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风-61陆基洲际导弹,在九三大阅兵中的解说词,只有这短短十个字,但却包含了天文数字的信息量。国内外一些军事专家,纷纷对东风-61进行解读,尤其是想解开为何“跳过了东风-51编号”的原因,甚至有人大谈“东风-61是东风-41的后继者”或者“东风导弹编号规则已发
在纪念抗战胜利的“九三”大阅兵中,东风-61陆基洲际导弹公开亮相,让国内外军事爱好者既好奇而又困惑。
不少人认为,东风-41洲际导弹后的下一代应该是东风-51,为何直接跳到了东风-61?这里面到底隐藏了什么历史细节?
东风-61陆基洲际导弹,在九三大阅兵中的解说词,只有这短短十个字,但却包含了天文数字的信息量。国内外一些军事专家,纷纷对东风-61进行解读,尤其是想解开为何“跳过了东风-51编号”的原因,甚至有人大谈“东风-61是东风-41的后继者”或者“东风导弹编号规则已发生了改变”。
但事实上,东风导弹的编号规则并没有改变,东风-61这个新编号的出现,恰恰是东风系列按照“战略层次梯队”逻辑而诞生的新成员,而且东风-61也不是东风-41的后继者或补充,而是要高出了两个战略层次。
笔者先简单总结一下答案,东风系列导弹的编号规则,并不是单纯的数字累加,而是遵循了一种“战略层次梯队”的逻辑。
这个“战略层级梯队”以最开始的个位数序号东风导弹为基础,首先是近程弹道导弹(东风-1),随后是“八年四弹”中的中程导弹(东风-2)、中远程导弹(东风-3)、远程导弹(东风-4)和洲际导弹(东风-5)。
五种个位数序号的东风导弹,作为中国第一代弹道导弹,按照射程远近进行了“梯队式”的战略层级分工,进而演变成东风系列的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直到第五梯队。
战略层级的第一梯队最初设定为近程战术导弹,以东风-1(射程500公里左右)为开端,后续发展的序号均为1开头的两位数,包括东风-11、东风-15、东风-16、东风-17等等。这些近程导弹的射程早期多为几百公里,但是最新型号已经突破1000公里以上,但是战略层级定位仍然是战术导弹,只是“战术导弹”的范畴不断被改写。
第二梯队最初设定为中程导弹,以东风-2(射程1000公里左右)为开端,后续发展的序号均为2开头的两位数,包括东风-21、东风-25、东风-26、东风-27等等。事实上,东风-2X系列的射程也从1000-2000公里延伸到了3000-5000公里以上,已经超过了东风-3、东风-4的射程,进入了远程导弹的范畴。但是,最新的东风-2X导弹侧重于战术性的常规弹头打击,例如“弹道导弹打航母”,而不是战略核打击,从而明确了第二梯队的战略层次定位,被改变的同样只是“中程导弹”的传统范畴。
第三梯队原本设定为中远程导弹,最初的东风-3射程约为2500-2800公里左右,以战略核打击任务为主。接替第三梯队主力的东风-31系列,延续了核打击的任务定位,但是基本型东风-31的射程已超过8000公里,最新改型甚至达到了12000公里以上,足以覆盖北美大陆多数地区,早已进入洲际导弹的范畴。客观来看,东风-31系列已经挤占了原本第四梯队(东风-4X系列)甚至第五梯队(东风-5X)的早期生态位,这也是导弹技术突飞猛进的结果。但是第三梯队的战略层级定位目前也是明确的,那就是保证足够数量的战略核打击。
第四梯队原本设定为远程导弹,作为开端的东风-4射程为4000-5000公里左右,以战略核打击任务为主。理论上,东风-4X系列扮演的战略层级应该位于东风-3X和东风-5X之间。但由于东风-31性能出色,抢走了8000-12000公里射程内的任务,所以东风-41的任务定位只能重新定于射程12000公里以上的洲际导弹。但是东风-41凭借公路机动优势,再加上射程已经赶超东风-5系列,所以很可能继续向上抢占第五梯队的任务空间。
第五梯队原本设定就是洲际导弹,也就是东风-5洲际导弹。东风-5最初射程在10000公里左右,东风-5B的射程则达到了15000公里。理论上,第五梯队一直是最高端的战略层级,15000公里射程已经足够打击到北美大陆最远处的目标。
综上所述,各种东风-1X、东风-2X、东风-3X、东风-4X导弹的编号,是根据每个梯队的不同战略层级定义的,并不是单纯的数字累加。不仅如此,每个梯队的“射程定义”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技术的进步,每个梯队的射程和威力都在不断升级,以至于前面梯队总是抢占后面梯队的任务区域。唯一不变的逻辑,就是后面梯队一定拥有高于前面梯队的战略层级。
那么一个问题出现了,第五梯队之后是否还有战略层级更高的第六梯队?东风-61陆基洲际导弹的现身,证明第六梯队确实存在。而且历史资料也能够证明,第六梯队的真正开端是一款消失的导弹——东风-6。
有资料显示,央视台曾播出一款纪录片《谁与问天》,曾经提到过一款“东风6号”洲际导弹,而且指出这款东风-6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洲际导弹,而是一种FOBS导弹(即“部分轨道轰炸器”),射程相当于绕地球一周。理论上,更高级的还有MOBS导弹(多轨道轰炸器)和OBS导弹(轨道轰炸器),可更多次环绕地球。但是由于技术难度太高,当年的东风-6导弹被迫下马,消失于历史。
根据上面的东风系列编号规则,以及东风-6洲际导弹的历史记载,我们完全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东风导弹的第六梯队,也就是东风-6X系列,任务定位是“超越传统洲际导弹”,要比东风-5X系列更高一个级别。
这里我们推断出,东风-61导弹很可能实现了历史性的技术突破,已经完成当年研制东风-6的夙愿,也就是实现了FOBS技术,或者相类似的其他里程碑技术。虽然东风-61的细节没有公开,但是我们从“超越东风-5X”这个基本逻辑,可以认为东风-61已经摆脱了传统洲际导弹的技术局限,更应定义为“超洲际导弹”。
那么,为什么没有东风-51洲际导弹了呢?答案其实也不难猜测。
因为第五梯队(东风-5X)的洲际导弹任务空间,已经被第三梯队(东风-3X)和第四梯队(东风-4X)抢走了大半,只能勉强占据射程15000公里以上的作战任务范围,能够继续提高的空间所剩无几。要知道,俄罗斯射程最远的“萨尔马特”洲际导弹射程也就16000公里,美国射程最远的“民兵III”洲际导弹更是只有13000公里。即使推出东风-51这样的新产品,也并不比东风-41有太大的性能差异(或者说已经没有必要),无法确保第五梯队实现高于第四梯队的战略层级任务。
反过来,东风-61洲际导弹凭借“超越传统洲际导弹”的技术,例如FOBS、MOBS、OBS能够环绕地球一圈到多圈的能力,导弹射程已经不能按照“万公里”来计算,而是地球周长的多少倍。而且凭借公路机动能力,东风-61可以真正实现在任何一个地点发射,并灵活打击到地球任何一个角落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第三梯队、第四梯队、第五梯队都无法取代的。
如果说,东风-5C洲际导弹具备了“打击范围覆盖全球”的能力,那么东风-61的作战能力肯定还要更高一个层级。这是中国弹道导弹战略层级第六梯队先天具备的优势。
上述内容,仅是本人的个人见解,并非权威解读,还希望批评指正。(作者:陶慕剑)
来源:陶式防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