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困在旧战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8 20:52 1

摘要:“上线40天,日订单量突破100万”、“平台已涌现大量月销订单突破2000单门店”......诸如此类的信息,密集地出现在京东对外的官方信息平台。

没有新故事

听筒Tech(tingtongtech)原创

文 | 艾莉亚

编 | 饶 言

当其他互联网大厂纷纷挤向新赛道时,曾经的电商巨头京东,却固守着旧战场,自得其乐。

自2025年春节以来,京东便执着于外卖领域,并不断传递其关于外卖的每一个动向。

“上线40天,日订单量突破100万”、“平台已涌现大量月销订单突破2000单门店”......诸如此类的信息,密集地出现在京东对外的官方信息平台。

实际上,今年以来,京东可以说是个“独特的存在”。无论是高调在外卖业务上高喊高打;亦或刘强东强调“这是创业20年以来最有成就感的时候”,种种迹象都表明,京东的节奏,似乎又回到了和“国美苏宁们”的绞杀时代。

在前不久的业绩电话会上,京东CEO许冉也强调,“不要单独思考即时零售或外卖业务,要结合京东整体零售业务能力和服务体验通盘考虑。”

但在电商人士杨月看来,“打法无可厚非。只是作为一个成熟的企业,将目光聚焦于此,多少不能理解。”

毕竟,一方面,近几年京东为了“不掉队”,确实采取了一系列防御策略,但依然没有摆脱增速乏力的事实。

另一面,京东的互联网兄弟们,也有了其他新的小目标。他们有的高调宣布“AII in AI”,重金砸向AI,将其看作引爆自己的又一关键节点;有的重心投向海外市场,寻求大出海战略。

而眼下,在杨月看来,“无论是此前的数字人,还是不断加薪的直播部门,亦或现在力推的外卖业务,京东都是在追逐市场,而不在引领未来。”

这或许揭露了这样一个事实,四面连声边角起,京东却依旧困在了那个旧战场。

-01-

外卖能否带来新的增长?

京东“高喊式”打法又回来了。

最新的故事市场都知道,2025年2月,京东公开“0佣金”招募外卖商家,并宣布为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高调入局外卖市场。

这不同于2022年中旬的犹豫。从食品安全问题到平台的高佣金,从为弱势社会群体社保发声,再到提出大企业的社会责任,京东制造了多个极易挑动民众神经的话题。京东站在舆论的制高点,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方案,可谓“拳拳到肉”。

一系列策略之下,确实让外界觉得,京东外卖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商家李哥不这么认为,他告诉《听筒Tech(ID:Tingtongtech)》,“京东外卖的脚刚刚迈出来,现在说取得成绩还为时过早。”

当然,京东外卖推出后,确实吸引了不少新用户去尝鲜。

无论是每早10点、晚8点,京东PLUS会员及在校大学生用户可抽取“最高20元餐补”,还是“每天抽餐补”活动必得数额不等的餐补优惠,对于价格比较敏感的用户来说,极易通过补贴来刺激用户下单。

但关键在于,这种策略是否可持续,是否能为平台带来长期的用户忠诚度。实际上,补贴是大厂拉新的惯用手段,当形成用户基数之后,坐地涨价,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另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是,面对大张旗鼓的京东外卖,商家却显得颇为谨慎。

根据36氪报道,有不少商家反应京东外卖存在开城节奏混乱、商家运营不专业等问题,“过去20天,京东外卖生态中的商家、服务商们经历了热闹、观望、不解,以及一些失望。”

上线一个多月以来,李哥对于京东外卖已经暴露出的系统空白、供应链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也有些质疑。

除了京东零抽佣的承诺,李哥总能遇到问题,注册审核、商品上架、订单配送,乃至最简单的打印机连接问题。李哥坦言,“显然,京东外卖的系统像白纸一样纯洁。他们也并没有做好准备。”

更不必说,虽然目前大型连锁品牌在京东外卖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在起送费、配送费,以及商品的价格方面,尚未形成优势,订单规模也与行业头部平台仍存差距。

图:社交平台关于“京东外卖”的相关讨论

来源:小红书APP 《听筒Tech》截图

争议不仅仅发生在商家端,于诸多用户体验来说,京东外卖确实还处于“喊口号”的阶段。

比如,今年3月,有网友在点单后于社交平台晒单,“9:30分下的单,10:39分才送达,感觉自己要饿晕了。且京东外卖也太可怜了,连个外卖单都没有,还是手写。”

更离谱的是,京东外卖疑似直接给京东金融拉新。

有用户在社交平台表示,自己点杯奶茶的功夫,被“京东白条”层层套路。在京东外卖点奶茶,首页弹窗直接喊话,“新客户开通白条面单”。结完帐后,短信显示,“您的白条账户有返现”。取到餐后,餐品页面弹出,“白条账户未提现。”

一整套操作下来,用户十分不解,“感觉整个人都麻了,外卖的尽头是贷款?”

当然,实际上,美团等其他外卖平台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但在李哥看来,京东的问题在于,打着“不让技术压榨底层人民”的口号,首推外卖业务,却不顾用户感受,“多少显得吃相有点难看。”

尤其是京东不断高调宣布其外卖业务成绩,在李哥来看,颇有点“贩卖企业情怀”。

更不用提,前几天,刘强东朋友圈刷屏,“不应用所学知识压榨底层兄弟们”、“要让所有快递员和骑手都可以获得五险一金待遇”......

在李哥看来,这些,一定程度上,更像情怀式“兄弟文化”价值观的输入,“主要是,感觉京东在用电商路子做外卖,可能内部没做好充分的准备。”

对于京东外卖的未来,李哥则表示,“能不能做好,真的还需要看时间。”

-02-

“掉队”的京东

实际上,不仅仅是外卖,年初的时候,有媒体报道,京东还尝试涉足网约车,当然,此事后来不了了之。

不过,于市场而言,在其他互联网大厂冲入新战场时,京东却困在了旧战场。

作为中国电商领域的“老牌三巨头”之一,京东近年来的发展轨迹确实引发了市场的广泛争议。一方面,其核心业务表现稳健,财务数据创新高;另一方面,在用户增长、新兴业务布局和市场竞争格局中,京东正在被其他平台远远甩在身后。

仅从阿里方面而言,前些年,市场频繁讨论的话题是阿里、京东是“古典电商”。但在上个月底,阿里的业绩电话会上,能感受到的是,已经趋于稳定的淘天不再是阿里的重点。

在阿里管理层宣布未来“All in AI”,且在AI领域动作频频时,资本市场或更愿意把阿里视作一家AI公司,而非传统电商零售公司。某种意义上,在这轮AI革命中,阿里再次找到了自己新的星辰大海。

当然,于京东而言,仅从财报数据来看,京东依然很“强”。

2024年,是京东零售明确采用低价战略的第二年,苦战一年,京东赚钱速度确实越来越快。财报显示,2024年,京东集团全年收入为11588亿元(人民币,以下未标注则同),同比增长6.8%;净利润414亿元,相较2023年的242亿元增长71%。其中,四季度收入同比增长13.4%。

但是,虽然钱赚了,京东的股价却不增反降。财报发出后,3月7日,京东港股开盘即跌,收盘跌近5%,“京东系”港股也全线下跌,其中京东健康跌幅超12%。

图:京东股价情况

来源:雪球 《听筒Tech》截图

在投资者论坛里,有投资者表示,“还是在讲零售和物流的故事,包括达达、京喜及海外等的新业务营收同比却下滑了28%”;“没有AI,没有云,甚至没有梦想,只有冷冰的数字和简单的生意。”

而从业务方向上看,尽管业务范围涉及零售、数字科技、物流、技术服务、健康等领域,但京东还是那个“零售商”。

财报数据显示,京东依然过度依赖商品销售,2024年京东零售贡献了京东超八成的收入。另外,京东的服务收入虽然在增速,但主要来自广告和物流,缺乏高附加值的生态协同效应。

而同期,阿里财报显示,阿里已形成多元化的商业生态(电商、金融、云服务、文娱),其中电商业务占总收入比为六成,AI相关产品收入实现连续六个季度三位数的同比增长。

这也解释了缘何长期以来,业内将京东称为“0.2个互联网企业”。

更不必说,京东的2024年四季度业绩,更多原因是“国补”的短暂拉动。早在去年三季度,PConline就曾分析,“国补”的推动可能将在第四季度拉动京东营收新一轮增长。

反映到财报上,2024年四季度,京东整体业绩仍超预期。四季度整体经营利润85亿元,去年同期仅为20亿元;不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四季度的归母净利润也同比增长了34%。

不过,在电商人士大陈看来,“靠‘国补’顶起来的营收,并不能撑太久。京东核心品类3C家电,为何在过去陷入增长困境,主要原因是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导致京东本身的优势越来越弱。”

而在外部环境中,拼多多等的崛起直接冲击了京东。尽管京东2023年启动“百亿补贴”,推出“春晓计划”引入第三方商家,但消费者普遍反馈京东促销机制复杂,价格敏感型用户流向拼多多。

以抖音为代表的电商新势力,凭借内容流量和算法推荐,也对京东造成一定的打击。尤其是,其“货找人”模式颠覆了传统搜索电商逻辑,而京东在内容转型中试水直播,还尚未构建出可以御敌的“短视频+直播”电商生态。

从数据来看,其他平台对京东的用户冲击也颇大。去年11月,QuestMobile发布的数据显示,京东的月活跃用户为5.5亿,拼多多7.16亿,淘宝9.45亿,抖音8.52亿,就用户数来说,京东已经跌至老四。

尽管京东2024年活跃用户数和购物频次实现双位数增长,但拼多多持续释放直接和工厂合作的红利,从下沉市场打到了北上广,抖音也以内容电商不断吸引年轻和中年群体,相比之下,京东的“多快好省”尚未形成差异化壁垒。

大陈则直言,“近几年,京东确实相对来说比较被动。从重新确立低价战略、上线百亿补贴频道,跟友商比价,甚至上线采销直播等更多策略,京东更多是为了’不掉队‘而采取的防御策略。”

-03-

困在旧战场

四面楚歌之下,刘强东在内部喊出“二次创业”。

过去一年,京东试图通过低价策略平衡自营品质与第三方低价的关系,拓展品类的多元化和在本地生活上突围,来获取新的竞争力。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最近,无论是打车、到家、到店,亦或外卖市场等本地生活服务领域,都有京东的身影。

在大陈看来,“其实,这些本地化生活服务类消费场景,虽短期难盈利,却是高频消费场景的重要入口,对提升京东APP的使用频率、用户黏性都有好处。”

只是,面对如今的消费市场,如果仅靠消费场景来提高平台交易额和利润率,京东显得如“困兽犹斗”。

大陈同样表示,“京东的这些跨界总显得’不够新鲜‘”、“仿佛一直停留在那个旧战场。”

实际上,如今的互联网大厂,要么搞AI,要么搞出海,都在努力寻找新的增量。

比如,阿里被AI重构了业务,在今年也完成了新的价值重估。拼多多,一边让快递挺进全国的同时,一边在海外市场攻城略地。至于其他大厂,腾讯视频号、美团闪购、百度Robotaxi,都可以拿去资本市场讲新的故事。

而京东,在其他互联网巨头紧锣密鼓冲入新战场时,却高调挤入旧战场。

浙商证券的分析则指出京东的问题,并认为京东入局外卖,难撼美团核心运力及商家壁垒,或旨在为即时零售增加引流入口。而京东想撬动既有的外卖市场格局,仍需从拓展商家资源、后台技术管理等方面协同推进。

对于京东近期的表现,Federated Hermes亚洲股票首席投资组合经理乔纳森·派恩斯则直言,“他们可能担心自己的核心业务,所以正在寻求增长。这是⼀个负面的发展,我认为市场对此持负面态度。”

实际上,于更多投资人而言,“我们希望看到一个成熟的电商公司的科技感。不只是对科技进行投入,更多的是将投入变成技术服务商去驱动业务。”

就像在这一波新科技浪潮中,对比友商的生态化布局,京东目前主要应用于商家内容生成与内部运维优化,缺乏颠覆性产品。

而即便言犀大模型推出一年多,也主要用在数字人直播、内容生产、营销获客等,并处于应用初级阶段。

以至于,在最新的业绩会上,有分析师提问,京东是否已经或计划在自己的业务中部署大模型, 在AI方面有什么战略?

许冉列举了京东在AI方面的应用,比如针对内部运维、消费者搜索、商家运营方面,均已经实现AI渗透。

但相比其他公司而言,这样的回答并不性感。

不过,京东也在进行更多尝试。在财报发布前,启动了“JD YOUNG”实习生计划,岗位聚焦大模型、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但短期来看,技术底座的突破并非一朝一夕。

但这些,于市场来说,显然不够。

一定程度上,在大陈看来,京东的困境本质上是“传统电商模式”与“新消费时代”的结构性冲突,“实际上,物流、供应链和品质保障,仍是京东的核心优势,但用户增长乏力、内容生态薄弱、新业务变现力不足这些问题,京东确实亟待解决。”

“其实,我们对京东这样的大厂,依然抱有期待。只是在这个AI爆炸性增长的时代,市场更想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京东,更想看未来。”大陈表示。

而在更多投资者看来,在更多以“AI含量”审视公司的当下,京东重回旧战场的意味更加明显。这也意味着,想摘掉“掉队”的帽子,京东仍有很多硬仗要打。


(文中杨月、李哥、大陈为化名。)

(头图及部分内文配图来自网络。)

(声明:本文仅作为信息交流,不构成任何投资参考建议。)

—END—

来源:听筒Tech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