张好桌子的受益者或许仅是一个家庭,二者的社会辐射范围确有不同。真正的平等在于承认:只要劳动者以"主一无适"的敬业精神追求卓越,其劳动就值得同等尊重。就像莫奈画睡莲与袁隆平种水稻,形式迥异却同样伟大——前者滋养人类心灵,后者哺育人类身体。这种价值观对当下"躺平"文化恰是一剂良药:我们不必盲目羡慕他人职业光环,而应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掘神圣性。
来源:聋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