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泸州市百家姓排名,看看你在第几位?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8 19:10 1

摘要:此地历史厚重,酒、红色、航运文化交融。泸州老窖窖池酒香四溢,传承酿酒技艺;四渡赤水陈列馆承载革命记忆;泸州港千帆竞发,川江号子回响。 多元族群汇聚,织就泸州姓氏锦绣。

泸州,位于四川盆地南部、两江交汇处,如闪耀明珠,占地 12232.34 平方千米,约占四川省 2.53%。

此地历史厚重,酒、红色、航运文化交融。泸州老窖窖池酒香四溢,传承酿酒技艺;四渡赤水陈列馆承载革命记忆;泸州港千帆竞发,川江号子回响。 多元族群汇聚,织就泸州姓氏锦绣。

常见刘、陈、王等姓随处可见,税、先、梅等本土姓氏别具韵味,刘姓人才辈出,在酿酒、航运等领域成绩斐然,与城市共奋进。

每个姓氏凝聚着泸州人的豪爽坚韧,似川江号子奏响奋进旋律,彰显城市活力,迈向辉煌未来。

泸州市的前五大姓氏排名如下:

1. 李姓:大约有29.67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6.97%。

2. 王姓:大约有28.73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6.75%。

3. 陈姓:大约有24.71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5.81%。

4. 张姓:大约有24.07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5.66%。

5. 刘姓:大约有23.43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5.51%。

排名前五姓氏占了常住人口的30.70%。

泸州市的姓氏起源与发展

泸州古属巴国江阳之地,《华阳国志》记载"巴人善舟楫,廪君之苗裔多居沱江"。1985年合江县出土的船棺葬中,青铜戈上的"巴"字铭文印证了廪君部落在此的聚居。

战国时期,巴国与楚国联姻频繁,"巴蔓子"等巴人姓氏开始融入华夏体系。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国,部分巴人遁入叙永山区,形成"泸州僚人",其姓氏多以"兰""雷""盘"等为标识,至今叙永仍有"僚人洞"地名留存。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巴郡,设江阳县(今泸州)。中原移民带来"张""王"等姓氏,与当地"李""赵"等土著姓氏形成"五里不同风"的格局。

2003年泸州出土的秦代木牍记载,当时江阳县已出现"陈氏盐官",表明中原姓氏通过盐业专营扎根泸州。长江沿岸发现的秦代陶文,刻有"江阳令刘"字样,印证了汉姓官员对盐场的治理。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益州刺史部,泸州属犍为郡。元朔二年(前127年)"徙郡国豪杰于茂陵",部分中原士族转迁至泸州,形成"刘""邓"等望族。

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刘备入蜀,部将刘氏屯驻泸州,开创"江阳刘氏"支脉。1993年出土的东汉"汉故江阳长张君碑",记载了张氏家族三代治理江阳的功绩,其碑阴镌刻的"张、王、李、赵"等26个姓氏,构成了早期泸州姓氏图谱。

永嘉之乱后,中原士族掀起三次南迁高潮。东晋永和三年(347年),江州刺史桓温平蜀,部分僚属定居泸州,形成"谯""桓"等姓氏。

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益州刺史萧藻镇守泸州,其部将邓氏在邓关建"邓家祠堂"。纳溪区发现的南朝摩崖造像题记中,出现"范、罗、李"等18个姓氏,反映出汉族与僚族的融合趋势。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设泸川县(今泸州)。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开通大运河,长江航运的繁荣带动了姓氏迁徙。

《隋书·地理志》记载,当时泸州已有"周、吴、郑、王"等中原姓氏,其分布呈现"沿江而居"的特点。2007年在长江沉船中发现的隋代墓志,记载了"江都商人周氏迁居泸州"的史实,印证了水路贸易对姓氏传播的影响。

唐武德元年(618年)置泸州,成为剑南道重要节点。贞观年间推行科举制,本地士族通过科举崛起。

唐仪凤二年(677年),泸州人税挺考中进士,开创"泸州税氏"科举世家。

唐天宝年间,安史之乱引发"衣冠南渡",部分长安士族经汉中迁入泸州,形成"杨、刘、陈"等新望族。合江县唐代碑刻中,出现"京兆韦氏""河东柳氏"等郡望,显示移民的身份标识。

宋开宝四年(971年)设泸州军,成为川南军事重镇。咸平四年(1001年)分置梓州路,促进商业发展。《元丰九域志》记载,泸州主户姓氏达135个,其中"刘、李、王、张"四姓占户籍总量40%。

南宋绍兴年间,泸州形成"茶马古道",商人带来"胡、马、白"等西北姓氏。泸州老窖窖池群发现的宋代窖藏钱币中,有"刘氏酒坊"印记的铜钱占比达20%,反映出刘姓在酒业的影响力。 #

元十五年(1278年)置泸州路,蒙古驻军带来"孛儿只斤""察罕"等姓氏,后多汉化为"包""白"等姓。

元贞元年(1295年)推行"改土归流",部分僚族首领改姓"王、李"。2018年出土的元代"泸州路达鲁花赤印",其背面刻有"蒙古速不台氏监造"字样。《泸州志》记载,元代泸州姓氏中"新附民"占比达23%,形成"汉蒙僚苗"多元共生格局。

明洪武四年(1371年)置泸州卫,推行军户制度。指挥使梅殷家族世袭卫职,建"梅家祠堂"于泸州城。

明永乐年间,江西填湖广移民带来"刘、陈、周"等姓氏,形成"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链式迁徙。古蔺县发现的明代碑刻记载,"洪武迁民"中"麻城孝感乡"移民占比达45%。

万历《四川总志》显示,泸州姓氏数量增至226个,其中"刘、李、王、张"仍居前四。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设川南道,泸州成为移民集散地。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推行"招民填川"政策,两湖、两广移民带来"张、黄、林"等姓氏。

泸州《刘氏宗谱》记载,其先祖刘光第于雍正元年(1723年)自广东兴宁迁入。

乾隆年间,泸州形成"五方杂处"格局,《泸州志》载"楚省占其七,粤省占其二,余省占其一"。

光绪年间,泸州姓氏数量突破320个,"刘、李、王、张"仍占户籍总量38%。

从巴国廪君的船棺葬到泸州老窖的窖池群,泸州姓氏文化历经千年淬炼,既保留着"僚人洞"的神秘印记,又激荡着"湖广填川"的移民浪潮,更沉淀着川江号子的时代强音。

来源:思晨

相关推荐