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听专家们谈谈话剧《谁在敲门》做对了什么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8 20:44 1

摘要:“有想头、有看头、有嚼头、有挖头,甚至还有盼头……”由重庆市话剧院和四川人民艺术剧院首次联合出品的话剧《谁在敲门》带来的余韵如此绵长。3月27日,当《谁在敲门》结束在重庆大剧院的9场演出,转而开启成都站的演出之后,再一次赢得了满堂喝彩。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周双双

“话剧将63万字的小说作品转变为了立体的舞台艺术。”

“3个小时的演出仿佛一会儿就过去了,沉浸在剧中忘了时间的流逝。”

“有想头、有看头、有嚼头、有挖头,甚至还有盼头……”由重庆市话剧院和四川人民艺术剧院首次联合出品的话剧《谁在敲门》带来的余韵如此绵长。3月27日,当《谁在敲门》结束在重庆大剧院的9场演出,转而开启成都站的演出之后,再一次赢得了满堂喝彩。

研讨会现场。记者 周双双 摄

该剧改编自罗伟章2021年出版的63万字的同名长篇小说,以川渝地区一个普通家庭的代际变迁为切口,展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3月28日一早,头一晚在成都城市音乐厅观演的文学界、戏剧界专家齐聚一堂,展开以“文学成果转化为戏剧影视作品”为主题的研讨会,专家们围绕原著改编策略、舞台艺术创新、文化传播路径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以期总结创作经验,为新时代戏剧创作提供参考。

叩响文学与戏剧的共鸣之门

将63万字的小说,改编成5万多字的剧本,进而在舞台上用180分钟来呈现,对于编创团队来说,是极大的挑战。整部剧通过老-病-死-生四个核心场景,以“敲门声”为隐喻串联起命运与时代的叩问,这种处理既保留了原著的文学诗意,又通过留白激发观众共鸣。这恰恰是导演王筱頔在创作这部剧的宗旨的具象化呈现:“改编不是简单删减,而是在文学诗意中寻找戏剧张力。”

《谁在敲门》剧照。

研讨会上,川渝方言的运用,也成为研讨的焦点。“话剧是说话的艺术,台词需兼具生活质感与剧场美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毛时安则强调语言的“可说性”与“诗意化”。他认为剧中将川东方言的色彩性充分呈现出来,那种叙事表达,不紧不慢地就流到了人的心里。他同时建议,为拓宽受众面,可以在语言上采用更多元化的表达,比如使用带有四川口音的普通话(川普)。

一级导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查丽芳已经“二刷”《谁在敲门》,她坦言这部剧让她看到了许多优秀演员的另一面,有些熟识的演员她甚至第一眼都没认出来。“这当然是导演的功劳,优秀的导演能在限制中创造自由,让人物饱满可感。”查丽芳表示,她认为这部话剧整体有想头、有看头、有嚼头、有挖头,有改头也有盼头,她期待主创团队的进一步打磨。

让人物命运穿透时空真实的“活着”

研讨会中,专家们反复提及的一个词,是“真实”,如何在真实性的原则下进行艺术的取舍?在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成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若锋看来,这部剧是如同“有生命力的庄稼而非塑料花”。“剧中的台词与人物关系源自生活本真,不论是父亲对子女的偏爱也好,兄弟姐妹之间的冲突也好,即使一些观众并未身处剧中的时代,依旧会有深刻的共鸣感。”李若锋说,书中的人物穿越时空在舞台上真实地“活着”。

演出剧照。

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理事丁鸣则进一步指出,话剧成功跨越了文学与戏剧的语言鸿沟,通过家庭命运折射出城乡融合、商品经济对人性的冲击,成为川渝生活的时代写照。

分享会上,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教学督导委员会总督导蔡雅康,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阿来研究》主编陈思广,当代文坛杂志社执行主编(主持工作)赵雷,四川文学杂志社执行主编卓慧,研究生导师、知名影视编剧赖继等也相继做了分享。

采纳专家意见朝着精品打磨

对于专家们的意见建议,两地话剧院团掌舵人表达了诚挚感谢。重庆市话剧院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张剑表示,自3月18日在重庆举行话剧《谁在敲门》研讨会后,又再次在四川组织了一场研讨会,搜集到了专家们从各个角度提出的修改意见,这些为剧目的精品化呈现提供了基础和动力。张剑说,将认真吸纳这些宝贵的建议,进一步打磨剧目,为观众带来更优秀的作品。

演出剧照。

“本场研讨会,之所以选择了‘如何实现文学成果的戏剧影视转化’为研讨主题,就是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在扎实的文学作品上,进行舞台艺术的再创造。”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罗鸿亮表示,期待未来戏剧与文学有更多链接的机会,结出不同的硕果。

四川省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张颖表示,希望此次研讨所取得的成果,能够更好地推动文学作品向话剧、电影、电视剧等多种形式转换。

来源:新重庆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