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任苏联主席莫洛托夫:斯大林副手、大清洗推手、政坛不死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4 18:21 1

摘要: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1890年3月9日—1986年11月8日),苏联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外交家,曾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1930年—1941年)、外交人民委员(外交部长)等重要职务。

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1890年3月9日—1986年11月8日),苏联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外交家,曾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1930年—1941年)、外交人民委员(外交部长)等重要职务。

1906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十月革命时任彼得格勒军事革命委员会委员,参与负责起义的组织工作。

1926年1月当选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1928年担任莫斯科省委第一书记。

1930年12月—1941年任人民委员会主席和劳动国防委员会主席,为政府首脑。

1939至1949年和1953至1956年,莫洛托夫曾两次兼任苏联外交部长,1939年代表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57年6月,因反对赫鲁晓夫被打为“反党集团”并清除出核心领导层。1961年被开除党籍,勒令退休。1984年6月,恢复党籍。1986年11月8日,在莫斯科逝世,享年96岁。

他也被认为,应对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政治镇压和饥荒,所造成的大规模非正常死亡负有主要责任

1890年3月9日,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出生在俄罗斯帝国维亚特卡省库卡尔卡村的一个中产家庭。

这个本姓斯克里亚宾的少年,在16岁那年将名字改为“莫洛托夫”(意为“锤子”),这个充满工业暴力美学的化名,预示着他将用钢铁般的意志,敲打整个20世纪的政治版图。

1906年加入布尔什维克时,他或许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列宁遗嘱中特别提到的六位接班人之一

在喀山理工学院的求学经历赋予了他罕见的组织才能,1917年十月革命期间,他已是彼得格勒苏维埃军事革命委员会的核心成员。

值得注意的是,这位后来以冷酷著称的外交家,年轻时竟是个狂热的诗人,其早期诗作中充斥着对“世界革命烈焰”的浪漫想象。

这种理想主义情怀,在1921年他担任乌克兰书记时遭遇严峻考验——面对席卷南俄的大饥荒,他首次展现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执政风格,强制征粮政策导致数万人死亡。

1930年莫洛托夫接替李可夫出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这个看似荣耀的任命实则是斯大林设下的致命考验。

当时苏联正处在农业集体化的血火炼狱中,超过200万“富农”被流放。

作为政策执行者,莫洛托夫发明了“百分比肃反法”——要求每个地区必须完成特定比例的,阶级敌人清除指标。

这种将屠杀量化的魔鬼智慧,使他在1934-1938年大清洗中不仅幸存,还晋升为斯大林最信任的副手。

1939年转任外交人民委员后,他更展现出惊人的政治柔术:8月23日与纳粹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时,那份附加秘密议定书将东欧划分为势力范围的手法,与他二十年前处理党内反对派时如出一辙。

当希特勒1941年撕毁条约突袭苏联时,正是莫洛托夫通过广播向全国宣告战争爆发,他那句“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敌人将被粉碎”的演讲,至今仍是俄罗斯教科书中的经典案例。

1945年4月的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上,莫洛托夫西装革履的绅士形象,与寸步不让的强硬立场形成诡异反差。

他坚持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必须拥有绝对否决权,这个被西方称为“莫洛托夫否决权”的制度设计,至今仍是国际秩序的重要基石。

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后,他立即在巴黎和会上抛出“两个世界”理论,首次将意识形态对抗上升到地缘战略高度。

最令人震惊的是1949年8月29日苏联首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作为斯大林钦点的核计划总协调人,莫洛托夫创造性的,用囚徒科学家的智慧实现了核突破。

这种将人道主义与科技进步彻底割裂的思维方式,成为后来“莫洛托夫主义”的核心特征。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后,莫洛托夫遭遇了职业生涯最戏剧性的转折。

1957年6月,他联合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发动“反党集团”政变,失败后被贬为驻蒙古大使

这个看似羞辱性的任命,却让他意外躲过了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时的政治清算。

勃列日涅夫时代,他作为“活化石”被召回莫斯科,享受部长级待遇却无实权。

耐人寻味的是,这位斯大林主义的象征人物,晚年竟成为持不同政见者的秘密顾问——1972年他与索尔仁尼琴长达5小时的谈话记录显示,他私下承认“大清洗扩大化是悲剧”,但坚持“这是保卫革命的必要代价”。

1984年94岁生日时,戈尔巴乔夫亲自前往祝贺,这个充满象征意味的场景,暗示着苏联体制对自身历史的复杂态度。

两年后他以96岁高龄去世时,西方媒体惊讶地发现:这个经历过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六朝的政治恐龙,墓碑上竟只刻着“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这个最中性的头衔。

莫洛托夫的一生堪称20世纪极权政治的活体解剖图。

他兼具知识分子的理论修养与刽子手的冷酷效率,这种分裂人格恰恰是苏联体制筛选精英的必然结果。

西方学者常批评他是“没有灵魂的官僚机器”,他晚年私人笔记中的反思:“我们建造了抵御资本主义的堡垒,却忘了在墙上开窗户。”

作为斯大林体制最完美的产品,他既是这个制度的缔造者,也是其缺陷的集中体现

在当代俄罗斯,自由派将他妖魔化为“红色法西斯”,保守派却推崇其捍卫国家利益的强硬作风。

当普京将莫洛托夫肖像悬挂在克里姆林宫办公室时,这位政治不死鸟的幽灵,仍在21世纪的大国博弈中投下长长的阴影。

来源:卷中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